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元年(963年)的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外出巡游,不知不覺到了武廟,于是提出進去參觀一番,這一看就看出了大問題。
趙匡胤仔細地審視了兩邊的名將畫像,然后臉色沉了下來,接著大怒,厲聲說:“此人斬殺降兵,勝之不武,為何會在此?把他給我撤出武廟!”
趙匡胤口中所提及的武將,就是戰國時期秦國赫赫有名且無一敗績的大將白起。
更令人不解的是,繼白起被移出武廟不久后,還有一批武將也被移了出去,其中包括吳起、孫臏、廉頗、韓信、彭越、周亞夫、段紀明、鄧艾、陶侃、關羽、張飛、杜元凱、慕容紹宗、王僧辯、吳明徹、楊素、賀若弼、史萬歲、李光弼、王孝杰、張齊丘、郭元振等人。
對于以上這些歷史名人,他們的功績早有定論,為何趙匡胤執意違背歷史定論,而將他們都趕出武廟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此話不假,果然在移除一批武將后,趙匡胤又新添加了一批,那么又包括哪些人呢?
我們先從武廟的特殊意義說起。
01 武廟(武成王廟)
武廟,是相對于文廟而言的,興起于唐代,明代曾一度廢止,到明末時再度興起。
供奉孔子的文廟,除了主祀孔圣人外,還有一些陪祀的人物,如亞圣孟子、復圣顏回等。同樣,在武廟當中,主祀是姜太公,另外還有一些陪祀人物,文武廟的體系是一樣的。
對孔子的祭祀比較早,在魯哀公時代就興起了??鬃铀篮蟮诙?,魯哀公便決定祭奠他,于是就將孔子生前所居的三間房子改為祭祀場所,并把他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都收藏于里面,以供人們憑吊、瞻仰。
之后隨著時間的發展,祭孔形成一種文化,并有一套相應的禮儀制度。趙匡胤去的武廟,準確的說叫武成王廟,始建于唐玄宗時代,主祀為姜太公,亞圣為張良,為什么會是張良?
起因也是出自文廟,文廟的亞圣本來是孔子的弟子顏回,后來才讓給了孟子。所以,唐朝統治者鑒于此,就認為所謂亞圣就應該是圣人的徒弟,但姜太公的徒弟有誰,史料沒有記載,但有記載張良曾得到了《太公兵法》,勉強也算弟子,于是就將張良列為亞圣。
之后又仿“孔門十哲”搞了個“武廟十哲”,分別是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
除了十哲之外,同樣比照孔門七十二賢,又從歷代名將中選取了六十四人,配享于武廟,稱為六十四賢,分別是:
管仲、范蠡、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李牧(先秦)
彭越、曹參、周勃、周亞夫、李廣、衛青、霍去病、趙充國、鄧禹、吳漢、賈復、寇恂、馮異、馬援、耿弇、段熲、皇甫嵩(兩漢)
張遼、鄧艾、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三國)
羊祜、王浚、謝玄、杜預、陶侃、王猛、慕容?。▋蓵x十六國)
長孫嵩、韋孝寬、王鎮惡、斛律光、檀道濟、王僧辯、于謹、吳明徹、慕容紹宗、宇文憲(南北朝)
韓擒虎、史萬歲、賀若弼、楊素(隋朝)
尉遲敬德、蘇定方、張仁亶、王晙、王孝杰、李孝恭、裴行儉、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唐朝)
發展到宋代時,武廟里已經供奉了72位良將,其中不乏一些文武兼備的良將,比如像唐朝的張仁亶、王晙。
由此可見,武廟的名單其實一直就是在變化的,因何變化也是有跡可循的。
比如在唐德宗時,新增加的成員有張仁亶、王晙、張齊丘等,聽起來都不是太出名,而像薛仁貴、薛萬徹、哥舒翰、李道宗等這些名將,反而沒有入圍。
其中的原因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嚴重,怎么可能再去大力抬舉武將呢?于是就增加了一些文武兼備的人才。
那么,趙匡胤對武廟名單的增刪,原因又是什么呢?又符合怎樣的歷史標準呢?
