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監總管蘇培盛,現在能被人熟知,有一半的功勞要歸于前些年大火的電視劇《甄嬛傳》。其實,他不僅僅是《甄嬛傳》中的一個影視形象,真實的歷史上是真的有蘇培盛這個人,他同時伺候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這三位君主。蘇培盛在雍正朝時,十分受雍正皇帝的信賴。
據史料《宮殿監督領侍蘇培盛墓志銘》記載,世宗憲皇帝朝,通議大夫蘇培盛,寵遇為諸內臣冠。意思很明顯,在雍正朝蘇培盛是當時寵冠六宮的太監之首,最深受雍正喜愛的那個太監就是他,那他是有什么過人之處呢?為何統治一個國家的君主偏偏對他青睞有加呢?
蘇培盛出生在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37年。蘇培盛跟我們平常理解的,那些太監是不同的,普通的太監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有一大部分都是文盲,但蘇培盛在當時可是妥妥的文化青年,他從小就是一個讀書十分刻苦,性格穩重的孩子。
跟當時大部分的年輕人一樣,蘇培盛最早的夢想應該也不是去當一名太監,反而應該科舉取士, 在當時想入宮當太監也是有年齡限制的,只有十六歲以下的男子才有資格入宮。而蘇培盛第一個傳奇的地方來了,他大概是在多少歲時進宮的呢?據史料記載,應該是在三十多歲時。蘇培盛在外的這些年一直沒有放棄學業,算是一個文化造詣很深的太監。
那為什么蘇培盛讀書讀得好好的,為什么非要在三十歲時,冒著生命危險去進宮當太監呢?原因也是很簡單,因為在當時的古代生產力比較落后,很多家庭特別貧困甚至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而當時對生育沒有限制,也沒有什么好的“避孕”措施,很多家庭會有很多孩子,使得本來貧困的家庭更加貧困。
蘇培盛想要進宮就是因為家庭條件太差,他才迫不得已的進宮來減輕自己家庭的負擔。
根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想入宮當太監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家里很窮,想入宮討一口飯吃,沒有其他不正當目的,還有就是家里得有很多男子,不能送一個入宮就讓自己家里斷后。
蘇培盛就是因為家里實在是揭不開鍋了,還有父母弟弟需要養活,他才被迫選擇入宮當太監。對于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當太監的俸祿真的是挺豐厚的,根據當時康熙朝的法律,新太監上位家里立馬就能獲得五兩銀子的報酬,之后的每個月,朝廷都會發二兩銀子的工資,按照當時康熙朝銀子的購買力,一兩銀子是能夠買一百五十斤的大米的。
當時而立之年的蘇培盛可謂真的是犧牲自己一個,換取了一整個大家子的口糧,很多太監到這里也就結束了,入宮的日子一眼就能夠望到頭,但蘇培盛不同他的傳奇之路才剛剛開始。
俗話說,水平如何全看同行襯托,蘇培盛的文化水平放在科舉考場上可能真的算不了什么,但如果說是放在宮內的這些太監當中,馬上就顯得鶴立雞群了。
在蘇培盛進宮不久之后就被康熙發現了,說這個大齡太監的文化水平還算不錯,不僅給他升職加薪,還讓他去當時的茂勤殿去當差了,而這個茂勤殿現在大家可能聽起來比較的陌生,但在當時那絕對算得上是文化氣息十分濃郁的地方,是一個好差事,類似于唐朝的翰林院。
這個地方不僅僅是文化氣息濃厚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這個地方曾經是康熙讀書的地方,后來康熙當了皇帝之后存放文玩字畫的地方,更生后來清朝重要官員們編寫書籍的地方。所以說,選擇大于努力,當時科舉并沒有考上的蘇培盛,現在反而是能和當時最頂級的一些學者們相處在同一個地方了,這是他傳奇的第二個地方。
蘇培盛小時候為人處世就十分的謙虛謹慎,在當時,不管是處理康熙下達的各種奇葩命令,還是在協調翰林院內文人生活工作各方面上,他都做的可謂是滴水不漏。當時,大家對這個中年太監總管的這個印象是非常好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對蘇培盛這個太監都是另眼相看。
在當時的宮廷之中,二十多年的掌管生涯里,被夾在當時大清朝最聰明的人中間,不能說是如履薄冰也只能說是要小心謹慎,一不小心殺頭是輕,要是連累了家族那才是死不瞑目。在這多年的生涯中,他竟然從來沒有犯過錯誤,要知道,當時翰林苑里的大學士都沒有幾個能安安穩穩的干上二十年的。
