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舉辦第十六期“京醫薈”學術交流活動。本期嘉賓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朱冰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的曹鵬教授。北京醫院季福綏院長、張烜副院長、相關科室學術帶頭人及科研人員100余人參加。會議由北京醫院陳文祥教授和張東教授主持。
北京醫院季福綏院長致歡迎辭
北京醫院季福綏院長對兩位專家的蒞臨表示熱烈歡迎,希望通過搭建“京醫薈”高水平交流平臺,促進北京醫院科研人員與行業大咖的交流與碰撞,探索與來訪專家團隊開展進一步的深度交流與合作。陳文祥教授向受邀專家們介紹了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科研發展總體情況,以及“京醫薈”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的宗旨和意義。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朱冰教授作了題為“Epigenetics: remember the past & prepare for the future”(表觀遺傳學:記刻過去,籌謀未來)的報告,從細胞命運的可塑性和穩定性出發,結合豐富的研究實例深入剖析了表觀遺傳學的內涵及其在衰老機制研究中的生物學意義,重點探討了DNA甲基化時鐘背后的生物學事件及機制,并闡述了炎癥響應基因的轉錄記憶效應,為大家理解衰老與疾病產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教授作專題報告
朱冰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表觀遺傳學研究,在表觀遺傳信息繼承的模式、機制,以及表觀遺傳修飾的建立機制和生物學意義方面,取得了卓越、系統性的創新成果。朱教授課題組發現的炎癥基因轉錄記憶的形成機制,預期廣泛存在于其它信號系統中,這為在場科研人員開展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慢性炎癥的機制探索提供了可借鑒的科學模板。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的曹鵬教授分享了題為“Genetically encoded reporters to study Lewy pathology in live brain”(活體大腦路易病理學的基因編碼報告系統)的報告,聚焦帕金森病與路易小體,從報告系統開發、活體大腦路易小體可視化呈現、到特定類型神經元分析三個環節,詳細介紹了路易小體可視化工具的開發與應用,以探索揭示病理條件下神經環路的退行性病變機制。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曹鵬教授作專題報告
曹鵬教授團隊專注于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研究,開發了多種創新的成像技術和生物傳感器,用于在活體動物模型中實時監測神經病理變化,這些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對神經退行性疾病進程的理解。曹教授最后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總結了團隊研究成果及未來研究設想,也為在場科研人員開展腦功能與腦疾病的神經環路研究帶來了新的啟迪與思考。
兩位專家的精彩報告贏得了在場科研人員的熱烈掌聲。與會人員抓緊寶貴交流機會,爭相向專家們請教自己的疑問,兩位專家回答細致入微,層層遞進,分享了諸多實驗研究的具體思路和經驗,為未來老年醫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最后,張烜副院長再次對朱冰教授和曹鵬教授兩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由衷的感謝,并期待未來開展更多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和創新研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促進老年醫學領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出。
撰稿:科研處 劉湘如 張弼
臨床檢驗中心 劉昱東
攝影:宣傳處聲像科 張靚
審校:科研處 張鵬俊
宣傳處 孔競 賀鵬
主編:孔競 監制:杜元太
編輯制作:宣傳處 賀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