02 宋太祖的武廟名單有何玄機?
趙匡胤參拜武廟,一石激起千層浪,當他指責白起時,同時也提出了他的武廟供奉標準,那就是:“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功業無瑕”,這一標準可不低,幾乎是在尋找完人了。
上面說了宋太祖將一批武將移了出去,之后他又增加了一批,名單如下:
漢灌嬰、后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
我們從中選十位來看下,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第一位:灌嬰,西漢開國功臣,追隨劉邦南征北戰,關參與了平定韓王信、英布等人的叛亂。在劉邦死后,又從于呂后,呂后死后,又與周勃等人扶持代王劉恒為帝,可謂一代忠臣。
第二位:班超,東漢名臣,一家都是學霸,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個個各有成就。班超最大的成就就是兩次出使西域,在31年里收服了西域50多個國家,還以七千兵力擊敗了中亞來犯的貴孀帝國, 同樣也是千古大忠臣。
第三位:秦叔寶,名秦瓊,他原在李密帳下,后還投靠過王世充,最后才和程咬金等人追隨投靠了李淵父子,之后跟隨李世民東征西戰,并因此入列凌煙閣24功臣。
第四位:裴度,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四朝宰相。憲宗時,他大力支持憲宗削藩,并輔佐憲宗實現了“元和中興”,此外還注得引進人才,比如韓愈、李光顏等名將,都是由他扶持起來的。
第五位:周德威,唐末五代名將,一生征戰沙場,最后戰死疆場。
第六位:段韶,南北朝時期北齊重臣,頗受姨夫高歡賞識,一生征戰無數,立下赫赫戰功。
第七位:李弼,西魏八柱國之一。在歸順宇文泰之后,數次擊敗高歡的進攻,立下戰功。據《周書》記載,說他“弼每率兵征討,朝受令,夕便引路,不問私事,亦未嘗宿于家。其憂國忘身,類皆如此。兼復性沉雄,有深識,故能以功名終?!?/p>
對工作認真負責,把國事放在第一位,性格沉穩有遠見,頗有聲名。
第八位:張公謹,早年效力王世充,后歸順大唐,之后又成為李世民的幕僚,參與過玄武門之變,追隨李靖滅了東突厥,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九位:李光顏,唐中期名將,出身將門,也是一生征戰,主要成就有屢討叛鎮,平定淮西,再敗平盧。
第十位:符存審,忠心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此人謹慎篤厚,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精通軍略,一生歷經大小百余戰,幾乎無敗績。
從上述十位,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中途沒有投敵,一心輔佐君王的忠臣,也就是趙匡胤所要求的“取功業始終無瑕者”。
相比之下,像白起不聽指揮,廉頗投敵,關羽跟過曹操,等等,嚴格說來,被挑選出去的名臣還真是有點爭議。
此外,趙匡胤黃袍加身,皇權也是從后周柴家搶來的,他憑什么要求別人要從一而終呢?
03 趙匡胤的心思
趙匡胤建立宋朝后,馬上就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當年的結義兄弟,其兵權都被收繳,只享受高官厚祿的待遇,再不可能征戰沙場了。
趙匡胤這么做與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他是從混亂的五代十國走過來的,在那個年月,武將頻頻造反,隨時會要皇帝的小命,自立為王,趙匡胤就是如此,而在他之前也是如此。
所以,在宋朝建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他必然要打壓武將,同時還要求武將對朝廷忠心耿耿,不要搗亂,要聽話。
由此,他對武廟標準提出“取功業始終無瑕者”的標準,也就不意外了。
從中我們也就發現,趙匡胤把白起關羽張飛等人都移出武廟,他怕啥?他怕的無非就是武將造反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