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背后的甘肅情結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后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散文名篇《岳陽樓記》中的幾句。這篇傳誦了近千年的名作,是無數仁人志士,心憂天下的見證;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渴盼達到的做人標準。如今人們只知道,《岳陽樓記》是當年范仲淹應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而寫的。可是,它隱藏在背后的甘肅情結卻鮮為人知。
這就要從宋夏之爭說起。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過了78年,又一個地方政權在宋王朝的西北面正式建立了。1038年,西北黨項首領李元昊稱帝,正式建立政權“夏”,史稱西夏。宋夏在西北邊境展開了大規模的爭奪戰。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元昊派兵從東路南下圍困延州城。環慶路副都部署劉平與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孫合兵救援,在三川口與西夏兵遭遇,發生激戰,宋軍大敗。這是宋夏交戰的第一個敗仗,西北形勢真是雪上加霜。這種情況下,范仲淹被韓琦的全族人以性命為擔保調到陜西。
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宋仁宗時,他與范仲淹率軍防御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韓琦一生,歷經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始終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熙寧八年(1075)六月韓琦去世,謚忠獻,宋神宗為他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
范仲淹字希文,本是唐朝丞相范履冰的后人。其先祖世居豳州。唐末,他的四世祖范隋,因官任處州麗水縣丞,舉家南遷赴任,隨即在蘇州吳縣定居。范仲淹的父親范墉,曾任宋武寧節度掌書記,駐扎在徐州一帶,范仲淹在徐州出生。范仲淹兩歲時,范墉就去世了。他的母親謝氏改嫁給了山東淄州長山縣的朱文翰,范仲淹改名為朱悅。由于從小失去父親,范仲淹生活極其艱難,改為朱姓生活狀況才有所改變。范仲淹的成功和他少年時的苦讀密切相關。使他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是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根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陽春三月,27歲的范仲淹考中進士。二年后,他上書改名,請復為范姓,才有了范仲淹一名。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五月,韓琦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韓琦持強硬立場,主張進攻。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十月,范仲淹提出攻守策,一方面要搶占宋夏邊境處的戰略要地,一方面屯田固守,利用有利地形拖住夏軍,反對貿然進攻。
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二月,李元昊率 10 萬大軍攻渭州(今甘肅平涼),直逼懷遠城(今寧夏固原西)。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兵1.8 萬人,誰知任福貪功冒進,在好水川大敗,6000 余人陣亡,任福等百余將校級軍官戰死。戰后,撤去了夏竦職務,韓琦、范仲淹也被調職他用。韓琦降為右司諫、知秦州,范仲淹被降為“本曹員外郎,知耀州,徒慶州,遷左司郎中”。十月,宋廷分陜西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其中韓琦知秦州,范仲淹知慶州,各兼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從此,一代名臣把他一生中的三年時光留在了甘肅慶陽這塊土地上。
范仲淹到慶州后,立即犒賞諸羌,閱其人馬,同時極力和解各民族之間的仇殺,“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曾與李元昊暗中勾結的酋長600余人,受其感召“自是始為漢用矣”。他還冒著極大的風險,對當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軍制進行了改革,把慶州所屬的18000人的兵馬,分成六隊,每隊由一員將軍常年統領,每隊3000人,平時分別訓練,戰時根據敵兵多少合兵出擊。
