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大病降臨的時候,省多少錢都是不夠的。
沒生過病的時候,人總會有“幸存者偏差”。但近幾年,這種心態正在逐漸發生轉變。
近期上海交大的一項數據調查結果顯示,中產們奢侈品消費下跌了一半,35.4%的受訪者不再投資房產,反而是將重大疾病開支設為財富管理目標的人群占比上升至37.1%。
剛剛結束的618,美妝、服裝類產品的銷售額同比下滑,與之相對應的健康醫療儀器和養生產品的銷量卻在飛漲。
投資健康正在從“說說而已”,走向“知行合一”。
此外,受經濟情況影響,靠利息生活成為當下年輕人保守前行的流行心態。
他們儲蓄基數各異,從十萬級到百萬級不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靠存在銀行或者余額寶的財富“自我復制”,覆蓋自己的部分日常開支,實現35歲前“局部退休”。
但生活的真相會告訴我們,即使想方設法量入為出,意外也總是見縫插針地出現。
疾病,對于一個普通人的影響有多大?它不一定是與死神之間的決戰,但一定是一場關乎經濟、人力和精力的較量。
文 | 李慧穎
編輯 | 卓然
2023年底,32歲的陳麥在網上發布“存款100萬能不能躺平”的問題,炸出來一大堆想要提前退休的年輕人,大家展開激烈討論。
熱評第一這樣說道:“如果你不結婚、不生孩子、沒房貸、不生病,那你有可能拿著100萬躺平。”
細數這四個假設,陳麥覺得前三條他都可以符合,可是第四條,誰能不生病呢?
作為一個00后,表弟也曾是“退休一族”中的一員。
他剛畢業不久就進了一家深圳的世界500強,前途可期,心心念念存一筆錢,就回老家過小日子。然而一切在接到母親電話時發生了改變。
老父親突發胃出血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ICU的花費幾乎按分鐘算,短短五天時間,治療費用就數十萬,好在父親病情穩定下來。
剛以為塵埃落定,醫生的檢查結果卻更是晴天霹靂,老父親竟是得了胃癌。
僅僅一年,即便扣除醫保能夠報銷的部分,自費部分仍高達30萬。表弟的積蓄也早已花光,還向親戚朋友借了10萬元,可即便是這些,對上父親的病依舊是杯水車薪。
他怕失去工作,斷了收入來源,白天上班,晚上就趕回醫院陪床,生活最窘迫的時候房租都拿不出。
整個人都瀕臨崩潰,他哭著說:“從沒想到過會有這么無助的一天。”
最讓他心痛的是老父親數次提出想要放棄治療,每每想起他就心如刀絞。
明明是網上說的“最容易治愈的癌癥”,卻成了表弟承受不起的生命之重。回想當年的豪言壯志,“35歲退休”仿佛成了一個笑話。
事實上,一場大病絕不僅僅是個人不可預測的風險,更是可以摧毀一個家庭的劫難。時至今日,不少老百姓仍舊是“小病靠抗大病靠天”,一旦一人得病,全家就都陷入貧困狀態。
此前,看到過一則新聞,武漢劉女士對媒體爆料其67歲的父親因心梗引發并發癥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治療,沒想到住院75天花費竟將近170萬元。
巨額的醫療費引起網友熱議,很多人質疑怎么會這么貴?
對此醫院方面也給出回應,表示劉女士父親整個住院所需治療,不存在違規,各項費用也全部是由物價部門核定定價,只是患者病情嚴重,170萬的花費還已經是醫院努力為家屬節省費用的結果。
像劉女士這樣的中產家庭尚且感到艱難,動輒就要考慮賣房治病,更別提那些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
大病侵襲,一邊是難以承受的親人生命垂危之痛,一邊是難以承受的費用之痛。
如今,我國的醫療保障網絡其實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醫療保障網絡,覆蓋超過13億人,參保率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了醫保全覆蓋。
也就是說基本上大家都有醫保,但是為何我們還總能看到各種眾籌治病,難道看不起病的人是因為沒有醫保嗎?
