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實行的是兵農合一制度,士兵和農民可以實現互相轉換。在唐朝以前,政府實施的兵役制度遍及全民,比如漢代是寓兵于農,也就是說漢代的農民只要符合要求隨時會被征調為士兵,全農皆兵。而到了唐朝則是寓農于兵,也就是全兵皆農,把生產集團全部寄托在武裝集團。簡單說就是唐朝的每個軍人都要種田,但不是每個農民都要當兵。這個制度起源于北周時期,是北周時期的名臣蘇綽發明的。
對比漢代和唐代的兩種兵役制度,后者的兵役制度似乎要好些。畢竟中國國家面積大,人口也多,其實并不需要全農皆兵,全農皆兵的后果就是士兵水平參差不齊,訓練也不精。而唐代的全兵皆農則可以避免軍人坐食糧餉,安逸偷懶,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府兵制。
之所以叫府兵,因為當時唐朝的地方政府分為州和縣兩級,而府則是在州和縣之外的一種軍事區域名稱,指軍隊駐扎地。唐代稱之為折沖府,折沖府有上中下三種等級,分別有1200人、1000人、800人。這種府在唐代全國一般有六百到八百個,按照折中算,唐代全國有60-80萬左右的軍隊。
那么這些府兵是如何挑選的呢?當時唐朝的戶口被分為九等,等級是根據每家的財富來確定的。按照當時的法律,如果你家是下三等戶,那么不好意思,你想當兵,不行!政府只在上中等民戶中挑選府兵,這些府兵一般是自愿報名,由政府挑選。被選上府兵的家庭可以免除租庸調(唐朝田賦),但除此之外政府就不給你發餉了,而且你的一身武裝都要自己操辦。(PS:怪不得不讓下三等戶參軍,因為他們可能連這身武裝都買不起,或者買了一身廉價武裝,上戰場沒兩下就直接掛了。)
唐朝的這幾十萬的府兵并不需要國家出一顆糧食、花一文錢來養,因為他們能夠靠自己耕種養活自己。這些人既能保家衛國,又能自力更生,唐朝政府簡直不要太爽了。
全國府兵的三分之一是分布在長安附近,拱衛首都,其余三分之二則分布在全國,特別是邊疆地區。
府兵一般是到了20歲才開始服兵役,每個府兵都要到首都宿衛一年,這也叫上番。其余的時間都在本府,一邊耕田,一邊操練。府地距離中央五百里的,宿衛一次得五番;距離一千里、一千五百里、兩千里、兩千里以外分別得七番、八番、十番、十二番。也就是說五百里往返一次,可以抵二千里往返一次。一般情況下,根據番數各府輪流到中央宿衛。如果國家有事,那朝廷可以隨時向全國各府抽調。
上面說的是普通士兵,那些軍官呢?唐朝的中央管著16個衛,每個衛都設置大將軍。每次打仗,就由大將軍領兵出征。打完仗呢,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士兵回到各自的府,軍官回到自己的衛。每個折沖府設置一個折沖都尉,他是負責平時操練的。所以這些軍官除了打仗時期,他們是沒有兵權的,也不會參與政事。
這些軍官打仗立了功,朝廷就用勛名獎勵他們,所以唐朝的武官又被叫做勛官,勛官只有爵位而沒有實職,避免他們干涉政治。這些軍官立功后,最高的做到了大將軍,但是他們絕大部分人最后的結局還是回家種田了。
唐朝前期就是靠著這個府兵制來統治全國,同時積極開拓邊疆,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府兵制逐漸被破壞,最終也被募兵制給取代了。府兵制的失敗主要有以下這些原因:
一、各地府兵到中央宿衛的都是家境比較殷實的,平時生活過得也還算滋潤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皇帝本人還經常和他們一起訓練,這些府兵很受重視。但是后來太平久了,這些府兵沒仗可打,皇帝也就不再重視他們了。那些皇親國戚平時要建個房子、花園啥的,他們就到軍隊去要人,這些府兵也就成了苦力了。下次,遇到要宿衛的時候,很多人都開始逃避不去了。
二、唐初,那些府兵外出打仗,萬一陣亡了,軍隊會立即將信息上報中央,中央會立即將消息傳到地方,地方政府會立刻到士兵家中慰問,又是給補償又是給勛爵的。往往人還沒運回來,地方的善后工作已經都做充分了,主打一個效率高。但是到了后來,善后工作越做越爛,最后府兵陣亡了,但是知道仗打完了,政府也都還沒來慰問,漸漸大家的心都寒了。
三、有勛爵的府兵只是擁有榮譽,并沒有實職,本質上他還是一個士兵。如果遇到政府要派他去服力役,他也得乖乖聽話,這時候勛爵反而成了一種恥辱。武官的勛爵漸漸被人看不起,軍人的地位也就漸漸墮落了。
四、均田制漸漸瓦解,本來唐朝政府對軍戶的優待卻被層層削減,這就又削弱了府兵的積極性。
五、本來唐朝初期,府兵打完仗就可以復員了,戍邊的士兵是可以輪換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時期,他好大喜功,沒事就和周邊鄰居打仗,導致有些府兵沒有復員、沒有輪換,邊境的軍官對他們也是各種苛責,這誰受得了,所以很多人就開始逃兵役了。
基于以上這些原因,曾經風頭無限的府兵制就這樣漸漸走到了終點,唐朝開始實施募兵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