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生活 文|朱曉培
校對|大道格
問界系列,一度是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名片,也承載著余承東造車的夢。
但7月2日晚間,賽力斯發布的一則公告,再次打破了余承東想要造車的夢。公告稱,賽力斯收購華為及其關聯方持有的已注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收購價款合計25億元。
換而言之,未來問界的主導權,將從華為轉移至賽力斯手中。而在之前,華為已經分別向奇瑞和北汽新能源汽車轉讓了“智界”和“享界”的商標。
華為一系列轉讓商標的動作,都在向外界傳遞那個曾被多次強調的信息——“華為不造車”。
01
賽力斯,給了余承東一張車圈“入場券”
幾天前的6月26日,余承東在微博上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問界M9上市6個月大定破10萬輛。他用的是,“我們的科技旗艦SUV問界M9”。
問界,對于余承東來說,意義非同一般。
2019年第一季度結束的時候,余承東負責的華為手機,出貨量達到5900萬臺,同比增長了50%多,位居全球市場第二。就在他躊躇滿志,以為下個季度就是全球第一的時候,不可抗力來了。
芯片供應被停止了,谷歌移動服務也沒有了,一時間,華為的手機業務寸步難行。
如果不做手機,華為消費者業務還能做什么?最好的答案,就是汽車。
彼時,電動汽車和智能駕駛,被認為是未來的大趨勢,大風口,是戰略高地。它所能創造的價值,要遠超智能手機。
而且,手機廠商本身就有著豐富的供應鏈經驗和軟件技術。雖然手機制造和汽車制造涉及的供應鏈技術,不盡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具備一定的相似性。這也是小米雷軍選擇造車的一個原因。
但關鍵的問題,在于燒錢,巨額的錢。
蔚來的李斌曾說過,一家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小鵬汽車的何小鵬則感慨,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100億太夸張,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還不夠花。
然而,華為不是一家燒錢的公司。從財報上看,在2008到2020年,華為保持每年8%凈利潤率。
想要進入汽車行業,又不燒錢,只有一個選擇,與車廠合作。而2019年8月,鴻蒙系統的發布,和HMS核心服務的開放,為這種合作提供了基礎。
不過,當時 外界對鴻蒙將信將疑。只有賽力斯,是少數愿意與華為合作的車企之一。
2021年12月23日的華為冬季發布會上,余承東在發布了一系列新品后,以壓軸的形式推出了和賽力斯合作的AITO問界M5。
那個全程兩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上,問界M5占去一個多小時。人們形容余承東介紹產品時,激情澎湃、眼里有光。他拿到了進入車圈的入場券。
02
成功的問界,讓人左右為難
賽力斯愿意與華為合作,一個原因是,自身實力還不夠強。
2017年底,東風小康推出了自己的“造車新勢力”品牌賽力斯后,就希望借助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力量,在數字化、智能化、網聯化實現全新突破。
它最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但是,當時阿里的合作名單里,還有上汽乘用車、東風雪鐵龍、福特汽車等品牌。相比之下,小康沒有什么優勢可言,很難獲得阿里最優秀的技術資源支持。事實也如此,賽力斯推出的首款車型SF5,2020年只賣出了723臺。
一個在智能汽車上沒有打出什么名堂,一個亟需汽車廠商來搭載自己的系統。兩者一拍即合,2021年3月,重慶小康與華為終端在深圳舉行了合作備忘錄,賽力斯汽車有了“華為光環”。4月,就上市了華為幫助賽力斯華升級的智選SF5。
事實證明,小康股份的選擇是正確的。雖說,智選SF5已經被視作“變相停產”,但二者深度合作的問界,卻成為了新能源市場的“頭部”車型。
有數據顯示,問界M9上市5個月,大定突破9萬臺;問界M7上市8個月大定突破18萬臺。這兩款車,就帶來了銷售額990億元。而在6月3日至6月9日,在50萬以上豪車榜單中,問界M9周銷量再次超過BBA,銷量第一。
不過,問界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
起初,問界M5、M7上市后,憑借著華為的品牌號召力和強大的銷售渠道,銷量一路平穩攀升,2022年8月就實現了月銷量過萬臺。
但進入2023年后,銷量突遇腰斬。賽力斯披露的產銷數據顯示,當年2月份銷量僅有3505臺。
“銷量只是某一發展階段的結果,明天的能力是基于現有的技術積累。” 余承東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為踏入汽車這一全新的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因為經驗不足和閱歷不夠,走了一些彎路。
這種低迷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23年9月,問界新M7發布。當時,余承東在微信朋友圈中感慨M7的大定數量“昨天3500臺,今天7000臺,兩天超過1萬臺,創造奇跡了!”并補充說,這是“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如今,問界已經成為新能源車中最“值錢”的品牌之一。然而,這個品牌如何定位,也讓華為和賽力斯左右為難。
雖然,過去幾年,隔一段時間,華為就聲明,自己不造車,只是幫車廠賦能。但明眼人都看到,華為和問界是綁定在一起。問界M5、M7和M9的發布,也均選擇嵌入在了華為的新品發布會中,不免令人將“AITO問界”與“華為”畫上等號。
調研也顯示,用戶買問界,更看重的是華為。華為代表著智能,有著強大的生態體驗和完善的渠道保障,買輛“華為的車”也很體面。
然而,賽力斯當嘗試改稱“HUAWEI問界”時,又遭到了華為其他高層的嚴厲制止。
如今,華為將問界品牌轉讓給了賽力斯。這意味著,問界不再和華為深度綁定,它得到的資源支持也不再是獨家的。未來,消費者是否還愿意繼續為問界買單,成了一個未知數。
03
造車生死年,余承東放棄造車夢
