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古難解的謎
一本獨辟蹊徑的書
馬小星 著
◎ 這次龍年精裝紀念版選擇了相對靚麗的裝幀,希望能讓這本凝結著作者各方考據、思考和心血的,充滿浪漫色彩的著作,被更多人看到。
◎ 精裝本,內封增加了印刷版的作者章和簽名,行距等排版細節也作了調整,此外,還設計了4種龍形象創意書簽。
馬小星,上海嘉定人。幼年因病致殘,行走不便,遂使成為探險家的愿望落空,但對于神秘事物的興趣至老不衰。早年做過工人,后相繼在漢語大詞典編纂處、上海灘雜志社就職。不諳生計,耽于冥想,性喜文字,淘書為饗。曾戲改清人趙翼詩句為自畫像:“身蹇敢言天下事,心齋惟對古人書。”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龍是一種綜合性的圖騰”“龍是以大蛇為基本原型的”“龍是遠古居民對灣鱷的特殊稱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從古代史書、筆記、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為人知的記載,并聯系多位目擊者所提供的證詞,反復比照,論斷獨到——龍是一種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動物,并且是一種有別于蛇、鱷的古代兩棲類動物。它的身影,在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千年歷史中若隱若現。不管添上了多么奇異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態特征,依然沒有脫離隱藏在背后的那個生物原型。
本書是頗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僅立論新穎,而且舉證豐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對這種古代動物的外形、習性、潛居的區域、出沒的規律等,都作了細致的分析。文字生動曉暢,視野恢宏,從史實記載到神話傳說,從生物演化到環境變遷,娓娓而談,引人入勝。
出版說明
引言 關于“龍棚”的傳說
最能引起我興趣并使我沉浸其中的,乃是一個很少被人想到的古怪問題:這個故事在生物學上有什么依據嗎
第一章 云遮霧障龍歸何處
數千年的文化累積,使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龐大,也越來越模糊了。然而,即使我們將訛傳、誤認、冒用等各種因素充分估計在內,仍無法徹底排除龍作為一種動物的現實可能性。
第二章 被遺忘的歷史記載
歷經兩千多年風雨剝蝕而依然保存下來的這些記載,不約而同地指向同一個目標——一種在自然的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卻被現代學術界所忽視的珍稀動物。
第三章 來自松嫩平原的目擊報告
令人驚訝的是,直至1944年,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某處江灘,還有數百名群眾親眼目睹了這一罕見的巨型動物,并且依照古來流傳的方式,重演了一幕救助“黑龍”的動人場景。
第四章 在神話與現實之間
古代文化以龍為喻,并非鑿空亂道,而是言有所據。不論民間藝術家們給龍添上了多么奇異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態特征,依然沒有脫離隱藏在背后的那個生物原型。
第五章 千古悠悠說“豢龍”
在遠古的某一時期,龍曾經是可以豢養的,并且還出現過以豢龍為專業的家族。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古代豢龍師的經驗,難道真的就灰飛煙滅、不存片鱗了嗎?
第六章 龍、蛇、蛟、鱷異同辨
龍、蛇、蛟、鱷,分別是四種動物,不可混為一談。蛇、鱷是現存的動物,實物俱在,一目了然;龍、蛟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動物,后來漸趨絕跡,今已名存實亡。
第七章 魚性未泯的古老動物
龍之形象“與鱷魚為近”,但并不等于就是鱷魚。我們搜索的目光,曾經長時間停留在現代爬行類的身上,卻沒有意識到龍很可能是一種跟原始魚類有著最直接聯系的古代兩棲動物。
第八章 龍無尺水無以升天
古人要求控制降水量的強烈愿望,為什么不寄托于其他動物,偏偏要投注到這種被稱為“龍”的動物身上呢?會不會是跟這種動物本身的特殊習性有關呢?
第九章 今人不見古時月
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古人實際接觸到的珍禽異獸,其種類之繁多,歷史之古老,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估計。“有其名而無其物者”,未必都是出于古人的假想。
第十章 從環境到政治的“指示生物”
古人對于“四靈”的崇拜和宣傳,最初跟生態保護的意識有密切關聯。這種樸素的動物崇拜,后來被納入了政治倫理化的歧途,生物界的珍品被改造成了政治界的“神物”。
結語 一個半醒半睡的夢
某些動物的客觀存在是一回事,將這些動物賦予何種人造的意義則是另一回事。如果說古代社會有關龍的種種傳言帶有夢幻色彩,那也只是“一個半醒半睡的夢”。
附錄一
我寫作《黑龍》一文的緣起 任青春
附錄二
為了尋訪“黑龍”的目擊者 戴淮明
附錄三
走訪在肇源的土地上 馬小星
附錄四
風來風去走風華 崔萬祿
附錄五
十五年后再啟程 馬小星
后記
三河縣,位于北京以東約50公里處,當時隸屬于順天府。神龍墜死在京畿重地,已是大大的不祥,何況崇禎十五年的中國,關內關外烽煙四起,朱明王朝日暮途窮,政治局勢險惡到了極點,難怪順天府的官員不敢將墮龍事件向上稟報了。這種迷信,其實由來已久。如《隋書·五行志下》記載了后周建德五年,黑龍墜于亳州(今安徽亳縣一帶)而死。隨后,修史者便很有把握地斷言:“龍,君之象。黑,周所尚色。墜而死,不祥之甚。”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南宋著名文學家姜夔的一首詩。姜夔47歲時,寫過一組五言《昔游詩》,追述自己早年在湘、鄂間的漫游生涯,讀來歷歷如畫。其中有一首,向來未曾引起研究者的重視,這是很可惜的。現將這首詩的前半部分抄錄于下:
