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待開的花蕾,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人生方向。父母要做的就是“穩”住心境、心態、眼界,給孩子一個逆風翻盤的人生。
——薩姐
作者:暖心
前幾天后臺有個媽媽問:為什么同樣的家境,養出來的孩子卻截然不同?
這個媽媽吐槽:她的兒子和親戚家的兒子同年出生,家庭條件也相差不大。
可是,她的兒子整天就知道玩,伸手要錢花,說他一句能頂十句回來。
親戚家的孩子從小就學習好,還非常懂事,家里什么事都會搶著去做,高考完還去兼職賺錢給父母買禮物,什么事都沒讓父母操心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特別有挫敗感,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過:
一個人的基礎教育不是在學校,不是在社會,而是在家庭。
其實,孩子身上的差異感都是父母決定的。
在家庭教育上,有一個詞叫“定力”,指的是父母的養育狀態。
有些孩子之所以厭學叛逆、懶惰,都是因為父母的格局不夠,心態不穩、定力不足所致。
有“定力”的父母,教育孩子時能穩住情緒、穩住節奏、穩住心態!
尤其是這三種“定力”,能夠成就孩子的一生。
01
擁有“洞察力”
走進孩子的內心
一位網友說,她的兒子10歲了,身上有很多標簽:愛哭、內向、敏感、膽小......
一次假期,她帶兒子去聚會,其他孩子很快就能和別人玩到一塊去,可是她的兒子卻總是畏畏縮縮地跟在她的身后。
當時,朋友在旁邊開的一句玩笑:你一個男孩子怎么這么羞澀啊!
兒子一聽,瞬間把頭埋得很低,眼眶瞬間就紅了。
但是,網友說:我經常觀察他,發現每次一說他不好的,他就會感覺很羞恥;而如果是夸他、鼓勵他,他就會膽子變大。
于是,有幾次我在他膽小的時候,都鼓勵他“勇敢一點,這點小事都難不倒你”,然后他就會放開很多。
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夸他很棒,他臉上的笑容就會多很多。
其實,兒子膽小內向是因為沒有價值感,所以很自卑。
后來我經常恰如其分地夸贊、鼓勵孩子,兒子現在性格也變得越變越好了。
她說:養孩子,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表象,需要找到孩子的內在需要。
父母需要掌握一種能力叫:洞察力。
1)洞察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情感,能夠從孩子的視角感知他的內在情緒需要,并推測其行為之下的動機和情感的能力。
孩子膽小內向可能是被否定得太多;
有些孩子表面上乖巧、學習努力,其實有一種“討好”成分在里面,這種孩子往往很缺愛;
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戲,父母只覺得孩子是不學無術,實際上,沉迷游戲的孩子是沒被看見真實的需求。
當父母有了洞察力,你就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會賦予孩子積極的情感認知:被理解、被支持、被包容,能讓孩子走向積極的情緒。
反之,如果父母只是通過表面去評價孩子,會形成負向的情感認知,變得自卑、敏感、叛逆。
2)洞察孩子的獨特性
梅耶·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在自己的自傳中提到:
三個兒子小的時候,她就不斷觀察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并鼓勵孩子們發展自己的興趣。
大兒子從小就有電腦天賦,她鼓勵兒子制作計算機游戲;
二兒子喜歡研究食物,她允許兒子嘗試千奇百怪的菜品;
小女兒喜歡戲劇,她經常陪女兒一起看影片。
每個父母都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喜好、孩子的獨特性。
有人說過:每個孩子的成長潛能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順勢而為。
父母不要因為外界對孩子的評價而“低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待放的玫瑰。
父母用心凝視,孩子終會有自己的花期。
02
擁有“支持力”
做好孩子的后盾
熱播劇《開端》中的社恐少年盧迪有一對窒息的父母。
因為從小患有哮喘病,父母竭盡所能地呵護著他,可是這種呵護到后來成了阻礙。
他想養貓,父母覺得對身體不好拒絕了;
他熱愛動漫,媽媽卻覺得這些是無用的東西;
他交朋友,媽媽卻極力地干涉……
父母從來不會支持他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就連盧迪工作偷偷地在外租房子養貓,媽媽發現了也會歇斯底里地罵他“作”。
后來,盧迪撕心裂肺地對媽媽說:
“你怎么不想想我的感受?
你一直覺得在保護,其實是在軟禁我。
我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我不是你的附屬品!”
