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雷軍舉辦了第五次年度演講,回顧了小米汽車的創業故事。
小米最近三年過得艱難。集團先是經歷了國際業務上的一些巨大動蕩,接著遭遇2022年手機業寒冬。前些天,雷軍在年度演講中坦陳,2021年美國對小米手機的制裁,極大刺激了集團的管理層,讓高管們堅定了信心去跨界造車。
如今,小米的新車快速完成了10萬臺的銷量目標,業務轉型看到曙光。
“一定要奔著全球前五去”,雷總放出豪言。這是要拳打美國通用,腳踏日本本田。
這固然值得期待。但作為ESG從業者,我們不禁心生疑慮。汽車是國際上最注重低碳轉型的行業之一,而單從評級上看,小米的ESG起點又不高。小米有在考慮汽車業務的低碳轉型嗎?小米的大轉型,ESG會被落下嗎?
小米的低調
小米的ESG工作,起步得并不算早。
首先,總體策略就定得晚。2023年發布的ESG報告中,才真正敲定了集團ESG的幾個重點關注和招牌策略 ——主要是產品質量、科技普惠、數據安全、可持續供應鏈。其中科技普惠、可持續供應鏈兩項,明顯與小米品牌的結合度更高。
小米的碳中和工作同樣處于啟動期。由于集團龐大的供應鏈體量,以及較晚的起步時間,小米集團的全范圍碳排放核算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2021年(基準年)的范圍三,小米到2023年初才披露。2022年的,到2023年7月才披露。而2023年的范圍三,預計到今年的秋冬才能公布。
可見,小米ESG方面的變化集中發生在2023年。在外界看來, 小米很少宣揚自身的ESG成績,即便它是那么善于營銷 。小米在ESG方面一直保持著低調。
2021年以來,行業形勢已經讓小米應接不暇。2022年手機行業整體陷入衰退,小米的營收發生了顯著下滑。為了自救,小米轉向高端化,并且加速跨界造車的進程。直到2024年3月,小米汽車SU7問世。
2024年雷軍年度演講
在這樣的大風大浪之中,小米集團所謂的“十年戰略”三年就換一個。想要敲定一個長期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實不容易。
然而近來,小米在ESG上正在變得高調。
在2023年10月26日的發布會上,雷軍在隆重發布小米澎湃OS操作系統之后,宣布要持續增強集團ESG表現,并且正式承諾將在2040年實現自身碳中和。
雷總在發布會上給了米粉們一點ESG震撼。當時有朋友發來了現場照片,雷總背后碩大的幾個字“2040碳中和”。
“雷總都開始談ESG了,看來ESG還真有這么回事。”
2024年雷軍年度演講
小米在ESG上變得鄭重起來,恰逢小米將集團戰略從原本的“手機×AI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高端化和技術自研的努力初見成效。 ESG與高端化的共通之處,根據雷總自己的解釋,在于集團將更加重視對人類文明具有長期價值的技術,堅持長期投入。
雷總的表態,也說明小米的ESG很可能是一把手工程。業內懂的都懂,老大重視,企業的ESG工作就好辦得多。
不過小米的2040碳中和目標給自己留了天大的余地。該目標有兩個限定詞:第一是“既有業務”,第二是“自身運營”。
“既有業務”碳中和,意味著不包括造車業務。“既有業務”指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
“自身運營”碳中和,意味著不包括范圍三。眾所周知,小米大量產品來自代工。2022年小米范圍1+2+3的總碳排放有1016萬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而自身運營碳排放8.6萬噸,占總量的0.84%。
所以初看上去,小米的減碳工作是“挑簡單的題答”。不過,目前小米倉促拿出的這個承諾,其實有點掩蓋了集團在ESG領域高舉高打的姿態。 剩下的難題,比如造車的減碳、范圍三的減碳,小米已有動作,然而尚無承諾。
造車的可持續,被落下了嗎?
