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六十二期(總第832期)
【圖注】用大語言模型玩兒一個AI生圖
本文的寫作背景可以參見前些天寫的文章《》,今天的文章是系列之七。
臺灣作家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中回憶荊石老師(因排行居長,被稱為“大老師”)對他作文的影響時,這樣寫道: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對作文又愛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過大老師的檢驗。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寫道: 時間的列車,載著離愁別緒,越過驚蟄,越過春分,來到叫做清明的一站。 大老師對這段文字未加改動,也未加圈點,他在發還作文簿的時候淡淡地對我說:“這是花腔,不如老老實實的說‘清明到了’。” 又有一次,我寫的是: 金風玉露的中秋已過,天高氣爽的重陽未至。他毫不留情地畫上了紅杠子,在旁邊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來,大老師提倡質樸,反對矯飾,重視內容。他朝我這棵文學小草不斷的澆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潤,不斷地生長。這一番教導對我的影響太大、太大了。
鼎公記錄的是八九十年前青年學生寫作的情況,當時流行一種“新文藝腔調”。
例如寫月夜:“一輪皎潔的明月,掛在蔚藍色的天空,照著我孤獨的影子。”例如寫春天:“光陰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轉眼間,桃花開了,桃花又謝了,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當時,這種腔調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寫辭典之類的書里。
當年是這樣,現在又如何呢?我個人感覺,不但這種文藝流行病沒有治好,反而更加嚴重了。
看看下面一些我從宣傳海報中摘錄的語料,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語料十二】(因為考慮到這是一個系列的文章,所以語料排序從第一篇文章算起)
時光好似白駒過隙,身邊的一切都好像長了腿似的,逐漸從我們的身邊路過,伸出手想抓住點什么,可他們又從指縫間溜了出來。
“白駒過隙”,白駒自然是有腿的,“身邊的一切都好像長了腿似的”就是廢話了。“白駒過隙”本來形容時間飛快,但偏偏又說“逐漸”,感覺這時間不是快的,而是慢的。“伸出手抓住點兒什么,……”這看起來化用了《匆匆》中的句子,但又不如《匆匆》的上下文銜接那么緊密自然。
這段話想說什么呢?我覺得無非是在說:“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初二就結束了。”
【語料十三】
在過去的一個學期中,同學們求知若渴,老師們無私奉獻,在班級各科老師和同學們的辛勤努力下,成功讓我們班級的成績有了不小的進步,這既是個體的進步,也是我們集體的進步。行遠自邇,篤行不怠,相信×班會在同學的不斷努力奮斗下,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有很多表達,受了翻譯腔的影響,都是歐化的大長句,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要發揮漢語優勢,短句一樣能說清。比如,這個語料中“在……中”,大概率就是受了英語要在時間名詞前加介詞的影響,而漢語則大可不必。“在班級各科老師和同學們的辛勤努力下”這句話也是前面兩句意思的重復,完全可以刪去。“成功讓”“在……下”這些詞或短語也都屬于贅余。
可以考慮把這個語料修改成下面這樣:
過去的一個學期,同學們求知若渴,老師們無私奉獻,我們班級的成績有了不小的進步,這既是個體的進步,也是集體的進步。行遠自邇,篤行不怠,我們會不斷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
【語料十四】
在×班,每位同學心中都深深根植著獅子精神。我們的故事是勇敢、堅韌、團結和智慧的生動體現。勇敢如同獅子在草原上一往無前,堅韌如同獅子在逆境時絕不退縮,團結如同獅群一起狩獵,智慧如同獅子敏銳觀察、運籌帷幄。每位同學都是這獅群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共同書寫著屬于××屆初中×班的青春傳奇。
從語法角度分析,“故事是生動體現”很別扭。這樣的表述導致這一語句和后面的語句邏輯斷裂,讓人覺得不是在描述人的勇敢、堅韌、團結、智慧分別像什么,而是以這四個詞為主語,在說這四個詞各像什么。
可以嘗試把這個語料修改如下:
在×班,每位同學心中都深植獅子精神。我們的故事,是勇敢、堅韌、團結與智慧的體現。勇敢似獅子在草原勇往直前,堅韌如獅子于逆境絕不退縮,團結像獅群共同狩獵,智慧若獅子敏銳觀察、運籌帷幄。每位同學都是獅群不可或缺的一員,共同譜寫著××屆初中×班的青春傳奇。
甚至都沒有必要非得描述獅子的特質,雖然那些排比句式看起來挺整齊,但實際上并不會為整體表達增色多少,一定程度上算是蛇足。如果我來寫,會寫成這樣:
在×班,每位同學心中都深植獅子精神。我們像獅子一樣勇敢、堅韌、團結、智慧。每位同學都是獅群不可或缺的一員,共同譜寫屬于××屆初中×班的青春傳奇。
【語料十五】
團結是一心,盡情向夢想邁進!
