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
第12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揭曉!
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
《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傳播:為新觀眾“設計”自然》
斬獲翻譯類銀簽獎
?
?
《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傳播:為新觀眾“設計”自然》
[加] 伯納德 · 萊特曼 著
姜虹 譯
中國工人出版社 出版
本書主題是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科學傳播,伯納德·萊特曼探討了30多位高產、有趣和頗具影響力的科學普及者。這項跨學科研究涵蓋了科學、宗教、性別、文學、出版和視覺文化等眾多學術領域,對科學知識的市場、宗教與科學的張力、科學職業化與文化權威的角逐、科學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別意識、進化論的傳播和爭議等議題提出了全新見解。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是海峽兩岸最重要的科普獎項,由吳大猷學術基金會主辦,中國科學報社、Openbook閱讀志合辦,旨在中文科普著作中選拔優良書籍、推廣科學教育,以信(內容豐富正確)、達(表達清楚)、趣(吸引讀者、可讀性高)為評選標準。
本書中文版在原書出版十五年后問世,作者欣然應邀為中文版寫序,暢談該研究中的跨學科視野。此前, 《上海書評》邀請本書譯者姜虹采訪了萊特曼教授,再談維多利亞時期科學傳播研究涉及的重要議題。
作者表示科學普及在1837年之前是比較少見的,曾經被當作科學普及的東西并不是真正的科普形式。對此有一個充滿爭議的說法是,大約在1800年之前科學普及無從說起,因為那時還不具備它所需要的條件。在十八世紀及更早期的科學寫作是面向很小的讀者群,他們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和經濟實力,有能力閱讀和財力購買昂貴的書籍,是社會的富人階層。在我看來,當我們談論“大眾/通俗科學”(popular science)時,所指的應該是面向社會大部分群體的科學讀物,除了上層社會,也應該包括中產階級甚至更底層的讀者。大眾科學所需的條件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才開始顯現,出版商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出版方式。例如,1826年開始的“知識傳播協會”系列叢書,就是為了了解科學讀物是否擁有足夠大的讀者市場,大量類似的嘗試都失敗了,因為這樣的讀者市場還未形成。詹姆斯·西科德(James Secord)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轟動》(Victorian Sensation)中指出,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鐵路系統的發展、紙張成本的降低、印刷技術的進步、識字率增加等原因引發了一場“通信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導致印刷文化的巨大變化,價格低廉的印刷品涌現,改變了英國的大眾讀者市場。西科德重點關注了羅伯特·錢伯斯(Robert Chambers)的《創世自然史的遺跡》(The 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 1844),這本書的暢銷意味著出版商所期待的讀者市場業已形成。于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面向大眾讀者的廉價科學讀物爆發式增長,這段歷史即為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在那之后的科學普及,讀者可以參考彼特·鮑勒(Peter Bowler)的著作《全民科學:20世紀早期英國的科學普及》(Science for All: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相比之下,我更關注非科學家的科學普及活動,鮑勒所關注的對象大多數是科學家,試圖表明從二十世紀早期開始越來越多科學家投身到科學普及之中。
關于十九世紀歐洲大陸國家的狀況可以參考伯納黛特·本索德-文森特(Bernadette Bensaude-Vincent)、林恩·尼哈特(Lynn Nyhart)和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等學者的著作。歐陸與英國的狀況有所不同,因為受到了不同的歷史原因影響:一方面,英國大眾科學的自然神學基礎不如歐陸那么顯著;另一方面,英國發生的通信革命與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時間有所不同。
(摘自《澎湃新聞·上海書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