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論區寫下“你非得擁有這本書”的理由
我們將非要給3位幸運讀者各送上
《我用中文做了場夢》一本
我在一家商場里的飯館點了一條長江的魚。我假裝自己還在威尼斯,決定點一杯白葡萄酒,心里想著達到了一種遠離家又感到熟悉的完美狀態。溝通能力有限,服務員給了我一杯白開水。我想,沒關系,反正也是白的。
這段地道的中文,是一個“老外”寫的,沒有經過任何翻譯。
他叫亞歷(ale),來自意大利,才學了六年中文。
2016年,亞歷到中國學電影,從零開始學中文。
到2022年,他已經可以用中文流利溝通,甚至開始用中文做夢——在夢里,意大利的老友在用中文跟他說話。
于是,他寫了一本書,就叫《我用中文做了場夢》,寫他在中國這六年的經歷。
這也許是你今年讀到最有意思的中文。
這場跨越六年的夢,從他剛學中文開始——
我們會用一套北京語言大學出的名為《成功之路》的漢語教材,學到像“同屋”“你家有幾口人”“別提了”“說來也怪”“你這老家伙怎么還沒死啊!”這種后來再也沒聽到過的短語。
但他發現,電視劇《歡樂頌》才是最好的中文教材——
在北京,可以靠英語生存,但需要用中文生活。我拿《歡樂頌》來學習。劇中的日常閑聊給了我一些基本的交流技能。中國的電視劇能創造一種獨特的既和生活有關,又不反映現實的平行世界:現實中,沒有那么多擺在房間各角落顯眼的酸奶盒。
從靠白酒和翻譯軟件交朋友,到用蹩腳的普通話錄電影播客,慢慢地,他的中文進步飛速,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他練習中文的老師,包括宿管大叔、保潔阿姨和保安小哥。這些與普通人相遇的日常,都被他用中文記錄下來,發表在豆瓣日記上——
要重建我和中國電影的良好關系,就從重建和北京電影學院宿舍樓的阿姨的關系做起。
“你怎么不學習?”阿姨問我。她叫我不要在外面睡,會感冒的。幾分鐘的事,阿姨問清楚了我的學業進度、感情狀態以及未來的生活規劃。我想了想該怎么樣對她表現出同等的好奇心,想來想去,就問她老家是哪的。
“河南鄭州。”
“哦,我去年去過。”
“坐高鐵去的?”
“是。”
“那三百多呢。”
我不記得是否真的三百多,但我選擇相信阿姨的說法。
“普通車呢?”我問起阿姨,“一百多吧?”
想都沒有想,阿姨立刻回答:“一百二。”
這段短暫的對話,勾勒出我們身邊熟悉的阿姨形象:熱心,問東問西,有點兒啰嗦,搭最便宜的火車回家。亞歷的文字坦誠、樸實,像他筆下的普通人一樣,沒有過多抽象的詮釋,常常帶有一種現實的黑色幽默,也懂得適當的留白。
他的寫作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有人以為他是個寫作嫻熟的中國人;有人讀完他的日記,給他寄了很地道的中國禮物:一大包衛龍辣條。
2017年,亞歷用中文寫的第一封信
離開電影學院后,亞歷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中國,也和我們一樣,需要面臨就業的壓力、職場的競爭,以及環境的急劇變化。
2022年末,他發表了一篇四萬字的長文《世界分裂了,你為什么還留在中國》,回答了他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你為什么還留在中國?”
我去過南京西路,在地鐵口和好友聊起了廣東的工人和香港的神父;迷路在安徽,一個騎著摩托的光頭大叔載了我一程,并安排我到下個目的地;在帝都,我坐在胡同的露臺,用一把帶星空圖案的雨傘望著星星;我在海南的小鎮依靠過看云來計算幾點會下雨;在魔都坐出租,老家江西的司機和我回憶起意大利足球的黃金時代;走到義烏,我訪問了收藏碟片的韓國商會長。
這個用中文寫作的意大利人,似乎真的在用中文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比如,記錄下身邊的人,他們偶爾會對大洋彼岸的外國人帶著恨意,也會在日常生活和特殊時期伸出援手;
比如,在隔絕的小區中與鄰里互幫互助,贈送多余的雞蛋,或敲下鼓勵的文字;
比如,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恐懼和仇恨之間建立理解——
這一年,世界似乎分裂了。各國的邊境管控阻止了人的來往,減少了跨文化的交流,為誤解和偏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漢字是你的朋友”,老師曾經和我說過。當時我心里一笑,覺得中文頂多能成為一個遙遠的親戚。但現在它不僅成為我的朋友。在使勁走向封閉的時代,中文是我和世界保持連接的繩索。
從2016年到2022年,亞歷用私人視角見證了世界的分裂、荒誕、希望和片刻的幸福。這是一個意大利人用中文寫下的六年,也是我們共同的六年。
以下,是亞歷的自述。
《我用中文做了場夢》自序
寫這本書是為了講我的故事。或者說,為了搞懂我這些年都是怎么過的。當第一次有媒體約稿讓我寫在中國生活這六年的經歷時,我的腦殼簡直像是被卡住了。我先想到的是那些已經對別人說過無數遍,甚至說爛了的宏觀信息:我來自意大利(老家是帕多瓦,威尼斯附近的一座城市),本科在意大利讀傳媒,畢業后來了北京,學了一年中文,教了一年意大利語,去學了電影,去劇組工作,又搬到上海拍了一些廣告。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這些年到底意味著什么?這些表面相關的經歷怎么連接起來呢?這個故事怎么寫?