對孩子而言,最痛苦、最絕望的就是“不被允許”的那些瞬間。
有教育專家不斷強調“分寸感”這個詞:
父母可以給孩子親密的愛,但更要尊重孩子,把控制權和決定權交到孩子的手上。
可惜有些父母總是做孩子的“阻礙者”:
孩子喜歡一樣東西,父母冷嘲熱諷:
孩子想進行一項挑戰,眼神也是不屑:算了吧!就你,浪費時間……
殊不知,父母父母一味地“霸占”孩子的權利,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安全感和自尊心,這些大多來源于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支持永遠是孩子對生命熱情的加持。
它就像為孩子打造一件“保護盔甲”,在孩子遭遇逆境的時候,能夠更快地從消極的情緒中恢復過來。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一個叫小云兒的女孩,天生愛舞蹈。
因為家庭困難,父母無法培養她去跳舞,于是母親就帶著她跟網絡視頻學跳舞。
小云兒因為天賦異稟,后來被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師挖掘,老師為了培養她,甘愿來到貧困地區教她跳舞。
而父母為了幫她和更多熱愛舞蹈的山區孩子圓夢,還發起了“彩云計劃”,希望她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后來,在舞蹈老師的傾力指導下,小云兒和幾個熱愛舞蹈的女孩最終踏上了央視的舞臺。
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小云兒的夢想不會走這么遠。
孩子從8歲開始就會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感到高興。
比如找到喜歡做的事情,幫助朋友或同學,管理自己的時間,制定活動計劃,加入喜歡的團隊或組織。
只要是積極的事,父母都應該去支持孩子,它會讓孩子的生命更有活力,也是孩子最硬的盔甲。
03
擁有“復原力”
培養孩子的逆商
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這樣評價自己:
自從當了媽媽后,變成了一個膽小的人。
畏懼困難,情緒消極,遇事就喜歡逃避,對自己和孩子總是沒有太多的信心。
有時候,孩子騎車摔跤了,我就干脆讓他不騎了;
兒子投籃球,投個五六個都投不進去,我就會教他不要投了……
所以,現在兒子一遇到點事情就喜歡逃避,讓他痛苦的事情他一點也堅持不下去。
也許父母并不知道,父母的言行不僅影響孩子的人格,也會影響孩子的逆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復原力”: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者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應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一個孩子“能扛事”,他的未來必將成大器。
當然,孩子天生就是沒有復原能力的,真正能激發孩子復原能力的人是他的父母。
能“扛事”的父母,他會帶領孩子從低谷中“爬”出來。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脆弱的,那么孩子遇事逃避,在困難面前退縮都是必然的。
因此,父母需要具備一種特殊的力量——復原力。
它包含兩層含義:
一層是:父母面對逆境,學會“反擊”
另一層是:孩子在困難中,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在困境中站起來。
父母擁有了復原能力,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心態上的平和,更是孩子面對逆境的耐受力。
作家稻盛和夫,小時候家里做印刷的,經濟條件不錯。
后來戰爭的到來讓家里被毀,存在銀行的錢也變成了廢紙。
自那以后,全家人都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但是她的母親沒有因此消沉,而是把自己昂貴的衣服賣了換了點錢,然后起早貪黑地跑農村,做一些小生意來維持生計。
稻盛和夫說:
正是母親面對逆境積極樂觀的態度,讓他困頓的童年充滿了光彩。
所以長大后,不管他在生意上遭遇怎樣的失敗,都不曾氣餒,因為母親堅強的信念和愛給了他戰勝困難的底氣和希望。
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解決一個個困難,不要因為一點痛苦就摧毀所有的堅持。
逆境磨練心境,困境啟迪智慧。
父母“扛得住”,孩子才有勇氣站起來。
如果孩子考試失利,我們要給他再一次的勇氣;
如果挑戰失敗了,教他堅持。
遇到困難,父母不退縮,孩子就能在困難中逆風翻盤。
04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
“父母是否用心教育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最初或許只有時間和金錢上的差異,最終卻決定了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教育孩子沒有范本,有的只有用心。
用心的父母:
會去觀察孩子的每一次需要;
會去支持孩子的每一次選擇;
會去鼓勵孩子的每一次逆境。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是待開的花蕾,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人生方向。
父母要做的就是“穩”住心境、心態、眼界,給孩子一個逆風翻盤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