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影視評論
追《玫瑰的故事》有點晚,因為下意識優先選了于正的復仇爽劇《墨雨云間》——也有很多bug,但看于正的爽劇,你會事先調適好心理預期設置:若不寫文章,可以允許自己腦子暫時掉線,爽就行了。
如此取舍更深層的原因,則恐怕是,作為一個45+的中年女性,對于主打男女情愛的戲不太容易上頭了——雖然,它披上了“女性成長”的外包裝。
《玫瑰的故事》所瞄準的目標觀眾群畫像,大概是我在一家餐廳里看到的年輕女孩那樣的。周五的晚上,她一個人點了一桌菜,一邊吃一邊支著IPAD從頭追看黃亦玫的玫瑰人生。我也是這次回國才發現,很多年輕人沒有耐心也不愿意兩集兩集地“被動式”追劇了,他們喜歡等劇集更新到快大結局了才開刷。
這個周末夜晚獨自吃大餐追劇的年輕女生,那種不愿等、不能等的心態,那種不想被拿捏、想要掌控自己人生節奏感的主動意識(哪怕只是追個劇),都很當代。
也呼應著,劇中黃亦玫想要主動掌控人生的獨立人設。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玫瑰的故事》最大的問題,恰恰在于:
黃亦玫這個人物以及她的敘事線索,是被編劇精心按照當下主流女性觀的價值偏好、心理偏好,以及討論度最高的女性話題,給“拼裝”出來的。她不是按照劇中給她的原生家庭設置,美貌、性格、經歷設定而自然“生長”出來的“人”,她只是一個東拼西湊組裝起來的“角色”。這導致了劇中的黃亦玫,人設缺乏前后統一的內在邏輯,她的認知與行為中有很多矛盾沖突,不能自圓其說。
比如前面黃亦玫剛和老板說“愛情第一”,為了飛到巴黎看男友——哪怕只能呆上兩天,寧可放棄事業發展機會甚至甘愿辭職——妥妥“戀愛腦”;可后腳,當男友在規劃兩人共同未來時,建議她去巴黎,因為巴黎更適合學藝術的她,她卻立刻又“事業腦”起來,硬是要在這個其實非常合理化的建議面前說:那我國內的工作呢?并喊出了那句聽起來很爽的女性主義臺詞:男人的事業是事業,女人的事業就不是事業了嗎?全然忘了她自己沒幾天前還“戀愛腦”上頭,為了飛巴黎陪兩天男朋友,寧愿不要這份工作。
這真是: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呀。
至于莊國棟認為巴黎更適合黃亦玫發展的設想和建議——這被很多女觀眾噴為是一種精英男的自私表現,要求女方犧牲自我而追隨男方的事業。
然而,回到劇情設定的21世紀初,那個時代正如莊國棟劇中所言——的確是很多人擠破頭都想出去的時代,太多人在考G考托想要出國留學。我自己就是2000年本科畢業,見證過那個時代大潮,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做了這樣的選擇。我要好的高中女同學,名校本科一畢業就以結婚陪讀的方式隨北大畢業的老公去了美國。沒有這股留學潮、出國潮,創立于1993年的新東方靠啥在2006年上市?難道靠俞老師的口才嗎。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一個學藝術的、滿腦浪漫、集美貌才華能力于一身的22歲中國女孩,她被男朋友設想為會對到巴黎有向往,這很正常吧?
別說2001年了,就是2010年,汪小菲的法國海龜身份、能用法語點餐的洋氣,都依然能成為明星大S心中的耀眼特質,加諸以光環濾鏡呢。
還記得開播于1998年的《欲望都市》嗎,時髦先鋒的紐約專欄女作家Carry對巴黎也是同樣充滿了向往。
2011年,伍迪艾倫還拍了一封給巴黎的情書——《午夜巴黎》。
你不得不承認,巴黎,在世界文藝男女青年的心中,是有超強濾鏡的。
所以,2001年處在熱戀中的莊國棟“想當然”地認為巴黎更適合學藝術的黃亦玫發展,認為她會愿意隨自己來巴黎,并以此規劃兩個人的共同未來,這真的就很“自私”,很不尊重女方的事業了嗎?
