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jīng)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宋 楊萬里《夏夜追涼》
雖然已經(jīng)入夜,可暑熱未褪,依舊和中午時一樣,輾轉(zhuǎn)難眠,打開房門在月下小立。
竹林深處,傳來唧唧的蟲鳴聲,不時能感到些許涼爽之意,但卻沒有風兒吹過來。
暑熱難捱,月下追涼,雖無風過,但月華皎皎,竹深林密,蟲聲唧唧,已有涼意生。
靜中生涼,這是楊萬里42歲時的有所悟,這樣積極的心態(tài),也體現(xiàn)在《新暑追涼》中。
去歲沖炎橫大江,今年度暑臥筠陽。
滿園無數(shù)好亭子,一夏不知何許涼。
待等老夫親勘當,更招幽鳥細商量。
朝慵午倦誰相伴,貓枕桃笙苦竹床。——宋 楊萬里《新暑追涼》
簡譯:
去年這個時節(jié),我冒著炎炎酷暑橫渡大江,來到高安知府任上。
今年的這個時候,依舊是三伏天氣,我卻在筠陽治所避暑度夏。
園林里分布著無數(shù)納涼的好亭子,這個夏天不知道哪里最清涼。
待我親自去園內(nèi)逐一審問核察,然后再招來林中的鳥兒細商量。
早晨慵懶,中午困倦,好在還有貓枕、桃笙、苦竹床陪伴著我。
賞析: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因為配饗高宗廟祀之爭,楊萬里觸怒宋孝宗,被貶為絹州知府。
絹州即江西高安,治所在筠陽,楊萬里從杭州坐船走水路赴任,船過長江時正趕上小暑時節(jié)。
從直秘閣到絹州知州,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這一路走下來,61歲的楊萬里亦是百感交集。
這就是“去歲沖炎橫大江”的原因,遭貶離京,冒暑渡江,這個中的滋味,誰又能感同身受?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五月,朝廷給楊萬里恢復(fù)了直秘閣之職,但并沒有下令召其重返京城。
所以,就有了“今年度暑臥筠陽”之句,被貶已經(jīng)一年的時間,回歸無期,只有“臥筠陽”了。
“滿園無數(shù)好亭子,一夏不知何許涼”,首聯(lián)寫人生際遇,頷聯(lián)則是寫隨遇而安的樂觀和曠達。
楊萬里剛正耿直,指摘時弊,無所顧忌,無辜遭貶,雖有憤懣,但卻毫不畏懼,依舊從容不迫。
天氣炎熱,但我這里有無數(shù)納涼的好亭子,多得不可數(shù),以至于不確定哪一座更適合避暑度夏。
“待等老夫親勘當,更招幽鳥細商量”,頸聯(lián)詼諧幽默,趣味盎然,是其積極曠達情懷的寫照。
寵辱不驚,去留隨意。楊萬里有一顆赤子之心,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坦然面對,心懷熱愛。
逐一試涼亭,招來林中的鳥兒共商量,儼然一個老頑童,如此可愛的老者,任誰都會會心一笑。
“朝慵午倦誰相伴,貓枕桃笙苦竹床”,尾聯(lián)點題,除了選涼亭納涼,還有追涼的第二種方法。
暑天困倦,如果不愿意出門,還有貓枕、桃笙和苦竹床,這三個消暑物品讓我感覺很清涼愜意。
“貓枕”就是貓形瓷枕,“桃笙”即是用桃枝竹編的席子,“苦竹床”就是用苦竹打造的竹床。
心靜自然涼。因為不糾結(jié),所以隨緣自適,即便是酷暑炎炎,依舊云淡風輕,從容悠哉地過日子。
后記: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禪位宋光宗,五月,楊萬里復(fù)職直秘閣,八月被召,九月回京。
度過了酷暑炎炎,終于在涼爽的金秋時節(jié)重返朝堂,楊萬里依舊精神飽滿,依舊一如既往躊躇滿志。
楊萬里為人清直,直言敢諫,不屑逢迎,雖不得大用,但他視仕宦富貴如敝履,隨時準備罷官歸隱。
心靜自然涼。三伏天即將到來,愿你也如楊萬里那般,于心靜處尋找夏日的清涼,度過一個舒適的夏天。
參考文獻:
《宋史 楊萬里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