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癌癥時萬分緊張,治療時積極配合,回家后卻把醫囑拋到腦后,把隨訪變成了“隨意”。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時再檢查,往往已經復發或轉移,錯失了最好的治療機會,甚至釀成了悲劇。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張治主任醫師遇到不少這樣的病人。他經常提醒患者,癌癥容易復發和轉移,出院并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定期隨訪千萬莫大意!
張治醫師在手術中
早期肺癌術后不及時隨訪,3年后確診肺癌晚期
“您的治療已經結束了,一定要記得按時隨訪復查”。醫生常常在腫瘤患者出院時說出這樣的話。而其中,很多人只記得前半句,忽視了后半句。70多歲的王大爺(化名)就是這樣一名患者,3年前他因早期肺癌在張治主任處接受手術,恢復得很好。出院后第一年還定期到醫院隨訪,后面感覺越來越好就沒把復查的事放在心上。近期因為咳嗽胸悶,再查胸部CT發現雙肺結節伴縱膈淋巴結轉移,已經為Ⅳ期肺癌,只能接受全身治療。
當天張治接診的另一位老病人陳大叔(化名)則剛好相反。他10年前肺癌手術,術后第4年隨訪發現轉移,及時手術很快恢復。他雖然平時大大咧咧,好像沒把自己當癌癥患者,工作生活都沒耽誤,但是每到隨訪時間,都會主動和醫生聯系前來復查。張治分析道,那些生存期很長的癌癥患者,并非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不少人出現過復發和轉移,他們和陳大叔一樣,通過定期隨訪及時發現和干預,贏得了黃金治療時間,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定期隨訪能夠捕捉癌癥轉移復發的早期信號
隨訪,其實就是癌癥患者的定期復查。張治介紹,癌癥是容易復發轉移的一類疾病。經過治療后,癌細胞不一定會完全被清除,某些部位可能還潛伏著未被發現的病灶和微轉移灶。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腫瘤可能再次“興風作浪”,造成復發或轉移。所以說,癌癥患者的康復是一場馬拉松,出院并不代表著治療的終結。定期隨訪則是保證患者不偏離“賽道”的關鍵。
通過定期隨訪,可以讓醫生準確地評估當前治療的效果,決定是否是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腫瘤復發或轉移的“預警”信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可以發現身體其他部位的新發腫瘤,及時處置患者居家時遇到的生理、心理、生活、運動等各類問題,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相反,沒有按期隨訪的患者,等到出現明顯不適再來就診,導致病情延誤,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癌癥患者隨訪時間有講究
張治說,癌癥的不同分期、治療后的不同時間段,有著不同的復發風險。通常大部分的癌癥復發都在診斷后5年內,前5年的隨訪特別嚴格。以肺癌為例。早期肺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或局部放療后,每3-6個月隨訪一次;3年以上,每半年隨訪一次。局部晚期(不可手術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化療結束后;前3年每3-6個月隨訪一次 ,4-5年每6個月隨訪一次;5年以上,每1年隨訪一次。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全身治療結束后, 每6-8周隨訪一次 。隨訪時醫生會進行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等。張治特別提醒,一旦患者出現癥狀惡化或有新發不適癥狀的,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
隨訪前做好這些準備
很多患者認為醫院的電腦中保留病史記錄,門診醫師會很容易搜索到自己的治療信息,兩手空空地就來復診了。其實醫生每年要治療數百個病人,很難精準地記住每位患者的情況;而且大多數患者都經歷了綜合治療,在多個科室治療過,病歷資料豐富,醫生在短時間內很難精確地搜集到相關信息。在問診時很多患者和家屬的記憶和表達不夠準確,不僅耽誤診療時間,還會影響醫生的精準判斷。張治說,患者隨訪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一是詳實的病史資料,包括每次的出院小結(特別是最后一次)、病理報告、術后第一次以及最近一次的影像資料等,便于醫生迅速全面地了解情況;二是隨訪信息表,有經驗的患者會自己制作隨訪登記表,動態記錄每次隨訪時間、檢查結果、異常情況及處置方法,以便醫生做出科學的評估;三是咨詢提綱。患者居家時遇到的問題,營養,運動,止痛,用藥等等方面,隨時記錄下來,就診前整理成提綱,醫生根據提綱給予精準的指導,可以明顯提高就診的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