看到黃亦玫因為莊國棟的設想里是希望她一起來巴黎便大發雷霆,我不知道是該說黃亦玫的腦回路清奇,還是該說編劇的腦回路清奇,并且,“超越時代”。
這種不顧邏輯罔顧時代的劇情,感覺就是為了“拆散”這對熱戀中的小情侶而強編的。
結果還看到那么多女觀眾莊國棟這段“心思”頗多非議,我忍不住慨嘆,這屆女觀眾也不太好伺候呢。
其實,如果人是帶著一種“對立”的心態去追劇,或者是過于代入女主的心態去追劇——只要是不被女主喜歡的男生態度與行為就都是錯的:那男主怎么做,可能都是錯。
就像莊國棟為兩人的未來做規劃做設想,會被噴不尊重女生的想法,自己就為兩個人做了決定;但你若不為兩人的共同未來做計劃,只計劃你自己的人生,那多半又會被噴:你設想的未來里全然沒有她!所以,你根本不愛她!
關于這部劇的反饋,另一個令我錯愕的地方就是,一邊是大家在噴霸總劇太瑪麗蘇,霸總們每天啥正事兒沒有,專和女主談戀愛,可熒幕上真來了個現實感精英男,每天不得不奔波于事業,步履艱難地想要在事業和愛情中求個平衡,大家又要批評他還是更愛事業,并得出結論:所以他最愛的還是自己。
可如果女觀眾紛紛為黃亦玫不愿為愛情犧牲自我、犧牲事業而鼓掌,卻又為何要痛斥作同樣選擇的莊國棟?這不是雙標嗎?
這種矛盾性,也體現在了“黃亦玫”身上。既然她自己事實上沒有選擇為了愛情而犧牲國內的工作,為啥又不能理解并接受莊國棟不想因為戀愛而耽誤事業,并憤而提出分手?
既然黃亦玫在和莊國棟的關系里,被塑造成了要獨立、要尊重、要不被干預的人生態度——她父母也正是按照這套原則撫育她的,極盡寵愛,不偏袒卻永遠無條件支持——這樣原生家庭、接受如此教育出來的女孩兒,難道不是更該明白:莊國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也有權利選擇他想要的人生,選擇他想要的優先級或是二者兼顧。對此,她也只能尊重而不能干預。
兩個成年人選擇在一起,除了最初的那點荷爾蒙蕩漾,無非是愿意為了彼此“求同存異”。
對著“藍盈瑩”那么清醒說教的女孩,到了自己陷入戀愛的時候,卻突然就考了個負分,智商情商、邏輯理性全然下線了。
當然,你也可以強行解釋為:這是熱戀中異常分泌的多巴胺造成的非理性。連同黃亦玫突然就情緒失控地砸了莊國棟的家,那也是美女的“任性特權”。
但我還是會認為,如果按照這個劇給出的人物設定、敘事線去試圖理解黃亦玫,內在邏輯是缺乏統一性的,四處漏風。
寫小說也好做編劇也罷,塑造人物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物的認知與行為邏輯,應該是內在統一的。ta有自己的獨立生命,會自我生長。ta的背景、成長經歷、性格一旦設定,ta日后的行為舉止,乃至人生選擇與個人命運,都是自己生長出來的,而不是編劇按照熱門話題度、主流價值觀,東拼西貼出來的。
順便再說一個最基礎的劇情設置bug:
《玫瑰的故事》開始在2001年,這一年黃亦玫22歲,黃振華30歲。也就是說,黃亦玫出生于1979年。我是1978年生的,那一年計劃生育政策剛實施。我媽在第二年又懷了一個,卻被迫在懷孕7個月的時候引產。北京只可能更嚴,黃亦玫的父母是清華教授,她哥哥肢體人格都健全,所以黃亦玫是怎么被允許出生的呢?
不過,即便吐槽欲滿滿,我也忍不住要連聲贊嘆劉亦菲的美貌——大家有沒有覺得她其實是熟齡之后才真正成為大美女的?反而在白秀珠、王語嫣、小龍女時期,只有稚嫩欠缺韻味。所以,即使是像劉亦菲這樣的原生美女,身上的那種高級美,也是需要時間與閱歷來醞釀的。
這部劇我目前才剛剛看到13集,方協文剛剛上線。后續會繼續和大家分享觀后感哈:)謝謝閱讀,也歡迎你聊聊對這部劇的觀點呀!
也歡迎加我個人小號:feifeima778。雖然不會24小時在線,但只要看到留言都會親自回復噠!
|不完美受害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