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末帝王崇禎自縊于煤山,277年的明朝就此亡了。
北京城失陷時,吳三桂還奔走在入京“勤王”的路上,得知消息后,掉頭撤回了山海關,接下來,他不得不考慮自己的退路了。
此時擺在他眼前的道路有四條:
第一條:困守山海關
山海關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駐守著五萬精兵,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清軍曾十次繞過山海關侵入關內,威脅北京,甚至一度占領山東等地,但是卻未能在關內立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山海關控制其間,則內外聲勢不接。
如果吳三桂要守著山海關,與關共存亡,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后勤補給,一說到補給便沒戲了,明亡前遼東的軍餉拖欠已久,他們已經十四個月沒領過軍餉了,更何況,此時明已亡。
退一步說,吳三桂還沒忠誠到這種地步,在松山之戰時,他雖然不是第一個潰逃者,但同樣作為潰逃者,大同總兵王樸被處死,而他卻一逃還升職了,朝廷授予他提督,由他統一調遣寧遠遼兵及各地援兵。
由此,說他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一點不過分。所以,這一次也不會有意外,困守山海關,經受大順軍和清軍的雙面夾擊,直到城破身死,殺身成仁。
這樣的結局絕對不是吳三桂的人設,更何況,他的父親和家小還在北京城呢?
所以,這條路他不會選,那么他會選擇投降大順政權嗎?
第二條路:如果投降了李自成,歷史會改變嗎?
吳三桂原本打算是投降農民軍的,原因有四點:
其一,都是漢人,這是心理基礎;
其二,硬性說服自己,既然“和尚”朱元璋可以帶領農民軍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那么出身“驛卒”的李自成改朝換代也是正常的,或許這是天命所歸,這是心理接受的條件;
其三,北京城破時,明朝的大小臣僚大多都自動歸降,成了順民、順臣,自殺殉國的人有,但不多。
對于吳三桂來說,投靠農民軍除了要承受一定的道德壓力外,也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其四,人心都是肉長的,一家老小,父母妻妾,特別是愛妾陳圓圓,都在李自成手中,而且他還收到了李自成派人送來“封侯”的檄書,以及四萬兩犒師銀和大量賞賜。
更為關鍵的是,父親吳襄也寫信來勸他,說不僅能封侯,而且還能保全孝子的美名,不要執迷不悟,將自己陷入險境。
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選擇了倒向大順政權,但同樣也是在路上,意外又來了。
劉宗敏大搞“追贓助餉”,為籌集軍餉,在前朝王公大臣大肆搜刮,如果不能按時上繳規定的數量,那就不客氣了,只能嚴刑伺候,催逼助餉了。
問題是吳襄也被抓了,也在追贓之列,數量是白銀二十萬兩,吳襄只能拿出五千兩,結果自然少不了大刑伺候。
在路上,吳三桂北京的家仆報信,說家產盡被抄沒,老總兵被抓,被拷打,就連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掠去當了歌妓。
吳三桂好不容易說服了自己,放下前朝官軍的尊嚴,將農民軍視為未來的正統,結果搞了半天,李自成還是跳不出土匪的行徑。
吳三桂不干了,轉頭就是又一次反叛。這一轉身,歷史為此改變。
那么,如果吳三桂順利投靠了李自成,與農民軍合力能抵擋住清軍入侵中原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其一,兵力對比不占優。
李自成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在北京的人員只有50萬,這其中真正的能戰的人數不會超過20萬,精銳也不過6萬多人。
而清軍呢?順治說,清朝八萬披甲征服天下。八旗軍有3.5萬以上精銳力量,另外還有明朝的降兵,8萬這個數字并不夸張。
而且清軍在戰斗力和裝備上也十分先進,在重甲騎兵,弓騎,重炮力量,重甲步兵上都有著絕對優勢,皇太極一生五次入關,就是最好的證明。
清軍的戰斗力,明軍都不是對手,那么農民軍和逃兵吳三桂就是對手嗎?
其二,吳三桂投降清軍后,滿人給他的好處不少,盤踞云南為王,但他知足嗎?不知足,他想要的太多了。
而李自成能給他什么呢?封侯晉爵就能安撫吳三桂嗎?對于一個機會主義者來說,他想要的遠比別人給予的更多。
所以,吳三桂遲早也會與李自成翻臉,無法共同御敵,清軍的機會還是一樣不會少。
其三,李自成入京與朱元璋建都,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李自成還在粗放型的路上狂奔,各方面都不具備與清軍抗衡。
那么,吳三桂看不起李自成,就看得起異族滿人嗎?其實他投降清軍,非心所愿,多爾袞心里最清楚。
第三條路:他到底是不是自愿降清的?
吳三桂退回山海關后,還有兩條路可走,其中一條就是降清,這也是歷史定論。
但按照吳三桂的本意,他其實并不愿降清,在這其中多爾袞是個關鍵人物,不得不說,此人確實狡詐。
在得知吳三桂又退回山海關后,李自成也沒閑著,他趕緊派人去勸降,結果吳三桂沒有再給他機會,殺了使臣,還給父親寫了一封“絕情信”。
他深知與農民軍決裂必然導致父親和在京家小遇害,所以這人虛偽的很,這個時候把“忠孝不能兩全”拿出來當擋箭牌了。
他斥責父親隱忍偷生,并宣布與吳襄斷絕了父子關系,對外聲稱,即便李自成殺了他父親,他也義無反顧!
