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乘聯會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國內汽車銷量排名,前十名中國品牌拿下6個席位,其中銷量前四名分別是比亞迪(160.7萬臺)、奇瑞(105.7萬臺)、吉利(95.5萬臺)、長安(80.8萬臺),這是多年以來銷量前四首次全部為中國品牌,在乘聯會1月份公布的2023年國內汽車銷量排名中,一汽大眾以184.7萬臺位居第二,短短半年時間,一汽大眾便被一眾中國品牌拉下神壇。不難看出,消費者對合資車越來越“不感冒”,這些老牌合資品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傳統合資車面對新能源汽車和國產燃油車的雙重挑戰,頹勢愈發明顯。
在排名中奇瑞的成績令人吃驚,作為銷量增長最快的國產品牌,用半年時間實現了“擠進排名”到“穩居第二”的巨大跨越,在新能源汽車全面開花的現況下,消費者對燃油車的需求并沒有萎縮,反而形成了現在雙線并進的局面,這充分展示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也應證了中國汽車品牌合作共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同時,在2024年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李云飛針對后續產品規劃、行業現狀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認為中國汽車行業呈現出“越卷越強,越卷越好”的趨勢,比起花哨的宣傳,消費者對技術更新來的改變更為重視,呼吁所有中國品牌攜手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格局。
比亞迪能說出卷,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2024年開年比亞迪接連放出降價王炸,其他新能源車企紛紛跟著降價,當時不少人覺得比亞迪依靠產業鏈的整合優勢及電池材料降價,準備把新能源汽車市場最后一口湯喝掉,進一步壓縮其他新能源車企的生存空間,是實實在在的“始卷者”。
不過半年過去了,看來這一步降價棋并沒有下錯,反而進一步激發了中國汽車消費潛力,那些被“卷”的車企也沒有銷量慘淡,反而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占得了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席之地。通過上半年排名也看出來,比亞迪真正開刀的不是其他本土車企,而是合資品牌,如果合資品牌還是秉承以前“擠牙膏”、“高溢價”的思路,我想2024年全年的汽車銷量前十排名榜,合資品牌將基本除名。
當然這不是危言聳聽,本土企業正在通過高額的研發費用,補足汽車制造先天技術不足的短板,2023年比亞迪研發費用高達399億元,同比增加97.4%,當年銷量302萬臺,穩坐銷售榜第一,其他車企像長安年投入90億元,吉利投入78億元,長城投入110億元,理想投入106億元,蔚來投入134億元。研發投資和銷量的關系并不是絕對關聯的,但研發投入代表著產品的技術水平,比亞迪通過高額的研發投入,推出刀片電池、五代DM技術、e平臺、云輦等多項拳頭技術,憑借這些過硬的技術,獲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國產車的銷量從來不靠品牌的認可,全是技術的硬碰硬,在技術上“卷”的好處是讓國產車在世界上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比亞迪海外市場經營的風生水起,7月4日泰國工廠竣工同時第800萬臺新能源車交付,這個工廠年產能高達15萬臺,將大舉進攻海外新能源市場。
最后,中國的汽車市場是廣闊的,搞惡性競爭沒有出路也沒有必要,攜手打造讓世界認可的中國品牌,才是當下中國汽車企業的共同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