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行業中,管理規模經常是投資者篩選基金產品的參考指標之一。投資規模較大的基金,一方面,其在市場中經歷過較長時間的考察,綜合投資能力更強,更有可能獲取不錯的收益。另一方面,對于管理規模較大的機構,由于自身交易量在市場交易量中占比較高,交易滑點對策略收益的影響相對更大,在買賣股票時的沖擊成本也會更高,侵蝕掉部分收益。
長期來看,基金規模與基金業績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相關,不能一概而論。明汯投資總經理裘慧明曾在分享中提到,收益是投資能力和管理規模的函數,規模和收益確實存在一定相關性,但并非線性負相關,最核心的還是投資能力——底層策略儲備、人才梯隊建設、模型迭代效率等。
在他看來,同等的管理規模,投資能力越強超額收益就越高;同等的收益,管理規模越大則投資能力越強。在較大管理規模上仍取得較為穩定的超額收益,考驗的是團隊整體投研能力和策略完整性。
但外界對管理人的投資能力感知可能不夠直接,更多還是從規模和業績等顯性指標倒推其投資能力。“規模本身不是問題,只要規模已經體現在凈值曲線里。”對于量化多頭產品的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還是考察管理人的長期超額收益的可預期性和長期復合的收益率情況。
裘慧明博士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任全球知名投資機構Millennium基金經理、 HAP Capital資深基金經理,還曾供職于全球知名投資銀行瑞士信貸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的自營量化交易部門,并擔任基金經理。2014年,裘慧明博士創立上海明汯投資。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將人工智能技術成功應用到金融市場的私募管理人,明汯投資管理規模位居行業前列,并成為國內首批管理規模突破500億的量化私募管理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