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現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學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可以參考一下哦。
01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期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更多地邁進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
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抑郁
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嚴重的要數青少年抑郁癥,因為由其導致的自殺可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
如果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鈍了、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么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
應及早求教于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后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的發展。
2、性煩惱和性困惑
性煩惱的產生是由于性意識覺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來是青少年對自身性發育、性成熟的生理變化產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
由于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和對性教育的神秘化,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沖突。他們常認為“性是不好的”、“對異性長輩出現性幻想是可恥的”、“手淫對身體是有害的”等,出現對性的消極評價和過度的性壓抑。
男孩對手淫、遺精、性夢的錯誤認識,女孩對月經、性幻想、自己體象的消極認知和評價,偷看黃色錄像,早戀及過早性行為等,是青少年期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
改變對性的態度應是人生心理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3、學習壓力
對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
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
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問題等,是青少年及家長前來咨詢的常見問題。
這些情況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父母關系發生突變等)時更為集中和突出。
4、人際交往的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交往、發展親密的伙伴關系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
因人際關系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
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
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被這種心理陰影籠罩而不能自拔。
5、沾染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時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強。使他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
現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電子游戲、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損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竊等違法犯罪之路。
另外,具有行為問題(如反社會行為、家庭內暴力、出走、自殺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過太多的批評、指責,他們對成年人幾乎都充滿敵意和不信任,往往較難糾正。
02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案例
1、考試焦慮癥
小莉同學從小成績優異,可進入初三后,成績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點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壓的情緒下緊張學習。總復習開始后,她每次拿到試卷,腦子里就一片空白,數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會做的題現在也不會做了。
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因人而異,顯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試焦慮癥。
這時,父母和家長的耐心鼓勵很重要。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
2、強迫癥
自從進入高中后,琳琳覺得學習比以前更緊張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卻是要將家里所有的東西進行整理、歸類。
做完了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業。有時放好的東西又會再拿出來重新放。
這樣的事總要重復幾次,最終必須做到全部讓自己認可,才終止這一行為。這花費了琳琳許多寶貴的時間,為此她感到很煩惱,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一般來說,強迫癥的背后都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很高等等。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發呆、做功課特別慢、咬指甲、聳肩膀等,就得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的原因,必要時及早干預,越早尋求專業的幫助越有效。
3、恐學癥
小明今年8歲,剛念一年級,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潑可愛的孩子。可是近半年來,每天早上上學前,她就千方百計找借口賴在家中不肯走,或是發寒、肚子脹、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沒有睡好、吃不消等等。
但一到雙休日不用上學時,一切異常情緒就都煙消云散。
后經醫生檢查,發現小明原來是得了恐學癥。
家長、學校和教師的各種壓力和教育方式不當,及孩子的膽小、敏感、經不起批評等性格特點都易導致恐學癥。
家長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不要采用簡單的恐嚇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學。
他一定是在平時的學校生活里遇到了無法靠自己消化與排遣的情緒問題,只有把情緒問題處理好了,學會用更好的方式表達情緒,癥狀自然就有明顯好轉。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學著如何去幫助孩子表達情緒,并且要能夠接得住孩子一些負面的情緒表達。
4、社交恐懼癥
“要我上臺發言,還不如把我殺了。”小張是名高中生,性格內向。上初中時,由于愛斜著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對方的反感。
調換座位后,仍無法改變這種行為,后來連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邊了。從此他便認為世上最難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與人交往。
老師說,每次遇到同學必須輪流上臺發言,他寧愿裝病逃學,也不敢面對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說話。
小張顯然是得了社交恐懼癥。
有的孩子天生內向,喜歡安靜自如的待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當然無可厚非。
有的孩子卻是因為遭遇了一些創傷事件,而開始回避社交,他內心的沖突與痛苦如果沒人看見,就會愈演愈烈,最終引發社交恐懼。
因此作為父母應及時觀察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性情突變,一定要關心他是否遭遇了什么事情。
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幫孩子重建自信。
5、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
癥狀包括:極度憂傷、絕望、疲勞、身體疾病。患有抑郁癥的人,其情緒低落的程度和性質都遠超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那樣容易逐漸地“云消霧散”。
青少年時期出現的心理困擾,是問題也不是問題,有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注意力的轉移,慢慢就好了。
但如果有些困擾長時間都無法讓自己恢復,感覺克服不了,就要積極地尋找專業的幫助。
個人的忍耐、抵制這種痛苦,反而會使問題加重,甚至會走向極端。
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好像有心理問題,就過度擔心害怕,甚至回避、不承認,這都不是科學的方法。
即使是極個別問題嚴重一點的,經過專業的幫助后,80%以上也是可以解決的,所以,青少年遇到問題時要積極尋找幫助,要承認它、面對它。
有時候,你會發現,只要我們開始直面它,就已經好了一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