在2024年Q1的業績說明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指出:到2024年底小米新車SU7的交付量要力爭達到12萬輛。這個成績,一舉追上了很多新勢力同期的銷量水平。
小米跨界造車,給集團的ESG上了很大的難度。 小米集團原本就有三重身份:手機廠牌、家電廠牌、網絡服務商。現在又成了車企。要做到碳中和,相當于別人答一份卷子的時間,小米要答三四份卷子。
在3C、家電、造車這樣的科技制造業中,“范圍三”碳排放都是一個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尤其在造車行業,據著陸TouchBase的觀察,目前國內車企公布自身范圍三數據的,唯有吉利一家。并且吉利的范圍三數據也主要是估算值,而非實景數據。
如果小米能在今年秋季如約核算出集團范圍三,也算是開行業之先了。
無法測量就無法管理。 范圍三碳排放的核算之難,意味著小米無法給出更多的碳中和承諾。
不過7月剛發生的一件事,側面顯示出小米汽車在減碳上的誠意。
中汽中心依據“中國汽車產業碳足跡公示平臺”(CPP),首次給國內最低碳的車型頒了獎。只有六個車型獲獎,分屬于不同級別。而代表C級純電轎車獲獎的正是小米SU7。
中汽中心“2024年中國汽車低碳領跑者車型”的六個獲獎車型
CPP數據顯示,C級純電轎車的行業平均碳足跡水平為213.14gCO2e/km。而SU7(標準版)的碳足跡為175.54gCO2e/km,行業領先,但比死磕對象Tesla Model 3高了一點點。
據小米方面介紹,SU7的低碳特性,主要來自大壓鑄技術和“小米泰坦合金”的貢獻。這兩個技術也是雷總曾重點展示的。其中“小米泰坦合金”使用30%的再生鋁,在基礎材料上實現減碳。
種種技術細節之下,更為核心的舉措在于, 小米汽車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把可持續考慮在內。這意味著小米汽車業務在碳中和方面的起點并不低 。
在小米帝國的投資版圖中,不乏動力電池、電池材料、電池管理、儲能方面的被投企業,甚至還包含動力電池回收、氫能等帶有一點“未來科技”色彩的企業。這些技術解決方案,在中長期上是低碳汽車的熱門路徑。
氫成綠動新能源(武漢)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
例如,企查查顯示,小米系的順為資本(Astrend V)在2024年7月剛剛為一家名為“氫成綠動”新公司提供了天使輪融資。該公司主業為氫內燃機研發制造。而在今年1月,小米招聘氫燃料電池工程師的消息也在網上引發關注。
平心而論,小米入局這些技術的時機并不算早,有些甚至稱得上姍姍來遲。不過這顯然不是小米第一次嘗試后來居上了。
在2023年8月的演講中,雷總解釋了小米為什么要做高端化:“我們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別的不說, 如今小米造出了這臺高端跑車,確實能倒逼小米在清潔技術上尋求突破 。
小米ESG會被汽車改變嗎?
還有個值得問的問題:小米汽車將如何改變集團的可持續戰略?
小米傳統上是手機品牌、生活智能化的服務商、接入設備最多的智能家居系統供應商。小米的可持續策略也緊扣這個定位——經營小米生態的普惠性,并且探索智能家居系統的節能潛力。據小米官方的宣傳,小米的物聯網服務可以為用戶提供節能建議。(然而看看實際生活中的全屋智能用戶群體,好像從沒見過誰是為了節省電費而選擇裝全屋智能的。)
車的加入,是否能讓小米講出ESG上的新故事?