“團結一心”作為一個固定結構,中間突然加了一個“是”字,這個表達就顯得不倫不類,語法上也沒法講清楚了。“向夢想邁進”,一般前面很自然地要加的詞就是“勇敢”“堅定”“滿懷激情”等,這里換了“盡情”反而別扭了。“盡情”常用來描述某人做某事時投入的程度之深或者情感的極致表達。諸如“盡情地歌唱”,“盡情地歡笑”等,都是相對具體的事,而“向夢想邁進”則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行為。
當然,不能說用“盡情”一定不對,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破壞固定結構。而是說在寫作時,既要考慮常規搭配,又要考慮如果突破常規,能否達成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如果不能,那就還是老老實實選擇常規搭配為好。
【語料十六】
球場戰風云
這是該班海報中的小標題之一,但這個標題讀起來很別扭。“球場風云”能說得通,但“球場戰風云”,則完全不通。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小標題呢?原來其他幾個標題是這樣的:歡樂合唱節、班級賀新年、共度青春禮。為了湊足五個字,把本該清楚的表達變得混亂不堪了。
這種情形,在老師上課板書時,或者學生考試答題時,常常會出現。非要在字數上保持一致,讓形式上更好看一些,結果卻是過猶不及。子曰:“辭達而已矣。”根本沒有任何必要非得在形式統一上追求極致,否則很可能會弄巧成拙。
【語料十七】
初二×班在過去的一年中,團結協作,銳意進取,取得了累累碩果。從合唱節上的金獎輝煌,到排球賽上奮力拼搏獲得冠軍的榮耀,再到籃球賽中斬獲的優勝獎,每一項榮譽都見證了同學們的汗水與成長。這些成績不僅展現了班級的凝聚力與實力,更激發了每位同學對集體榮譽的珍視與追求。一年的努力與收獲,讓初二×班更加團結向上,為未來的挑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段話有很多語言表達上的贅余。其實完全可以不用那么繞來繞去,有話好好說,怎么想怎么說就好了。
嘗試修改這段話如下:
初二×班,一年間團結奮進,碩果滿枝:合唱金獎、排球奪冠、籃球優勝。每項榮譽,皆汗水鑄就,見證成長。這些成績彰顯了班級凝聚力,激發了同學們對集體的熱愛。一年的耕耘與收獲,讓初二×班更加團結,為迎接未來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什么今天的學生會拿腔作調地寫文章,不好好說話呢?除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還有兩個因素不可忽視:一個是各種劣質網文的影響,故作高深,說半懂不懂,半通不通的話;另一個是應試作文文風的導向。“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確實有那么一股不良風氣,讓學生誤以為只有拿腔作調地寫才能得高分。
如何擺脫這種惡習呢?我提兩點建議:一個是多讀一些高質量的名家作品,諸如豐子愷、沈從文、汪曾祺等人的散文,或者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大家關于作文的論述;另一個是文章寫完后,要出聲兒多讀幾遍,讀起來音調和諧了,朗朗上口了,那最終的文字表達也就不會太差。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