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熱!俗話說“熱在三伏”,好像一“入伏”就熱得叫人苦不堪言。
2024年的“三伏”從7月15日起至8月23日,共計40天。有媒體報道稱“今年三伏不一般,長達40天”?!叭钡降讘?yīng)該多長?40天的“三伏”是不是比30天的“三伏”更熱呢?
(來源:AI文生圖)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所謂“伏”是指陰氣受陽氣全面壓制而藏伏于地下。《史記》文字記載:“伏者,隱伏避盛夏也”有種說法是“伏”代表10天,這種說法并不準確。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或者說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怎么算的呢?
首先,三伏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歷法來推算的,這里說的傳統(tǒng)歷法主要是干支歷。干支歷是指使用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相互搭配進行計數(shù)并編制而成的歷法系統(tǒng)。具體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不過各自形成的年代有所不同。計算三伏時所使用的是干支紀日,也就是天干和地支搭配起來記每天的日期,60一循環(huán),幾千年來未曾間斷。
俗話說“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日,這一日起10天就是初伏。今年夏至是6月21日,為丙辰日。此后第一個庚日為庚申日,即6月25日,第二個庚日為庚午日,7月5日,第三個庚日為庚辰日,7月15日。所以7月15日起10天為初伏。
末伏的定義為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我們不妨先算末伏。今年立秋為8月7日,那么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應(yīng)該是8月14日庚戌日(立秋前一個庚日是8月4日庚子日),8月14日(庚戌日)到8月23日(己未日,庚申日的前一天)就是末伏。
(制圖:水兄)
有了末伏的定義,你也可以將中伏的定義為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蛘呔拖榷ㄏ鲁醴湍┓?,中間一段就是中伏。
于是2024年的三伏就是:
初伏 7月15日~7月24日 10天
中伏 7月25日~8月13日 20天
末伏 8月14日~8月23日 10天
共計40天。
仔細思考不難得出結(jié)論,如果夏至后第一個庚日來得早,那么當年三伏大概率是40天,如果夏至后第一個庚日來得晚(如過了7、8天才到一個庚日),那么當年三伏有可能是30天。三伏天的長短與歷法的計算有關(guān),并不完全反映天氣的變化,40天的三伏并不意味著一定比30天的三伏更熱。不過,三伏天確實處在盛夏,暑氣最旺的時候,防暑降溫來不得半點馬虎啊。
(來源: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