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退租清場,翻出十年前舊作一幅“用心若鏡”,想到近來所作《應帝王義疏》中有解“用心若鏡”一段,分享于此,請諸君批評指正。
應而不藏:《莊子·應帝王》義疏節選
柯小剛(無竟寓)
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眹。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莊子·應帝王》)
“應帝王”篇名中的“應”至此才出現。這是《應帝王》全篇中唯一的一章脫開寓言故事的議論,直接論及應物之義。當然,議論中還是有“用心若鏡”的譬喻,只是沒有敷衍為人物故事式的寓言。
“名尸”之“尸”、“謀府”之“府”、“事任”之“任”、“知主”之“主”,皆《齊物論》南郭子綦“今者吾喪我”之“我”。喪我之后,自有吾存,是則“體盡無窮,而游無朕”者也。在這里,體是游之體,游是體之游,體本無名,游本無主,本體和行動渾然一體,不可區分。如此,乃“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
“所受乎天”者,性也,體也,盡之則“無見得”也。“無見得”者,“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孟子·盡心上》),則見物無非我,見得不以為得也。開篇“嚙缺問于王倪”寓言中的泰氏之“未始入于非人”亦此意也。以物為非人,則物非物,不過是人之對象而已。以我對物,物乃非人而為人之對象而已。“今者吾喪我”而齊物,然后可以為“泰氏”而泰然任物,“未始入于非人”,“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矣。
所以,接下來的“亦虛而已”恰恰是充實,只不過所充之實并不是從外面“見得”而入內的事物,而是“盡其所受乎天”的本體之充、自性之實。本體之充非以外物內填,而是“盡”的結果。“盡”首先是清除,是“喪我”,是對我之為我的生命本質的純化,同時,這又恰恰意味著越來越充實的氣之內充、心之自覺、生命之豐富。“盡”是減法,也是減法中發生的加法。“盡”是清空,同時也是清空中發生的充滿。“盡”是無余,同時也是無余之后帶來的有余。“盡”是純化,也是純化帶來的豐富。“盡”帶來一個充滿的虛空,至大至剛而虛以待物,無所藏而無盡藏,然后可以“應而不藏”,“勝物而不傷”。
唯道能集虛,唯虛能充實,唯實能如鏡面之反射,物各付物,不將不迎,不拒不藏。不拒是來者皆照,不藏是照皆反射。至人之所以能“用心若鏡”,是因為其心充實,就像充氣的皮球,物觸之則彈,不能破入。而心之所以能充實,恰恰是因為它能自我清空,然后能集義生氣,以道集虛。內心集虛而實,外物乃能應之而不藏,勝之而不傷。內能虛之而后實,外乃有之而后無。
內虛之而后實,壺子之“未始出吾宗”也;外有之而后無,列子之辭師而歸家也。列子經季咸而知壺子之后,并不是更加緊密地追隨在老師身邊,而是辭別師傅,回到家里,“三年不出,為其妻爨”。唯知師乃辭師,唯辭師乃歸宗師。宗師非外,自性而已。故“體盡無窮”“盡其所受乎天”皆“盡”也。唯盡至性,唯性歸宗,然后乃有“用心若鏡”“應而不藏”之用也。
《易》云:“顯諸仁,藏諸用”,亦此之謂也。“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內自見其性也,故不見外得也。內自見其性,則“顯諸仁”也。顯者,自顯也,非顯外也。“藏諸用”則恰是“應而不藏”。“應而不藏”是應物而已,不藏之于內,而應物即性體之用。故“藏諸用”即藏諸應而不藏諸藏。《大宗師》所謂“藏天下于天下”即藏于不藏之地,猶庖丁藏刀于用中,皆以“藏諸用”而得“應而不藏”也。
《大宗師》僅有“吾師乎”之嘆,全篇未見“宗”字。《大宗師》之“宗”要到《應帝王》的“未始出吾宗”才出場。當列子恰以離開壺子而入壺、或恰以辭師而歸宗,“大宗師”之所以“大”,乃見諸“應帝王”之何以“應”中矣。
莊子網課第一期已講十九次,還有一次就講完了。這次從《逍遙游》講到了《人間世》。群里有些討論很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掃上圖二維碼可參加莊子網課,可永久回放。本次第一期講到《人間世》,后面會繼續開第二期往后講。訂閱課程后可加我微信daolisy,以便加入網課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