他下令全城軍民披麻戴孝,一來祭奠殉國的崇禎帝,二則權當父親已遇害。
由此擺出這樣的架勢: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態度明確了,那是給人看的,但眼下腹背受敵,是等著李自成二十萬大軍的到來,還是主動出戰,都是死路一條。
陷入絕境的吳三桂,作出一個歷史性的抉擇--向清軍“借兵”。
而此時清軍內部剛剛經歷了一場權力更替,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暴病而亡,之后經過激烈的角逐,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
但清朝仍時刻關注著關內的形勢,經過范文臣、洪承疇等降臣的分析,多爾袞決定進軍中原,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一爭高下。
清軍出關選擇的路線仍然是取道內蒙,清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十五,多爾袞還在進兵的路上,就收到了吳三桂送來的“乞師信”。
這封書信的全文,如下: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
今我國以寧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眾志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鋤暴剪惡,大順也;拯順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
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禮,不敢輕瀆圣聰,乞王轉奏。
——《清世祖實錄·卷四》
從書信來看,吳三桂的意圖并不是降清,而真的是借兵。他還是以明臣的身份,聲稱兩國之間“通好”二百余年,因此借兵也是合乎大仁、大義的正義之舉。
與此同時,吳三桂還給清兵規定了具體的進兵路線,最后還不忘加上回報,給予大量財物,并割讓領土,作為酬謝。
多爾袞很快嗅到了勝利的味道,很顯然吳三桂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如果沒有外援,必死無疑。
于是,他一面回信積極響應,表示克期進兵,并拋出“封王”的橄欖枝,希望吳三桂歸順;另一面他也確實發兵了,但不是吳三桂所希望的路線,而指揮大軍直逼山海關。
事實證明,多爾袞的判斷是對的。途中,吳三桂不斷來信催促,并且改變初衷,說也可以直接到山海關參戰。
四月二十日,當清軍抵達山海關附近時,已經可以聽到遠方交戰的炮聲。李自成的大軍已殺到,與吳三桂已展開激戰。
四月十九,李自成抵達山海關,在進行了最后一次勸降被拒后,于次日清晨,農民軍揮師大戰吳三桂。
雙方大戰了一天一夜,消耗都很大,但吳三桂終還是落于下風,此時,他終于等到了清軍的到來,于是,不斷催促多爾袞入關。
但多爾袞此時等于完全把控了戰局,只要他一出場,勝負即分。所以,他并不急于出兵,而是選擇在山海關東側四五里處的歡喜嶺就地扎營。
這么做也是為了以防萬一,如果這是一個陰謀呢?清軍也需小心行事。
同時,多爾袞也在等待最佳時機,只有讓吳三桂陷入絕境時,才能逼其就范,清軍才能反客為主。他不但要收復吳三桂,而且再不費一兵一卒進入中原,這是多爾袞的陰謀。
二十二日,吳三桂見清軍遲遲沒有動靜,心急如焚,又派人去催。這回多爾袞派了范文臣到山海關,面見吳三桂。
在范文臣的斡旋下,吳三桂親自與多爾袞見了一面。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情詞懇切”、“聲淚俱下”,他再次強調,清軍入關與他合擊農民軍,但不得傷害關內百姓,不得侵犯明朝的陵寢。待戰爭勝利后,擁立故明太子或永王、定王在南京即位復國。
作為回報,明朝將北京山河劃給清朝,雙方以黃河為界,世代友好。
多爾袞原本先前進兵的目標,就是奪取河北等北方數省,與吳三桂給出的回報基本一致。
所以,多爾袞當即表示與吳三桂歃血為盟,并保證克期出兵,且秋毫無犯。
但就在關鍵時刻,他又耍了一個花招,他說,由于農民軍與吳兵裝束甲狀相似,難以辨認,恐致誤傷,于是要求吳三桂與其將士“剃發”以相區別。
頭發對于漢人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身體發膚取之父母,不可輕動,剃發是一種巨大的侮辱。
但對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則不一樣,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剃發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明清之戰中,清人逐漸以剃發與否作為順逆的標志,在第一個投降的前明將官李永芳,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松錦戰敗的洪承疇、祖大壽等大小漢將,在正式投降時都要先行剃發。
再到后來,清軍入關后,將“剃發令”推行全國,由此可以證明,“剃發”實際上已成為投降清朝的代名詞。
吳三桂當然了解剃發的含義,更明白了多爾袞的要求意味著什么,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沒有了退路,忠孝都不能保,最后只好選擇保命了。
所以,他拿明臣的身份強撐了半天,其實早就被人家看穿了,多爾袞就是等著此時收割最大的利益,否則,你吳三桂就去送死吧,最后得利的還是清軍。
最后,吳三桂對多爾袞說:好吧,我并非懦怯,實在是兵力不足。假如再給我萬名騎兵,還會懼怕“闖賊”嗎?現在既然向你乞師,與你盟誓言,那么剃發也就無所謂了,強行挽尊后,自行剃發,表示歸降。
在清軍的介入下,李自成敗退回北京,清軍順利入關,吳三桂降清。
第四條路:南下歸順南明政權
這第四條路并不是不好,而是根本不可能實現。
李自成占領了黃河地區,吳三桂若想去南方,就得突破敵占區,他不可能以卵擊石。
更何況,他的部下都是遼東人,他們打心眼里也不愿背井離鄉、拋卻故土去追隨吳三桂,這一提議搞不好都會引起嘩變。
也有人說,他可以自立為王,他有什么資本為王呢?論身份論地位論實力,都沒有,這與困守山海關沒有什么區別。
所以,明亡后,吳三桂可走的路是有限的,他最終選了大腿粗的來抱,實際也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其中多爾袞這位陰謀家發揮了重大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