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時,最得力的手下有四人,分別是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與梁華殿。
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常炮兵,馮國璋掌步兵,梁華殿掌騎兵,后來梁華殿墜馬而亡,原本的北洋“四杰”,就變成了北洋三杰。
王、段、馮三人是袁世凱建練新軍的中堅力量,由此又分別得到龍(王士珍)、虎(段祺瑞)、狗(馮國璋)三個綽號,被德國駐膠州總督盛贊為“北洋三杰”。
這三人早年追隨袁世凱,出生入死,縱橫捭闔,后來都名傾朝野,但在袁世凱復辟帝制后,情形大變,段祺瑞不幫他,馮國璋干脆站到了他的對立面,走上倒袁之路。
那么,馮國璋的反應為何如此激烈,敢于背刺袁世凱?說起來,袁世凱確實做事不地道,有點過分了。
01 相見恨晚
馮國璋出生于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依史料記載,也是書香門第之家,祖上可追溯到明朝的開國功臣馮勝。
但到他的父親馮春棠時,家道中落,還有史料說馮春棠因科舉落榜而精神異常,脾氣暴躁,總之馮國璋的成長環境并不理想。
好在她的母親賢惠,家中有四子,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兒子們身上,馮國璋的三個哥哥也都聰明好學,但怎奈家境所限,成就都不大。
馮國璋最小,還是比較幸運的,在他堂叔的資助下在保定蓮池書院進修過兩年。
這些積累在他參加淮軍后都成了資本,說到參軍也是受生活所迫,在他上學的時候,家里冬天就到了無力生火取暖的地步,后來他成家,與父兄分居后,生活上更加拮據,父母也是掙扎在饑餓的邊緣。
所以,在27歲時,馮國璋心一橫就入了軍營。后來被推薦到了北洋武備學堂步兵科,在此期間,馮國璋還忙里偷閑,中了個秀才,在一群學員中顯得格外耀眼。
在北洋武備學堂時,他與王士珍、段祺瑞就相識了,先是同學,后來成為結義兄弟,再后來成為“北洋三杰”。
那么,馮國璋是如何與袁世凱結緣的呢?這與他的特殊經歷有很大關系。
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后,馮國璋先是留校擔任督辦,后來跟隨聶士成做了幕僚。在跟隨聶士成考察東三省和甲午赴朝作戰的過程中,馮國璋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華。
在考察東三省時,他們一行人在惡劣的環境下,沿著中俄邊境勘察,行程二萬三千余里,所到山川要塞用新法繪圖說明,匯編成《東游紀程》,馮國璋擔任的是注說編寫任務,可見,他的寫作功底和軍事學素養是極強的。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聶士成被派往朝鮮作戰,馮國璋也在其中。在摩天嶺孤軍無援的危急時刻,馮國璋建議,在山林中布疑兵,多樹旗幟,迷惑敵人,于險要處設伏兵截殺敵兵,以游擊戰術,虛實并用,聲東擊西,致使日軍疑云重重,不敢貿然發動攻擊,為聶士成等待援軍贏得了時間,由此,也獲得了聶士成更大信任。
甲午戰敗后,馮國璋隨欽差大臣裕瘐出使日本,本應呆三年,但呆了一年,馮國璋就坐不住了,因為在日本接觸到了更新的軍事理念。
馮國璋到日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察日本軍事,弄清日軍是怎樣采用西方軍制、戰信和武器的,從而大大提高其作戰能力。
他結交了不少日軍將領,其中包括日陸軍大將福島安正的中將青木宣純;同時還走訪了不少著名的軍事院校,如日本陸軍幼年學校、成城軍校,以及近衛師團、炮兵學校等,日積月累,成書數冊,不可謂不用心。
在那期間,他還閱讀了一批西方近代的軍事名著,獲取了大量有關西方近代軍事訓練和軍事科學發展的資料,馮國璋深刻的認識到,日軍正是學習了這些著作和資料,并落實到軍隊訓練中,才在短時間內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在回國前,他不眠不休地抄錄和整理這些著作和資料,也匯編成冊。
通過學習和掌握西方軍事知識,使得馮國璋有了訓練新軍的理論準備。在1896年回國后,他就把自己在日本整理的幾大冊資料獻給了聶士成。
但聶士成是舊式將領,對此即便知道其重要性,也很難運用到自己軍隊訓練上,但聶士成也沒有埋沒這些有價值的東西,他轉呈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此時已經在小站練兵,自己也曾用心學習過西方近代的軍事知識,一看到這些資料,便莫名興奮,并意識到馮國璋不僅學習了西洋兵法,還專門研究過日軍的各種重要的典章制度,他相信此人必是一位優秀的軍事人才。
后來在蔭昌的大力推薦下,馮國璋也來到了天津小站,從此,追隨袁世凱,開啟了人生的輝煌之路。
02 袁世凱上位的“助推神器”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馮國璋的機會來了。
