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爾傳出了一則震撼消息:計劃裁減數千名員工,以節約成本。而這一“瘦身”行動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宏大的戰略——將省下的資金全部投入到研發和新工廠的建設中。這一舉措無疑顯示了英特爾在面臨行業變革時的決絕與魄力。
作為擁有超過12萬名員工的科技巨頭,英特爾的這次裁員雖然規模不小,但對其整體運營的影響似乎并不大。然而,在傳統芯片市場上,它的老對手AMD卻憑借AI芯片的出色表現成功擺脫了困境。據AMD的報告顯示,其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了9%,達到了驚人的58.3億美元,其中數據中心收入更是暴漲了115%,達到了28億美元,凈收入也大幅增長了881%。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MI300 AI芯片,這款芯片在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億美元,占據了AMD收入的一半。這無疑證明了AMD在AI領域的布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英特爾在AI市場就沒有布局嗎?當然不是!面對AI的迅猛發展,英特爾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巨大的機遇。它開發了一套完整的企業AI堆棧,包括OpenVINO、Intel Developer Cloud oneAPI & Synapse等開源標準,旨在推動硬件、系統、應用的快速發展。同時,英特爾在制造過程中也大量采用AI技術,努力提高良品率、優化成本、提高生產率。
在AI加速器方面,英特爾同樣積極布局,推出了如Gaudi 3和Falcon等產品。其AI技術不僅在數據中心和云端運算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在終端運算、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等業務部門也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在AI模型訓練方面,英特爾的Gaudi芯片更是展現出了強大的性能和成本優勢。
然而,英特爾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與AMD相比,它擁有自己的制造工廠,但這些工廠與臺積電和三星相比還顯得相對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英特爾帶來了困難。盡管它正在大力建設新工廠并關閉落后的工廠,但由于跨度太廣,這也分散了英特爾太多的精力。
不過,想讓英特爾放棄自營工廠并不容易。這不僅會削弱其自身的影響力,也會影響到其整體策略。英特爾的目標可是要取代臺積電和三星,成為第一大芯片代工企業。此外,美國政府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美國希望重新掌控半導體的制造能力,而英特爾正是其核心的一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