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撰文丨一視財經 翊天
編輯 | 西貝
數年前,外資獨資公募在華展業被寄予高度期待。
諸多華爾街巨頭都有著在A股大展拳腳的雄心,投資人亦希望其海外投研優勢能惠及市場。
可惜,事與愿違。
大牌外資機構在中國拿到公募牌照后,日子并不好過。
一個最簡單的跡象就是:投資人要忍受基金凈值跌破1元面值的“苦痛”。
近兩年太多公募機構的日子不好過,但投資人的期待值卻不曾降低,寄希望于基金經理能抓到牛股。
只要看看如今的中國權益市場,指數爬升阻力重重,但依然有為數不少的股票漲勢喜人。
很多散戶放棄炒股,轉向持有權益基金,就是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富達基金為代表的外資主動投資巨頭,在海外市場積累的方法論,能否適用于中國市場?
這個問題受到投資人反復拷問!
主動投資傳奇
提起富達基金,許多中國投資人都會想到一個偶像級人物。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林奇可謂主動選股的標桿人物,他在1977年至1990年間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這段時間里他取得了平均每年29.2%的復合年增長率。這個業績使麥哲倫基金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基金之一。
數據顯示:在林奇的實力型操盤下,該基金的資產規模從1800萬美元增長到了140億美元。
林奇擅長發現那些被市場低估但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他稱之為“多倍股”——價格可能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股票。
此等業績,讓很多人提及富達基金時,都會想到彼得·林奇的名字。他對投資理念的普及和教育,對全球海量投資者產生頗為深遠的影響。
梳理資料顯示:富達基金早在1981年就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當年在中國香港設立辦公室,專注于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投研。2005年前后,富達國際在上海、北京設立辦公室,2007年在大連設立辦事處。
2021年8月,中國證監會核準設立富達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爾后在2022年12月,富達正式獲批開展中國公募業務。
一年的“苦熬”
來看看富達基金在華的“落地”情況。
2023年4月25日,富達基金正式成立了在華首只獨資公募產品,名叫“富達傳承6個月股票基金”。
所謂的6個月,就是投資者每筆申購的資金,確認后都會鎖定半年,期間不可賣出。
上述產品的基金經理是周文群。
這位女性基金經理是富達體系內自主培養的投資人才。她本人曾透露,富達有著獨特的培養體系,從分析師到儲備型基金經理,再過渡到成熟的基金經理,需要相當長的訓練周期。其中,分析師要歷經三次輪崗,之后進入基金經理學院,進一步接受股票研究、組合管理、風險控制的學習,之后進行種子基金的實操,并由此發展出自己的投資風格。
換言之,富達在華獨資公募第一個推出的基金經理,則有著相當的母公司基因代表性。
關鍵問題就來了:這家巨頭公司在華公募產品業績如何?
截至今年6月12日,這只產品的單位凈值為0.9565。
這個業績,讓諸多一年前踴躍申購的投資人,或許感到“遺憾”——凈值依然在1元面值以下。
如果首批投資人持有至今,那么面臨著初始資金浮虧的情況。
投資人也可以尋找安慰的信號:以近一年時間段為例,上述富達產品收益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高出近五個百分點。
然而,這位基金經理操盤一年有余,凈值未能“歸正”,始終會讓投資人不斷發問:何時能熬出頭?
周文群在基金運作報告給出操作思路:“后市持續看好相對穩健的高股息板塊,以及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出口出海企業。另外,關注全球定價的上游板塊以及AI應用持續發展對科技板塊的積極影響?!?/p>
人事異動成“注腳”
梳理富達基金公告發現,過去一年出現兩位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化。
其一,投資總監阮劭龍因工作調整,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離任;之后,富達總經理黃小薏兼任投資總監。
其二,督察長方芳因個人原因,于2023年6月21日正式離任,繼任者為陳星德。
這里則出現一個亟待解釋的問題。
黃小薏兼任投資總監,是否能有效提升富達基金在A股市場的競爭力?
資料顯示:這位高管此前擔任多年的高級管理角色,并非一線管理投資組合的角色。2003年5月她加入華寶基金,先后擔任營運總監、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之后擔任華寶基金總經理。
目前,黃小薏兼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
畢竟,在中國本土公募機構中,總經理兼任投資總監的案例少之又少,畢竟公司管理與基金投資二者有著很大區別。
另有一個跡象也值得關注。
富達基金在運作報告披露:“報告期內,本基金管理人未運用固有資金投資本基金。截至本報告期末,本基金管理人未持有本基金份額?!?/p>
這意味著,富達基金并未以公司名義跟投周文群管理的產品。
眾所周知,基金跟投可以顯示基金管理對公司和產品運作長期發展的支持,有助于建立更穩固的合作關系,更有利于提升基金持有人的信心。
據2023年“富達傳承6個月”年報,周文群持有這只基金C份額超過100萬份份額。看來,基金經理本人對自己的產品,有著相當的跟投愿景。
未見資金抄底
能夠實現長盈的權益基金投資模式,通常是:逢低買入,逢高賣出。
實際上,今年一季度是頗為適合抄底的時點,市場經歷了超預期的顛簸,寬基指數出現了大幅殺估值的市況。
此背景下,上述富達的產品并未出現凈申購的跡象。
上圖為今年一季度基金份額變動情況:無論是A類和C類份額,報告期起初基金份額少于報告期末份額。
此種凈贖回的情況,也出現于2023年年末。
這只基金高達九成的權益倉位,也就是高倉位運作下,并沒有得到增量資金的青睞。
據天天基金網,富達傳承6個月基金A份額凈資產從初始5.08億元,已經降至3.21億元。
同樣在一季度,諸多大型資金搶籌大盤指數ETF。據證券日報,中央匯金為代表的國家隊資金在此期間增持寬基ETF合計超2000億元。
既然富達這只產品暫時戰勝大盤指數,但并沒有在市場低點時,吸引來增量資金。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封閉型權益基金的設計,自然會造成投資人資金在一定時間階段內“鎖定”,喪失流動性。而今年上半年,諸多資金涌入ETF,除了看重指數點位較低,靈活申贖的優勢亦是考慮范圍。
從此處延伸,富達基金在華落地的產品結構,不能一味與本土同行“接軌”,畢竟封閉型產品在此前指數牛市階段,是擴充管理規模的一種策略,但是否在當下市況真正有利于吸收增量資金,值得好好思量一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