好在我自己對這樣的處境非常熟悉。從差不多十歲的年紀,寫作就是我最靠譜的朋友。寫作能解答我的疑惑,挖掘我的感受,帶來新的結論。它在我的生活中是一個很低調的存在:有時候,它會放你走,讓你該忙忙、該玩玩,不會限制你的活動。它不急,因為知道你遲早不得不坐下來面對那張空紙慢慢說事。我試過忘記自己有這樣的精神義務,卻次次都回到了電腦前,仿佛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吸引。這是我的命運,和它較勁完全無效,我只能常年接受寫作的召喚。
像考古一樣,我追蹤了這六年中自己留下的痕跡,收集了任何可用的線索。朋友圈、聊天記錄、豆瓣帖子,我通通找來。在整理雜亂的生活碎片時,我漸漸看出一些結構——用翻譯軟件和王泳交流、看《歡樂頌》學中文的時期;深入探索中國電影、和利諾一起錄播客的夏天;走出舒適的北京、獨自在各地旅行的階段;孤單、無力、渴望歸屬感的疫情期間。經過微觀的處理后,那些碎片匯成一條相當清晰的時間線,一個對這些年的交代,關于我個人的來華往事。
做了新聞,做了電影,我不再抱有對客觀敘事的執念。在盡量確認事實準確度的同時,我寫了一本帶有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希望的書。我試圖呈現自己和中國這片土地的復雜相處。一本將作者的主觀角度放到最大的回憶錄。這不是政治學論文,也不是社會學調查,寫的僅僅是我的生活。從開始寫的那天我就知道,這會是一本極為個人的書。你愿意抽出時間來讀一讀,我很感動,還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寫了很多自己的破事。你能讀進去,甚至讀完,讀完還不覺得虧錢,我就很滿足了,書也算是完成了它簡單而寶貴的使命。
比起深思熟慮的計劃,我來中國是迷茫的結果,一個二十三歲的人的決定:沖動、天真、樂觀。青春專屬的緊迫感足夠讓人毫無保留地投入到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遠遠不完整的方案。那是2016年的夏天——我拿了畢業證,有幸成為每五個意大利年輕人中失業的那一個。
在那之前,我其實已經工作過。急著實現經濟獨立,我還沒進大學就開始做體育記者,報道射擊運動的國際賽事。做了兩年半,有些厭倦了,我決定辭職,找體育領域之外的記者工作,但面前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無薪實習。我那會兒正好開始玩電影,就成了窮藝術家,邊和同學寫劇本拍片,邊騎著自行車穿越羅馬的大街小巷上門教英語。“你未來準備怎么辦?”我當時的女朋友樂樂嚴肅地對我說,“你總不能一直教英語。”我覺得還行,教小朋友也挺好玩的。可惜畢了業,似乎得做點什么正經事了。我去羅馬一家牙醫診所上班。診所是一間復式閣樓,牙醫安排我到樓上,為診所設計營銷戰略。寂靜隱蔽的閣樓上,周圍無人監督,我一個月只寫了自己的劇本。再次下樓,我和牙醫握手告別。
悶熱的羅馬夏天,我坐在出租屋的沙發上,有一種在游戲中遭遇瓶頸的感覺。工作倒是可以找,但都談不上喜歡。那份射擊運動記者的工作有個好處,是會讓你去很多地方出差。2014年,我被派到南京去報道第二屆青奧會。短暫的七天,我認識了幾個熱心的青奧志愿者。我很羨慕他們的上進心,有此前在同齡人身上少見的力量。但是回到羅馬,我慢慢忘了那些事,去忙了別的。從南京到畢業這兩年,中國是一個模糊的夢境,和我當下的現實似乎是一個平行的時空。直到它重新出現在我面前。
對著電腦,翻著網頁打發時間時,我偶遇了一篇《經濟學人》的報道:
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飛速發展。從2003年到2010年,中國內地的票房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四十。2012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的第二大市場日本。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收入預計將達到每年一百億美元,屆時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
迷茫的時候,一點念頭都算一個希望。那段時間,我拍了部講羅馬的涂鴉藝術家的紀錄片;學校的老師找我把他寫的短篇小說拍成短片;我去羅馬的一個露天電影節做志愿者,整整兩個月,每晚在座無虛席的小廣場掃地、收拾椅子,望著大銀幕上的電影,幻想自己的未來。看完《經濟學人》的那篇報道,我隱約地感覺到中國和我有了關聯。要不就,去中國做電影?
好像沒問題。細節先不琢磨,走了再說。畢業前,我和樂樂分手了,她去了西班牙讀研。我們通過郵件聊了我去中國的事情。“你做這個決定用了多久?”樂樂尖酸刻薄地問我,諷刺我比較沖動的做事風格,“三個月?三天?還是三個小時?”
可能是太把自己當回事,我有些無視了樂樂的幽默,認真回答起來。“大家從中國回來,”我對她說,“會跟你重復他們去之前就有的刻板印象,其實什么都沒懂。我不是耶穌,但我經常覺得自己能夠幫助不同的人理解彼此。東西方之間的隔絕不是一件好事。”
“希望你的東西方和平計劃能夠實現。”樂樂說。
亞歷在四川農村過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