青草長沙境,洞庭渺相連。
洞庭西北角,云邊更無邊。
后有白湖沌,渺莽里數千。
豈惟大盜窟,神龍所盤旋。
白湖辛巳歲,忽墮死蜿蜒。
一鱗大如箕,一髯大如椽。
白身青鬐鬣,兩角上捎天。
半體臥沙上,半體猶沉淵。
里正聞之官,官使吏致虔。
作齋為禳祓,觀者足闐闐。
斂席覆其體,數里聞腥膻。
一夕雷雨過,此物忽已遷。
遺跡陷成川,中可行大船。
是年虜亮至,送死江之堧。
或云祖龍讖,詭異非偶然。
《白石道人詩集》卷上。
詩中的“辛巳歲”,指的是紹興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這一年的秋季,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兵大舉犯宋。十一月,金兵在采石磯附近渡江時,遭到宋軍的有力阻截。金兵敗退后又轉往揚州,部分將領趁機發動兵變,完顏亮被殺于瓜洲渡。“是年虜亮至”四句,說的就是這件大事,作者以為墮龍的兇兆恰好應在了敵酋身上。將自然異象同人世糾紛聯系起來,誠然是一種迷信,但那是古人的思維習慣,本不足為怪。這首詩的真正價值在于,它用詩體語言描述了八百年前發生在湖北漢陽地區的一起墮龍事件。
白湖,本名太白湖,是漢陽與沔陽之間的一個大湖。《嘉靖漢陽府志》卷二:“太白湖,在縣治西一百里,九真山南。舊傳李白泛舟游玩,后人以為名。其水西接沔陽,廣袤二百余里。”《嘉靖沔陽志》卷五:“太白湖,一曰九真白湖,沔之巨壑也。”紹興三十一年,姜夔才滿6歲,而且遠在江西的鄱陽,不可能親自趕到白湖邊去觀看墮龍。不過,姜夔從9歲開始,即跟隨擔任知縣的父親遷居漢陽縣城;父親去世后,他又依隨出嫁在漢川縣山陽村的姐姐,在那個地區生活了近20年。白湖就在漢川縣附近,姜夔常去那里游玩,并同當地老鄉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詩中描述的場景來看,墮龍事件發生時,當地鄉民也是用席子遮蓋龍的身體,官府還派員親臨祭祀,前往圍觀的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常。姜夔很容易從當年的目擊者那里了解到詳情,所以詩中對墮龍的描寫才會如此切近而傳神。
這條腹白背青的龍,并沒有完全脫離水,它半身臥在沙灘上,半身仍泡在湖水里。從“忽墮死蜿蜒”一句來看,它似乎也是從半空墜落下來的,可能在墜地時受了傷,但并沒有真的死去。所以,一夜雷雨過后,它便從原地消失了。既然是詩歌,遣詞用語上難免有些夸張,有時還不得不遷就押韻的需要。“一鱗大如箕,一髯大如椽”,是形容這條巨龍的鱗片很大、胡須很粗,并不一定真的就大如簸箕、粗如屋椽。“遺跡陷成川,中可行大船”,是說在龍趴過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溝,并不等于這道深溝中真的可以行駛大船。同樣,“兩角上捎天”也是一種夸張之辭。但是,這種夸張總還有一定的現實依據,至少說明這動物的角確實很長,高高地聳起。否則,像灣鱷頭上那種只不過寸把高的角質隆起物,也要說成“兩角上捎天”,豈不是太可笑了嗎?
《嘉靖漢陽府志》卷十記載,在漢陽縣濱江之處,早年有一座龍王廟,據說是為了祭祀潛伏在當地水域中的一條神龍:
龍王廟,在[漢陽縣]南紀門外、大江之滸。江有洑流,土人名龍窩。相傳昔有龍潛于此,立祠祀之。今廢。
這座龍王廟修建于何朝何代,《漢陽府志》中沒有具體說明,反正是到了明朝嘉靖年前,此廟已經荒頹。祭告龍王,祈求豐年,這是古人無法避免的盲從心理。也許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龍王廟都是虛妄之舉,但是,這種貌似虛妄的舉動跟現實世界的事物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聯系,我們至今還不十分清楚。即以漢陽地區為例,既然姜夔的紀游詩已經向我們證實了南宋紹興年間曾經有過萬眾爭睹白湖墮龍的事件,那么,漢陽縣修建的這一座龍王廟或許就是事出有因,盡管向龍王爺供奉香火未必真能帶來什么好運。
我社于2018年出版了馬小星先生的《龍:一種未明的動物》一書,承蒙讀者厚愛,迄今已加印10次。本書出版以來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討論,值此龍年來臨之際,特推出精裝紀念本,以饗讀者。
誠如作者所說,龍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龍的原型是怎樣的,一直是中華文化史上難解且誘人的謎。“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龍是一種綜合性的圖騰”“龍是以大蛇為基本原型的”“龍是遠古居民對灣鱷的特殊稱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從古代史書、筆記、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為人知的記載,并聯系多位目擊者所提供的證詞,反復比照,論斷獨到——龍是一種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動物,并且是一種有別于蛇、鱷的古代兩棲類動物。本書立論新穎,自成一家之言。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對這種古代動物的外形、習性、潛居的區域、出沒的規律等,都作了細致的分析。文字生動曉暢,視野恢宏,從史實記載到神話傳說,從生物演化到環境變遷,娓娓而談,引人入勝。
當然,本書的論述終究是一種假說,雖然極富魅力,但真相究竟如何,尚待后來者繼續探尋。
馬小星先生孜孜求索之精神,嚴謹撰述之態度,以及他為尋“龍”悉心畢力的一生,都值得我們紀念。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24年2月
—— THE END ——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