而又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學習和觀察,蘇培盛當時的文化水平可謂是太監之中的最高者了,他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康熙從那一群書生之中給提拔出來了,而這一提拔便是把他從當時一個小小的太監隊長,提升成了當時宮廷太監的副總管,這時候的蘇培盛更受康熙皇帝重用了。
然而正當蘇培盛處在事業的上升期時,乾隆皇帝駕崩,這讓當時的蘇培盛心里咯噔一下,就當大家以為索培生的晉升之路就要結束時,第三個傳奇的地方來了。
新繼位的皇帝是雍正帝,而雍正特別喜歡的就是文藝,從書畫到詩詞,從音樂到舞蹈,雍正都是非常喜歡,而蘇培盛在太監中文化水平最高的,書生意氣最濃,雍正皇帝看他越來越順眼。
蘇培盛比其他人更能懂得雍正的心思,就這樣,蘇培盛竟然比在康熙王朝時更加受寵。也就是在那時,他從副主管升級成了當時宮廷太監里的一把手,總領當時宮內的所有太監。
當時,雍正對蘇培盛信任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無論是燒制瓷器這種小事,還是要祭天祭祖的這種大事,雍正都全權交給蘇培盛負責。如果只是這些事情也只能說明蘇培盛此人業務能力比較強,真正看一個領導對一個下屬好不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這個領導舍不舍得給錢。
當時的雍正可能是知道蘇培盛家庭條件不好,在史料《國朝宮史,卷三》中記載說,當時雍正賞給了蘇培盛兩萬兩的生息銀,利息是每兩一分起息,家里遇到紅白事時就用這些銀兩來操辦。
而這個兩萬兩的生息銀是什么概念呢,就相當于皇帝允許了蘇培盛的家族中人去取用皇家分發的這兩萬兩白銀,可以找專門的商會去進行抵息放貸, 然后放款產生的利息基本上也就都歸蘇家所有了,而這利息到底有多少呢?
據統計按照當時雍正朝的利息換算,一年這兩萬兩的白銀光利息就有二百兩,要知道,當時的一個普通縣令也就只有區區四十五輛年俸,并且他的這份生息銀是永久取用,意思就是只要還有清朝一天,這份生息銀就可以生效一天,可謂是保了蘇培盛一族之后百年的榮華富貴。
當時蘇培盛還沒有進宮時,他們一家人都挺老實的,而隨著蘇培盛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那幫親戚的欲望也水漲船高了,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如果是一般人在朝廷做官,他的對頭們定然會不遺余力地搜集他和他的家人的各種黑歷史,來彈劾他,但雍正對蘇培盛的保護和提醒,也能看出他對蘇培盛的喜愛。
他告訴蘇培盛說,你常年在宮廷之中,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家里邊的情況,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如今你也說不準,但切記的是,不能依仗著朝廷內部的勢力為他們這些人開后門,切記切記。
他甚至連理由都給蘇培盛想好了,這些都不是蘇培盛的錯,是他很久不回家了,不知道家里那些人的善惡所以才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并不是他有意想這樣做。并且提醒他,對于那些犯事的親戚千萬不要包庇,一定要依法處理。而從后來看蘇培盛對家人的約束也是不錯的,并沒沒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能博取領導如此賞識和關心的,蘇培盛應該算是古往今來的佼佼者。如果就這樣下去,蘇培盛不僅會有一個安詳的晚年,還能混一個不錯的名聲,但人總是會恃寵而驕的,無論是之前有多么的謹慎小心,蘇培盛也不例外。
史書對蘇培盛晚年的記載并不多,而他的死因也有一點欲蓋彌彰的意思,史書說在雍正后期,蘇培盛見到除了皇帝以外的其他皇室成員竟然都不下跪,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事,畢竟古代是講究尊卑之分的,你在厲害的太監,見到皇室成員也必須要下跪請安,蘇培盛就是因為這一點失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后半生便是平庸了下去。
但回望他的一生,在封建社會家里能夠出一個蘇培盛這樣的人,可謂是祖墳冒青煙了,而他的一生可謂是十分的傳奇,從落魄書生到太監總管,雖然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其成就也是十分可觀,他的族人也一定在他的庇護之下活得會十分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