余承東想造車,屬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雖然,余承東多次表示,華為只是想打造一個問界生態聯盟,“華為沒有必要下場造車。”但他的行動,人們都知道,他就是想造車,想要問界。2023年,問界發布“HUAWEI問界”的全新標語時,華為終端官方微博還轉發了問界汽車的宣發微博。
據報道,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透露:“老余(余承東)作為消費者BG的代言人,他就想造車。”他還說,對于華為堅決不造車的決議,“余承東表示不服氣”,但“只有一票”的余承東只能接受結果。
余承東想自己造車,還有一個原因,其他車廠,因為各種理由,似乎并不想和華為合作。“理想、蔚來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因為他們會有自己的追求”;“跨國車企巨頭們也會由于華為是被制裁的企業所以不會選擇我們”;“傳統車企中如果怕失去“靈魂”的同樣也不會選擇華為”……他在2023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如是說。
然而,今天,價格戰已經卷到不能再卷,業內都預計,今年就會有大批造車廠商被淘汰出局。
長城汽車首席增長官李瑞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4年是生死戰。很多主機廠可能是因為降價去收割了一部分的銷量規模,但是整個企業的盈利狀態、甚至產業鏈都很差的。預計第三季度,就有些品牌在垂死掙扎。
新勢力造車的風口已經關閉。2024年2月,蘋果公司在歷經十年探索、投資幾百億美元后,也主動放棄造車。因為,造車實在是,高投入、利潤率低,競爭激烈,前景慘淡。
此情此景下,余承東也明白,獨立造車夢,已經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前不久,2024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余承東也感慨,現在汽車行業很卷,但華為還不具備低成本的控制能力,只能做30萬以上。“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們的車賣得太貴了,不是我們不想賣便宜,而是沒有能力賣便宜,賣便宜就虧死了,虧死了就關門了,沒有辦法為大家繼續服務了。”
余承東承認了華為成本的差距,明白讓業務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連一手養大的問界的主動權也放棄了,以此換取鴻蒙智行成長空間的最大化。
04
不造車,華為車BU能走得更遠嗎?
華為選擇不造車,理由也很充分。
2023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7042億元,凈利潤870億元。其中,車BU 營收只占為47 億元。也就是說,車BU只是一個占比不到1%的小業務。
而號稱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2023年營業收入6023.15,歸母凈利潤達300.41元。
華為不是上市公司,它后續要想發展,必須依靠內部的增長。因此,它不可能為了一個不確定的小業務,讓整個公司去冒險。
眼下的華為,更注重利潤,追求現金流。有報道稱,2022年,華為在內部發布了一篇名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的文章,任正非在文中表示,全球經濟將面臨著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下,未來幾年內不能產生價值和利潤的業務,應該縮減或關閉。
據報道,華為車BU成立于2019年5月,定位是做中國的“博世”,既出售零部件,還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即標準化零部件供應模式和HI模式。2021年5月,余承東正式接管華為車BU,在“不造整車”的前提下,又提出了第三種商業模式——智選車模式(現改名為鴻蒙智行)。
此前,高層對該部門的計劃是“六年不設盈利目標”。但車BU的投入卻越來越大。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300億元,研發人員達7000人。
余承東曾表示,智選(鴻蒙智行)這一塊華為沒有虧,也沒有利潤。如果華為能幫車廠實現(銷量)過了100萬(輛),車BU就能盈利。
但是,由于智選模式,是華為主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這意味著,不能進行大規模復制。
今年6月,余承東就提到,有好多大的車企來合作智選車。“但確實我們資源有限、人手有限,重點只能做這四個樣板點。”這四個,分別是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與奇瑞合作的智界,與北汽合作的享界,以及與江淮汽車合作的傲界。
但任正非設想的華為汽車,是成為另一個“博世”。博世目前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汽車產業的供應商,2023年總營收916億歐元(超7000億元),甚至超過了比亞迪。因此, 不能大規模復制的智選模式,就不能滿足任正非的愿望。
此外,雖然問界很成功,但也讓大車廠們感到害怕。他們覺得,手握問界品牌的華為,就是問界實質上的操盤者。因此,華為不是供應商,而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企業的核心應該握在自己手里,不能被對手所掌握。
也因此,愿意與華為合作的車廠依舊不多,而且都是小型車企,或較大車企的非核心品牌。
華為想要在汽車供應商業務上更進一步,想要贏取大廠的信任,必須斷掉自己造車的后路。鴻蒙智行想要擴大規模,也必須放棄以自己為主導的模式。
今年,華為已經陸續將相關商標轉讓給了鴻蒙智行的合作方,包括智界、享界。這次,外部對問界品牌的估值超過100億,但華為只要了25億,也顯示了華為的決心和誠意。
這可能也是華為要進一步發展汽車業務,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個代價值不值得,只有時間會給出答案。
—End—
直播電商還帶大戰,但大主播的時代過去了
更多關注:商業與生活,ID:xiaopeizhu8
內容同步:網易號、同花順、百家號、今日頭條、UC、雪球、企鵝號、一點資訊、知乎、搜狐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