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從往往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
你一定不認為自己會盲從,對嗎?
反正我之前是這么篤定過,但很快發現,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在盲從,那就不叫盲從了。
過去,我曾堅持認為自己從不盲從。可有一天發現,很多人在考公的時候,我不自覺著急。盡管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并沒有在體制內上班的想法。可還是莫名其妙買了幾本考公的書,雖然直到現在,打開的次數不超過五次。
如果你曾經因為別人做了什么事兒而自己沒做感覺過焦慮,那你就不能說自己沒有盲從過。比如,結婚、賣房子、買車、生孩子、考公、考研……
那么,可以這樣說,我們幾乎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盲從過。甚至現在依然還在不自覺的盲從。
情緒代替思考,是盲從的主要表現形式
古斯塔夫·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個體放棄獨立思考,盲目追隨群體行為的現象。
《烏合之眾》提醒我們,盲目從眾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在群體的裹挾下,個體的理智和判斷力會被削弱,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也可能被輕易跨越。導致盲目跟風的行為。尤其是在涉及公共事件的討論中,情緒化的言論往往比理性分析更具煽動力,容易引發群體的極端反應,甚至導致社會動蕩。
例如,在社交媒體上,一條未經證實的消息可能迅速被轉發成千上萬次,引發恐慌或誤解。這種現象說明,即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深諳群體心理者仍能輕易地操縱公眾輿論,影響我們的個人判斷。
盲目從眾行為一方面會抑制創新和個性的發展,使社會陷入同質化的泥潭;另一方面,就是勒龐所說的,它可能會放大錯誤決策的影響,導致道德倫理標準的下降,引發不同程度的沖突和動蕩。
多次歷史事件表明,盲目從眾往往是災難的前兆。很多邪教就是這么蒙蔽諸多信徒的,駕馭方式是煽動情緒,杜絕理性思考。
而且,信息的扭曲和誤導,不管對個人或者社會,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既消耗精力,又浪費時間。
這種現象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顯著,社交平臺上的點贊、轉發,新聞報道下的評論區,往往能迅速匯聚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然而,這股力量并非總是正向的,它也可能催生出網絡暴力、謠言傳播等負面后果,對社會秩序和個人權益造成損害。
2021年初,GameStop股票在美國股市上引發了一場轟動。大量散戶投資者在社交媒體的鼓動下,盲目跟風買入,導致股價異常飆升。然而,這場所謂的“平民起義”,最終以大多數參與者蒙受巨大損失告終。
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和即時性使得群體效應在網絡空間得以放大。當某個話題或人物成為輿論焦點時,一些人會被情緒帶動,往往不加甄別地加入譴責或支持的隊伍,有時甚至演變成網絡暴力。這種現象不僅傷害了個人,也破壞了網絡環境的健康和諧。
劉學州事件還記得嗎?一個還未來得及綻放的年輕生命就這樣被吞噬了。
保持獨立思考,是告別盲目從眾的一劑良藥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大量的信息層出不窮,我們不可能一一去驗證,也不具備這個能力。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該如何自處?
《烏合之眾》給出的答案是:保持獨立思考,堅守個人立場。這意味著:
- 在信息的海洋中,我們要學會篩選和辨識,區分事實與虛構,理性與情緒;
- 在集體情緒高漲的時刻,我們仍需保持冷靜,不被盲目的熱情所裹挾;
- 在面對權威或主流意見時,我們有勇氣提出質疑,堅持自己的判斷。
遇事別著急下結論,“讓子彈飛一會兒”。
網上經常說的,“未知全貌,不予評價”亦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烏合之眾》還提醒我們,盲目從眾是現代社會的一大陷阱。
信息多是件好事兒,關鍵是得用好。
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意味著能夠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形成自己的見解。這不僅是一種智力上的鍛煉,更是個性和價值觀的體現。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群體意志所塑造的“烏合之眾”。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霧海中的漫游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