范仲淹花大力氣對慶州進行建設,大量修城筑堡,建設立體防御體系。在慶陽,他不僅修筑了有“天開雄勝險設金湯”的鎮朔樓,而且對傳說中周人先祖養鵝的“鵝池洞”進行了改造,以防備西夏人的大舉進攻,甚至長期圍困慶州城池。范仲淹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虹吸”作用,將鵝池洞與城外的東河道挖通,起到四季不涸的作用。這樣,徹底解決慶州城的水荒問題,至今慶陽還流傳著“慶陽有一寶,吃水不用舀”的諺語。
慶歷二年九月,李元昊突襲涇源,葛懷敏陣亡,關中震動,范仲淹從慶州率軍救援,擊敗西夏,派部將曲珍追敵,曲珍率軍進入西夏腹地,大獲全勝,邊地軍民唱道:“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十一月,范仲淹又調任陜西四路都部署、經略安撫使兼沿邊招討使,與任同職的韓琦共同開府涇州。但與韓有分工,韓兼管秦鳳路之事,范兼管環慶路之事。
慶陽西北一個叫馬鋪寨的地方,是西夏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守住此地就可以堵住西夏人的進犯。但由于此地地勢險要,西夏人日夜提防,宋兵只能設立一個小寨子,達不到長期守御的目的。范仲淹決定在這個地方修筑城堡,以徹底斷絕西夏人進犯的通道。范仲淹想了一辦法,他先派他的兒子和蕃將趙明先悄悄占據其地。而范仲淹則親率大軍隨后跟進,由于保密工作非常好,不僅西夏人不知宋軍的目的,就連范仲淹部下也是在快到時才知要筑城。由于準備充分,范仲淹所部十天就筑成了一座城池,命名為大順城。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創舉。西夏人見宋兵固守不出,攻城又怕后路被斷,無奈退兵。范仲淹以大順城為中心,修筑了一大批城堡和烽火臺派兵駐守,建了一條完整的防御體系。范仲淹筑城成功的消息傳到汴京,宋仁宗看了大順城的圖紙大為驚嘆。由于戰功卓越,范仲淹于這年十一月被調任陜西四路主帥。
第二年(慶年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到大順城視察,看到此地一改昔日破落,時刻面臨西夏人威脅境地的景象,他心中非常感嘆,于是吟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慶歷四年深秋,范仲淹再次巡邊大順城,于是他寫了《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時他已經是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在韓琦、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西北前線不僅穩住了局勢,而且培養出了一批驍勇善戰的將領,在同西夏的對抗中逐漸擺脫了被動處境。
由于西夏長期用兵,境內老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宋夏雙方開始議和。從慶歷三年開始商談,直到慶歷四年才算完成和談。韓琦、范仲淹等人為宋夏邊境贏得了20多年的和平時期。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回京除樞密副使,后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丞相職務。后來,范仲淹開始了“慶歷新政”。慶歷新政大約實行一年時間左右,就失敗了。慶歷五年,范仲淹任陜西四路安撫使。年末,因朝中有人誣陷范仲淹、富弼助石介謀亂,遂罷范、富安撫使之職。范仲淹引疾求解邊任,遷知鄧州。
范仲淹調回朝,滕子京接替范仲淹任慶州知州。不久,滕子京遭受誣告后來也被調到了岳州。事情是這樣的:慶歷二年滕子京到涇州不久,定川守將葛懷敏戰敗,西夏兵趁機攻涇州。其時,涇州軍隊大部分被葛懷敏帶走,城中只剩老弱病殘,形勢萬分嚴峻。滕子京處變不驚,招募農民、殘兵守城,還身穿盔甲登城巡查,將國庫中錢財拿出來給守城軍士。范仲淹聽到消息后,立即率兵相救,終于擊退西夏。戰后,涇州士兵士氣異常低落。滕子京再次拿出國庫中錢財,宰牛酤酒犒賞將士,同時,超度亡靈,撫恤陣亡將士的家屬,并親自祭拜。
由于當時事情緊急,沒有向上級申請,一些人就誣告他貪污庫錢,卻又查不出證據,后來只好把滕子京貶到了岳州擔任知州。
其實,這背后是朝中新舊兩派爭斗的結果,慶歷新政失敗的必然,滕子京是范仲淹舉薦的官員,新政失敗范仲淹遭貶鄧州,他也自然難以幸免。于是被貶到了巴陵,也就有了重修岳陽樓的舉措。
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鄧州官邸,收知巴陵的滕子京的來信,請他為重修完工的岳陽樓寫一篇碑記。盡管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但這并不妨礙他的思緒。次年九月,他寫成《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此文寫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最低落、最暗淡之時。盡管如此他依然恪守文人的處世之道,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處世態度。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滕子京和范仲淹在甘肅慶陽、涇州等地共同抵抗西夏入侵時所結的友誼,恐怕也就不會有《岳陽樓記》這篇佳作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岳陽樓記》是從甘肅慶陽開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