這一年湖北新軍舉事,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開始向清政府叫板,要求進行政治改革,撤銷皇族內閣,等諸多推進民主化的條件。
但清政府依然我行我素,任命陸軍大臣蔭昌南下鎮壓走起義,編配了第一、二、三軍,分別由蔭昌、馮國璋和載濤督率,蔭昌和載濤都是滿人,獨馮國璋是漢人,可見,馮國璋在清廷的受重視程度。
溥儀上位后,由載灃攝政,他對袁世凱不放心,一心想殺了他,但形勢又不允許,只好令袁世凱下野,回原籍養病。
蔭昌所率的第一軍都是袁世凱舊部,他根本就指揮不動。所以,在他前往武漢途中特意去向袁世凱討教。
此時的袁世凱表面看似不問政事,實則與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舊部聯系緊密。袁告誡蔭昌,說湖北新軍舉事情形復雜,他們不是要求加薪,不是要官,而是要政治改革,所以不好武力鎮壓。
所以,蔭昌的湖北之行基本是打水漂的,無奈之下,清廷只好將袁世凱再次請了出來。對于解決湖北起義,袁世凱召集北洋三杰,從政治解決層面和軍事配合上做了安排。
從政治上來說,他主張接受湖北軍政府的要求,同意組建責任內閣;在軍事方面,袁世凱依仗的就是馮國璋了。他授意馮國璋,不必爭于進攻,要看準時機再行事,“徐徐進兵”、“暫做守勢”。
袁世凱此舉目的就是要吊一下清政府的胃口,為自己出山爭取更好的條件。他還告訴馮國璋說,會向朝廷保奏他統領第一軍,全面主持前線戰事。
10月27日,袁世凱全面復出,由他督辦湖北剿撫事宜,馮國璋統領第一軍,段祺瑞統第二軍。第一軍是戰斗編制,馮國璋頗有幾分臨危受命的意思。
不過在清政府與袁世凱的博弈戰中,他還是倒向了袁世凱。在接掌第一軍后,馮國璋一改此前消極避戰的態度,一舉攻下漢口。
在馮國璋占領漢口后,袁世凱開始與革命軍進行接觸,以君主立憲為談判條件,但遭到革命黨人的拒絕,之后袁世凱又下令讓馮國璋進攻漢陽。
11月27日,馮國璋順利拿下漢陽,之后清政府授予他“二等男爵”,在得知此消息時,他感動得大哭,或許有幾分真心,但不多。
馮在攻下漢陽后,曾托人向隆裕太后啟奏,說給400萬兩餉銀,可獨立平定“叛亂”。此時他對袁世凱的戰略目的仍不明確,一心要攻克武昌。
而袁世凱的心思則是吃兩邊,從中漁利,最后自己上位。所以,到了11月30日,袁世凱只好明確指示他,讓他與武昌軍政府商洽停戰事宜。
結果,馮國璋還是一根筋地要打武昌,既然如此,袁世凱只好好換人,調段祺瑞代替了馮國璋,之后馮離開漢口北上。
但實際上,馮國璋已為袁世凱上位打出了談判資本,立下了汗馬功勞。北上之后,他也有一大功,那就是接管了禁衛軍。
禁衛軍是清皇族編練的新軍,由載濤擔任總統官,拱衛京師,當時有一萬多人,都是要誓死保衛大清的。
如果禁衛軍變亂,那袁世凱的和談計劃,也極有可能會落空。馮國璋立下戰功北上就調任禁衛軍總統官,而那些滿蒙貴族們,也因馮國璋此前在湖北“平叛”得力,顯示出效忠清室的假象,至少對馮國璋是有很大好感的。
馮國璋接手禁衛軍后,馬上著手進行了整頓,擴大禁衛軍的編制,用嚴格的章法約束軍隊,從而很快掌握了禁衛軍。
在皇族之中極力反對清帝退位的少壯派代表人物為良弼,后來被革命黨人炸死,此后,王公貴族嚇破了膽,紛紛逃離北京。
良弼死后,對馮國璋加強對禁衛軍的控制更為有利。同時,段祺瑞在漢口率北洋將領47人聯名發出通電,請清帝遜位。
馮國璋得知此消息后還有些震驚,認為這是有人捏造,并表示要過問一下此事,直到后來袁世凱親自派人來向他解釋,他才默然作罷。
1912年2月,清帝在隆?;侍蟮拇硐滦纪宋弧榱税矒峤l軍,馮國璋以身家性命擔保兩宮的安全,并承諾不管以后走到哪里,他馮國璋永遠不會和禁衛軍脫離關系。
同時,他還挑選出兩名帶槍的隨從,不論在家還是在外,只要發現他和革命黨有勾結,就準許他們將他打死,并不許他的家屬報復。
此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馮國璋身邊帶手槍的旗兵一直跟著他。
當時的禁衛軍軍心不穩,如果沒有馮國璋的及時處置,發生什么事還真不好說。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從上述也可看出,袁世凱在攫取革命果實的路上,馮國璋不愧為他的馬前卒,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助袁世凱一臂之力,將其推上了總統大位。
但是袁世凱之后的一系列騷操作,實在是令馮國璋搞不懂了。
03 離心離德
袁世凱在上位后,當然馮國璋也得了好處。
在二次革命后,他就接替張勛做了江蘇都督。江蘇是有名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用來蓄養軍隊非常合適;水陸交通發達,軍事地位也十分重要。
當時的軍事上的三個支撐點分別是北京、上海和南京,而上海又歸江蘇都督管轄,占據江蘇,進可攻退可守,用于自保也很有利。
而且遠離京師,受到中央干涉的機會較小,自由度也比較高。后來,馮國璋反對袁世凱稱帝,繼而暗中破壞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都與他經營江蘇有關。
他在江蘇呆了三年又八個月,與江功民政長官通力合作,大力發展南京,也留下了一段頗為光鮮的經歷。