近幾年來,國人慢性病、重病發病率連連走高。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癌癥確診病例達1930萬,其中死于癌癥的人數達1000萬,全球將近 1/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會罹患癌癥,甚至每年約有40萬兒童確診癌癥。乳腺癌也已成為如今全球最常見的病癥,其次是肺癌、結直腸癌。
要知道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費用動輒就要幾十萬,重大疾病支出也基本10萬起步。這樣來說,部分重病患者面對的經濟壓力就更大。
例如號稱“一針清除癌細胞”的CAR-T療法,要120萬一針,就是純自費的。
說起自費藥的高昂價格,在北京工作的小廖大吐苦水,小廖去年中突發重癥肺部感染住院了,為了保證治療效果,最后還是選用了一種效果比較好的自費藥,而這個藥一顆就要500元。
按照劑量,小廖需要每天服用兩次,光是藥費一天就要1000元,即便是找網上的醫藥銷售公司直接買藥,也要支付780元。
小廖的情況并不在少數,只要是希望效果更好,用好點藥,很大概率上就會超出醫保的保障范疇,而越是大病自費的比例就越高。
事實上,醫保很好,我國在醫保的覆蓋范圍上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但近年來我國醫保基金的收入趕不上支出,缺口越來越大。
針對這一問題,“2023年醫改重點任務”也在政策中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發展商業醫療保險,覆蓋醫保不予支付的費用。
說白了就是基本醫保不管的,商業醫療險管,商業醫療保險給基本醫保做補充報銷。比如很多年輕人已經自發在支付寶上給自己買好醫保,就是為了盡早防范大病風險。
未雨綢繆,未渴先掘,這句老話用在健康保障上是最恰當不過的。人在健康的時候總是會有僥幸心理,認為風險兌現只是概率事件,可是要知道這個概率普通人賭不起。
人生無常,不生病當然是最好,要是生了病,必須保證小病醫保能封頂,大病醫療險能兜底。
那么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保險的配置邏輯應該是怎么樣的?
首先,按需購買是肯定的。
不過就被保險人的優先級問題,其實很多人會有個誤區,覺得父母年齡大了,容易生病所以應該優先保父母。
事實上,考慮到風險發生時的主要承擔人,應該優先給獲得家庭主要收入的成員投保,其次是孩子和父母。
然后是保險種類的選擇。普通人買商業保險,一般就4種選擇:重疾險、壽險、意外險和百萬醫療險。
重疾相當于確診特定疾病立即賠付一筆費用,但是保費高;壽險針對身故和全殘賠給家人;意外險主要用來轉移意外事故導致的風險。
預算充足的話,這四種配齊了當然最好,預算不足或者對保險了解不多的普通人來說:醫保+百萬醫療是剛需。
選百萬醫療主要看保費、免賠額、保證續保時間以及增值服務,并且投保之前一定要優先選擇保證續保時間長的。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很多百萬醫療險其實是不保證續保的。一般百萬醫療的保單有效期都是一年,過了一年需要再續,一旦罹患大病,申請賠付之后,就容易觸發所謂的風控,再想續保就難了。
所以要認準合同條款中明確寫了保證續保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保證續保的百萬產品最長的續保時間是20年,很多只有6年。有數據顯示,癌癥發病率35歲后開始顯著增加,到60歲左右時發病率就已經是30歲時候的7倍。
基于群眾的廣泛擔憂,好醫保在今年對產品進行了升級,推出了好醫保·長期醫療(旗艦版)。不僅把一般疾病保證續保20年寫進了條款,還新引入了“保終身”的服務。
對比好醫保旗艦版和好醫保之前其他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一般疾病保證續保20年的基礎上,疊加了老年高發的癌癥和11種心血管疾病保證終身續保。
保障范圍也更加全面,光是癌癥可報的院外特藥就達到202種,其中上百萬一針的癌癥特效藥3種CAR-T全覆蓋在內,市場上一般的產品也只包含兩種。
事實上,僅是癌癥和11種心血管疾病的終身保障就能免很多家庭于苦難。
再有就是很多人關注的免賠額問題。
通常情況下,很多保險產品都會設置一定的免賠額,市面上很多都是有1萬的免賠額,意思是醫保報完自費部分不到這個免賠額,是不賠的。而好醫保旗艦版它的免賠額足夠低,0免賠額,住院1元起賠。
其中針對不同的疾病也有些許差異,但都是0免賠額:醫保報完的自費部分,針對癌癥和11種心血管疾病的報銷比例直接是100%;針對一般其他疾病住院,1萬以下部分報銷比例30%,1萬以上部分報銷比例100%。
也就意味著,即使是肺炎住院、切除結石息肉這樣的小災小病,即使沒有花到1萬元,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報銷,多少能挽回一些損失,實用性也高了許多。
除此之外,選擇醫療險時還需要看是否能滿足投保條件,像好醫保旗艦版的年齡要求是28天到55周歲,如果父母還滿足這個年齡范圍,也可以趕緊為他們保上。
與此同時,好醫保旗艦版的健康告知也較為清晰,即使已經有情節比較輕微的肺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根據具體的情況,也有機會除外承保。
具體可以上支付寶搜“好醫保終身版”做健康告知和智能核保,有具體問題還可以在線咨詢支小寶。
總的來說,每月幾十塊錢,就可以撬動高達400萬的保費,還有很多增值服務諸如住院墊付、腫瘤特藥、重疾綠道……全部包含在內。與基本醫保配合,真正做到不怕花錢,安心治病。
身邊的這些案例,讓人不免去想,潛在的開支和隱性的風險在醫療危機降臨的前一刻都未可知,面對風險,我們準備的是否夠多。
誠然,運動、早睡早起、三餐規律應該提上日程,但不管上班與否、結婚與否,丁克與否,給自己、給父母乃至給孩子的百萬醫療也該備齊了。
修好安全網,建好護城河,相信也許早些退休不是夢。
真心祝愿疾病遠離大家。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均采用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