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后續會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電動車新國標和禁摩令,讓很多車主大吐苦水,雖然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騎行中卻苦不堪言,新國標政策本來是希望營造更安全更順暢的交通環境,但由于過了頭,與百姓的騎行有點格格不入。
近期,電動車兩大好消息出現,讓人們看到了新的曙光。一是政協委員炮轟新國標,一是人民日報聚焦禁摩令,這兩個消息為解禁電摩提供了新的希望。
政協委員炮轟新國標
近期,清華大學院長、政協委員李稻葵教授直接炮轟電動車新國標,認為這個標準太死板,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用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只是一味地追求統一標準,結果搞出了更大的社會問題,他認為應該允許不同類型的電動車共存,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電動車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同時適度放寬在部分地區對摩托車的解禁。稻葵委員的話比較實在和靠譜,說到了我們百姓的心坎上,這是為百姓著想的心里話。
人民日報聚焦禁摩令
也在近期,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放寬禁限摩托車政策促消費,可行嗎?》提到,摩托車作為交通工具,具有動力性和輕便性的優點,能為百姓解決跑得遠、跑得快又解決停車難,避免堵車的問題。對于摩托車,政策在部分地區可以放寬松一些,不能搞“一刀切”,建議“因城施策”,還要充分考慮到地方的實際情況和老百姓的呼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平衡環保和民生之間的關系。
新國標電動車幾個明顯不足點
1、腳踏功能不但沒啥用,而且容易誤傷到人。
據專家說,增加腳踏功能一是為了鼓勵騎行者增加鍛煉量,提升身體素質,同時給電動車提供助力。
這一點簡直比較好笑,可能認為騎行者是退休人員吧?否則為什么要通過腳踏健身。一般人騎行都十公里以上,誰有這么多力氣用在腳踏上,這難道不影響工作和體力嗎?
而通過腳踏提供助力和動力更是笑話,一般人根本蹬不動,有蹬的力氣,還不如步行,因為跑步的速度比腳蹬的速度還快。
同時腳踏還容易誤傷到人,特別是夏天女性穿裙子更容易誤傷到。
2、速度提升音很吵,一路走一路叫。
電動自行車只要速度達到16km/h,就會一直發出叫聲,而實際騎行中,一般速度都會超過16碼,也就是一路走一路叫,真的很煩人。
有專家說這樣可以保障騎行安全,讓老年人騎行不打瞌睡,同時路邊人聽到聲音能避開車輛。試問,騎行大軍有多少是老年人?有幾個人在騎行中打瞌睡?而如果聽到蜂鳴聲路人來避讓,也是來不及的,因為路人一般難聽到。等到聽到了,車子也到眼前,避讓也來不及。
3、電池容量小,不適合上下班騎行
新國標電動自行車電瓶只能裝配48伏12安的小電瓶,?新車續航約30公里左右,?冬天續航縮短至十公里左右,?需要頻繁充電,?且電池老化快,除了接娃買菜時使用,上班騎行不實用。
總結
電動車新國標的初衷是好的,都是為了營造安全寬松的騎行環境,但有網友提到,新國標也有一些反人性的設計,比如沒用的腳蹬、沒用安全后視鏡,車速不能超過25km/h,這些都限制了百姓的出行。
同時,解禁電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現行的禁摩令存在很多弊端,各地情況不同,不應當搞“一刀切”,應當因城施策,對于山區或城鄉地區,適度放寬摩托車禁令,也能方便百姓出行,同時提升摩托車行業的發展。
希望專家們在制定電動車新國標政策時,多考慮實際騎行情況,考慮到用戶群體,多聽聽百姓的呼聲,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適度放寬電動車車速的限制,允許部分地區放開電動輕便摩托車和電動摩托車的上路權限,讓騎行更安全更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