而在此期間,為了籠絡馮國璋,袁世凱還將自己家的家庭教師周砥嫁給了馮國璋,當然他也不是第一次搞這樣的政治聯姻。他還將自己的表侄女張佩蘅嫁給了段祺瑞。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馮國璋、段祺瑞都唯袁世凱馬首是瞻,極力維護北洋系的整體利益。
但這樣的維護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袁世凱要走民主共和的道路,而不是搞什么復辟帝制。
但馮國璋似乎總是搞不清狀況,在袁世凱個人獨裁的路上,他又成了幫兇,比如將《臨時約法》變為總統制約法,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甚至袁世凱要獨攬軍權,他也都是積極的支持者。
當國內風傳袁世凱要稱帝時,馮國璋仍不明真相,于是親自進京打聽袁世凱稱帝的內幕。當他與袁世凱談到帝制問題時,袁世凱大致說了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他說這是有人別有用心在散布謠言;
其二,他說自己現在擁有的地位與皇帝沒什么區別;
其三,又說皇帝之貴,無非為子孫算計,而他的大兒子身有殘疾,二兒子想做名士,三兒子不識時務,其余都年幼,豈能付以下下之重?更何獎品,帝王家從無善果,就是為子孫考慮,他也不會稱帝;
其四,如果有人逼他,他就跑到倫敦,從此不問國事,他在倫敦有購置薄產。
總之,就是讓馮國璋放一百個心,他袁世凱保證不會稱帝。
然而時隔兩個月,一切都變了,他與袁世凱于6月22日見面相談,7月9日返回南京,至8月14日,一個專門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制造輿論的政治團體--籌安會發起,此時,馮國璋才恍然大悟,他被袁世凱騙了。
從此,他與袁世凱離心離德,走上了倒袁的道路。
04 袁世凱之死與馮國璋有多大關系
袁世凱搞復辟一事,馮國璋起初是消極應對,但袁世凱已然不信任他了,還讓張勛監視他,之后又調馮國璋任參謀總長,試圖將他調離江蘇,馮國璋托詞“害病”,拒不入京,袁世凱的態度也導致馮國璋反袁稱帝的決心。
1915年8月20,梁啟超發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對袁氏意欲復辟帝制進行了猛烈抨擊。他的文章蕩氣回腸,一經發表,震動中外,京津各報競相轉載,為護國運動的發動做了積極的輿論準備。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稱帝,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等通電全國,宣布云南獨立,并效仿辛亥革命時的武昌軍政府,成立了云南護國軍政府,由唐繼堯為都督,蔡鍔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不久,貴州、廣西、廣東、浙江先后宣布獨立,反袁力量大大加強。到1916年2月底,袁世凱在西南地區的戰事皆敗,尚未獨立的北洋各省均消極低質,不肯派兵支援。
護國戰爭伊始,袁世凱就任命馮國璋為“征滇軍總司令”,令其率軍入川鎮壓護國軍,而馮則明確拒絕了這一任命,推說江蘇防務吃緊,之后干脆請辭江蘇將軍職務。
馮國璋企圖以辭職相要挾以達到逼袁退位的目的,同時他還暗中與反袁勢力接觸,比如國民黨和西南實力派,試圖將自己打造成一種中間勢力。
1916年3月,當他看到全國形勢對袁世凱愈發不利時,他聯合江西將軍李純、長江巡閱使張勛、山東將軍靳云鵬、浙江將軍朱瑞密電袁世凱,要求其撤銷帝制,以平滇黔之氣,這就是著名的“五將軍密電”。
“五將軍密電”對袁世凱而言,猶如一道“訃告”,此時,袁世凱終于明白北洋系也沒人支持自己了,只有取消帝制一條路可走了。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馮國璋雖然反對袁世凱稱帝,但始終未兵刃相見,而是采取了一種長久的觀望態度,在有利局勢出現時,才表明態度,其實他還算是厚道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憂懼而死,而在此過程中,馮國璋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作用也是有限的。
有種說法,袁世凱之死與馮國璋有很大關系,其實有些夸張了,段祺瑞也沒支持袁世凱,袁世凱的死,其主要責任還是在于他自己。
袁世凱復辟帝制直接導致了北洋系的分裂,在袁死后,馮國璋成為直系首領,而北京政府則控制在晥系軍閥段祺瑞手里。
之后“長江三督”,即馮國璋、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三人聯合對抗段祺瑞。
1916年,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翌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臺,1919年在北京病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