前兩天寫了篇長江新區的稿子,本意是想給大家客觀分析一下長江新區目前發展狀況,沒想到引來了一大堆不看好長江新區的言論。其中就有不少網友認為不應該畫大餅,應該把老城區搞好。
還有網友說武漢市三環內都是破爛不堪,老舊小區到處都是,不應該發展郊區。
其實這種言論并不少見,特別是近幾年武漢一些郊區確實發展不錯,而與之相對的是老城區有些地方破敗不堪,拆遷困難。在這種鮮明對比下,自然會不少人反對發展新城區,覺得武漢應該先把三環內搞明白了。
那么武漢為什么熱衷開發郊區,寧愿去農村建房子,也不愿意發展老城區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城里拆不起,投資回報率低。
拆遷費水漲船高,投資回報率低
在以前,武漢還沒有開始大規模滿城挖的時候,拆遷工作其實還是比較容易推進的。那個時候,地產市場不是很飽和,市內黃金地段的房價還不是很貴,對開發商來說,拆一個老舊片區重新建房子的回報率很高。
當時能給到拆遷戶賠償也很多,甚至不少人靠拆遷發家,在雙贏的情況下,居民配合拆遷工作意愿也高,拆遷進展順利的情況下開發老城也是大勢所趨。
但是后來,隨著老城區拆遷的越來越多,市內新房的價格越來越高,拆遷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畢竟周邊房價都漲了,拆遷補償也要相應提高,總不能讓居民拆了之后還買不起周邊的房,越拆越遠,越拆越窮吧!
而且老城區當初能拆的好地方都拆了,現在剩下的要不是年歲久遠、人口密集的老小區,要不就是握手樓遍地開花的城中村。拆遷成本高不說,萬一碰上釘子戶,一拖好幾年都無法開工。
于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很多開發商都傾向開發郊區,特別上面重點要發展的一些開發區,這些地方不僅地廣人稀拆遷成本低,地也便宜,你是開發商你會怎么選?
老城區空地少,產業承接面小
除了老城區難拆遷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城區面積小,無法承接大面積的工廠或者工業園。
與郊區相比,老城區人口密集開發得早,現在可供開發的地塊大部分是待拆遷的,而且東一塊西一塊,除了適合建住宅或者小型商業體,壓根無法承接用地面積較大的工廠或者科技園區。
而郊區沒有過度開發,是一片白紙,能給企業提供大面積、且便宜的建設用地,所以很多企業都會選擇郊區而非老城區。
另外,即使城區能提供一塊相對較大的地塊用于建設產業科技園,但是畢竟寸土寸金,地塊較貴,為了盡快回籠資金,很多科技園區項目在城里就變了味,或多或少會涉及商業和住宅。
而建寫字樓和住宅的投入可比建園區的投入大的多,對很多資金不足或者不擅長地產經濟的企業來說,這種項目投資的風險很大。企業更愿意去郊區實打實的做自己的科技園。
就算想涉足地產,郊區地便宜,附近又有工業園區做噱頭,況且武漢也大力支持發展新城區,稍微宣傳下,房子也不會那么難出售,資金回籠也比較快,試錯成本也比城里低,
這樣一來,投資者紛紛涌現郊區,自然會冷落老城區。
綜上,并不是武漢開發老城區,只是老城區現在的拆遷成本太高了,而且能開發好拆遷的地方已經拆完了,沒有多少面積去承接產業園區。而郊區地便宜,面積大,拆遷成本低,這才是開發商和高科企業更愿意去郊區投資的真相。
最后想說,城市老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使郊區那些看上去嶄新的新城,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老城。
新城也好,老城也罷,大拆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比起拆遷,武漢現在更注重老城區舊改。
據悉光去年一年武漢就完成了296個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改造電網水網和路網,還建設口袋公園,加裝電梯、推進到物業進場、啟動服務站等一系列舉措,讓一大批老舊小區的居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沒有找到開發商接盤的情況下,老城舊改或許是發展老城最好的方式了,你覺得呢?
編輯:筱莜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