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白居易在廬山香爐峰下修建的草堂落成。
仰觀諸峰,俯聽流泉,還有竹樹云石點綴,幽靜又閑適,作為草堂的主人,白居易愛極了這里,并有了終老于此的打算。
可是,人在宦途,身不由己,兩年后,白居易就被調離了江州,羈旅漂泊,輾轉各地,廬山草堂就成了回不去的回憶。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分司東都,在洛陽履道里購下一座宅邸。
雖比不上廬山草堂的清幽,但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也頗符合白居易的心意,“吾將終老于其間”,這是他的余生之愿。
可是,不久,他又被調往蘇州,“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獨臥郡齋,聽新蟬第一聲,他十分想念履道里的家園。
大和九年(835年),63歲的白居易再次分司東都,而后的十余年間,他終于停下奔波的腳步,得以在履道里安度余生。
寄情山水,詩酒唱和,彼時他與劉禹錫等好友,過著屬于他們的閑適生活,其詩也多反映“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所載,《池上二絕 》即作于大和九年,也就是他剛回到洛陽履道里的時候,字里行間寫滿了歡喜。
01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白居易《池上二絕 其一》
簡譯:
幽深的竹林里,兩位山僧對坐下棋,只有竹蔭灑在棋盤上,四周靜靜地,竹林外的人們看不到他們,只聽到微小的落棋聲。
賞析:
“寂無城市喧,渺有江湖趣”,白居易喜歡履道里的宅邸,更因為此地不染塵埃的清凈之美,而這也更符合他與世無爭的心態。
白居易信奉佛教,在廬山草堂時,與東林寺的禪師交往頗密切,居洛陽時,常與洛陽香山寺的僧侶談經論佛,并自稱香山居士。
此詩中的山僧,詩人沒有記載是否為香山寺的僧侶,因為他此詩的主要目的,就是寫彼時的恬淡嫻靜,和自己彼時的心滿意足。
“此是白家翁,閉門終老處”,而這竹林深處對弈的山僧,又何嘗不是詩人自己心態的反映呢 ,就如王維“晚年惟好靜”那般。
鳥鳴山更幽。彼時,竹林里的這“時聞下子聲”,恍如天籟之聲,更顯竹林的清幽和恬靜,這也正是白居易晚年所追求的生活。
02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唐 白居易《池上二絕 其二》
簡譯:
一個小孩獨自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樣掩藏蹤跡,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了小船劃過的痕跡。
賞析:
白居易洛陽履道里坊,有十畝地的園子,園子里有水池,池上有橋,池中有船,水里還種著他從蘇杭帶回來的白蓮、折腰菱等。
閑來無事的時候,白居易喜歡在池畔散步,或劃著小船欣賞水中的蓮花,此詩記述了他在池邊的一次偶見,勾畫了一幅采蓮圖。
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偷偷地劃著小船到池中心采摘白蓮花,得意地劃回來,以為無人知道,豈不知他的小船已經留下了蹤跡。
小孩不懂大人的心意,不是舍不得白蓮,只是擔心他的安危,可孩子的心思很單純,偷偷摸摸去,大搖大擺地回來,還很得意。
白居易這首小詩明白如話,通俗易懂,非常形象地刻畫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可愛,淘氣活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非常有韻味。
后記:
以上兩首敘事詩,一首恬靜,一首靈動,一首從容,一首慌張,有老年的安然,有孩童的頑皮。
從少年的天真,到老年的閑適,時光好像也沒有那么長,白居易用兩首小詩,寫盡一生的起始。
看到了人之初,也正經歷著年華老去,中間的過程早已經不再重要,彼時的白居易已海闊天空。
“乾坤無厚薄,草木自榮衰”,因為通透曠達,白居易才看清世事的真相后,還依舊滿懷熱愛。
“洛下安一居,山中亦慵去”,所以,彼時的他忘了機心,也不糾結仕宦得失,只愿安居于此。
洛陽履道里坊,承載了白居易晚年的幸福生活,《池上二絕 》即是他彼時恬淡從容的體現。
參考資料:
《白居易詩集校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