目前看來還比較有限。SU7在集團2023年度ESG報告中很少被提及,也不大參與目前版本ESG的戰略討論。不過在另外一份官方文件《小米集團氣候行動白皮書》中,小米表達出一些很有深意的思考。
小米CFO林世偉在COP28中國角發布《小米集團氣候行動白皮書》
《小米集團氣候行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是小米在ESG上剛高調起來之時,于2023年底的COP28期間發布的。整份文件的行文,仿佛一個標準的理工男高管,在給你侃侃而談他的“零碳哲學”。如果你對小米的遠期戰略感興趣,會覺得這份《白皮書》有意思。
這里用最簡略的邏輯總結《白皮書》。《白皮書》認為零碳轉型需要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三大基本要素的支持。第一步能量流,要求電網和算力的清潔化。第二步物質流,要求氫能技術在能量與物質之間建立橋梁,并且實現大宗原材料的循環、可持續轉型。第三步信息流,要求數智技術極大提升制造業和市場的效率。
這一套哲學同時適用于消費電子和汽車行業。 尤其當小米殺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會更深度參與到電網清潔化、循環材料(尤其是鋁和電池金屬)、氫能等產業變革中去,在“三個流”的奔涌中獲益。
這涉及到ESG中“清潔技術機遇”的話題。當小米進入車和出行相關的更多場景中去,這些場景可能包含更多清潔轉型的機會。對此,《白皮書》簡要地暢想道:
我們計劃通過新能源汽車連接社區微型“光儲柔直”系統與社區外的能源交互,將智能居家生態系統的新能源與社會用電需求有機連接,為可持續城市、鄉村提供小米綠色出行的“移動充電寶”。
范圍三的難題
造車的碳排放確實不低。但我們不能低估了小米帝國的體量,綠色轉型的難點不止汽車一個。
2024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小米在白家電領域增長迅猛。小米在該季度售出了69萬臺空調,同比增63%;53萬臺冰箱,同比增52%;36萬臺洗衣機,同比增47%。此外小米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的近期業績都可圈可點。
在小米龐大的代工體系中,產品銷量的增加,意味著范圍三碳排放的進一步膨脹。
所以就小米的碳中和工作而言,“范圍三”是比“汽車”更大的事。需要集團動員整個供應鏈來減排。
小米近四年的碳排放數據
目前小米的工作進程還處于早期。2023年ESG報告披露,小米展開了5款典型產品(2款手機、1款智能穿戴產品、2款空調)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測算。“未來,小米將逐步建立包含智能手機、智能電動汽車、空調、智能電視等多品類產品碳足跡核算與管理體系。”此外,2023年小米與251家核心產品的直接采購供應商建立了減碳合作。
在各大3C廠牌中,蘋果和小米在代工模式的可比性較高。在代工供應鏈體系中實現碳中和,蘋果從2015年起已經做了將近十年的探索,在2023年推出了首款完全碳中和的產品。
小米可以摸著蘋果過河。 具體到蘋果都做了什么,它的各類報告披露得比較詳盡。舉一個例子:蘋果在今年發布的《年度綠債影響力報告:2023財年更新》中指出,公司最近一批于2019年發行22億美元綠債中,蘋果已經花出去了8.64億。資金的去處如下圖:
蘋果公司2019年第三期綠債的資本分配情況(2019.9-2023.9)
其中,超過3/4的錢花在了建設光伏和風電(新能源基建)上,這些設施為蘋果自身和供應商提供清潔電力。有8790萬美元用于改善產品和產線(低碳設計與工程),其中就包含蘋果大力宣傳的電子產品使用100%再生金屬。蘋果近兩年越發喜歡種樹,綠債中有7850萬美元花在了種樹(碳消除)上。這些錢不代表蘋果在減碳工作上付出的全部資金,更不代表果鏈(大部分在中國)為蘋果減碳投入的資金。
蘋果的全鏈碳排放,在2019年是2510萬噸,到2023年降至1610萬噸。
總之,從蘋果公司的資金投入、管理的顆粒度、披露的具體性等方方面面,我們看到小米未來可能要走的路。
小米目前剛剛啟程,還處在建立綠色數字化供應鏈系統的初級階段。何時我們能看到小米對供應鏈碳數據、減碳措施、減碳進程了如指掌,就說明小米的ESG到位了。
小米的急切,從雷總今年做人大代表時帶來的提案也可見一斑。其中一份就是《關于加快建設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的建議》,“建議制定相應配套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優化或升級供應鏈系統……實現研發、生產、流通、服務、消費等全流程業務信息貫通的同時,加強全流程綠色低碳指標及減碳措施融入,提高供應鏈智能化綠色化決策能力”。小米ESG面臨的難題,已經是國內科技制造業中存在的宏觀難題。
小米又能展現出多少領導力來?小米不是在構建生態、賦能供應鏈方面很行嗎,能否用清潔技術再造小米生態?小米顯然需要更多時間來回答這些更難的問題,但我們愿意等待小米的答案。
參考資料:
小米集團: 2023年度《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
小米集團:《小米集團氣候行動白皮書》。
綠色和平:《中國主要汽車集團低碳化轉型表現》。
蘋果公司:《年度綠債影響力報告:2023財年更新》。
撰文 | 袁子奇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馮莎莎
題圖來源 | 小米汽車
星標我們,及時獲取一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