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點,一些媒體報道心肺復蘇搶救時,常常說“猝死”搶救成功,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猝死,是心跳驟停后搶救不成功的結果。在最開始發現的時候,只是心跳驟停,心肺復蘇成功就不是猝死了。
心跳驟停,醫學術語是“心搏驟停”。對于心跳驟停,目擊下的即時搶救最有效。因為越早建立有效循環,后續的復蘇成功率就會明顯提高。
可是,一個人突然倒地,怎樣判斷就是心跳驟停呢?
判斷心跳驟停有兩大要點:突然的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
- 突然的意識喪失。突然昏倒,沒知覺了,叫不醒了。這種情況,對于心跳驟停者,是心源性的腦缺血所致。
- 大動脈搏動消失,說明血液循環停止了,心跳停止了。大動脈是指頸動脈,股動脈(大腿根的動脈),不是中醫號脈時手腕的橈動脈。
如果一個人突然意識喪失了,觸摸大動脈也不“跳”了,那就可以判定,這個人心臟驟停了。
至于聽心音、做心電圖,一是需要專業,二是需要時間,三是需要儀器。心跳驟停多發生在醫院之外,沒有檢查儀器,所以,專業人員憑借這兩點就可以迅速判定患者心跳驟停了。
可我們一般人,非專業人員呢?第一點好說,容易判定;第二點,觸摸大動脈搏動,不容易找準部位,又常常會不相信自己的感覺,摸來摸去就耽誤時間。因為對醫務人員的要求,檢查脈搏也是不超過10秒。所以,國內外的心肺復蘇指南或者專家共識,都建議非專業施救者,對可能的心臟驟停患者應盡早啟動心肺復蘇,不需要觸摸大動脈搏動來判定心跳驟停。
不需要判定大動脈搏動消失,但可以看呼吸,呼吸停止或者不正常。
心跳驟停的患者,有些是呼吸先停止或者是窒息,在突然意識喪失的時候呼吸也停止了。多數患者的呼吸停止會出現在心跳驟停之后,但也就是30秒到1分鐘之內。這時候患者雖然還有呼吸,但已經不正常了,呼吸緩慢、不規則,嘆息樣或者抽泣樣、點頭狀。
原發性心搏驟停后各種表現出現的時間順序是這樣的:
- 心臟停搏5~10秒,由于腦缺氧而引起昏厥、意識喪失。
- 心臟停搏﹥15秒可產生抽搐,迅即進入昏迷。
- 心臟停搏20~30秒出現喘息樣呼吸困難伴紫紺,30~60秒后呼吸停止。
- 心臟停搏45秒左右瞳孔散大,60~120秒后固定。
所以,非專業人員的旁觀者,目擊者,如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上前呼喚時超過5秒沒看到呼吸,或者看到不正常的呼吸,就可以假定這個人是心跳驟停,在呼救的同時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搶救了。這也是因為,即使心跳實際并未停止而實施心肺復蘇,也不會增加明顯的不良后果。有證據表明,未處于心臟驟停狀態而接受胸外按壓的患者受到傷害的風險較低,而對無脈搏患者不實施心肺復蘇的風險超過了不必要胸外按壓所造成的傷害。
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喪失。可以呼叫患者,不認識的人大聲呼叫,認識的人叫名字最好,同時可以輕拍或搖動患者的肩膀,看他是不是還有反應。與此同時,把患者的身體放成仰臥位,仰面朝上,并且把頭部盡量后仰,這樣就把呼吸道拉直了,打開了,有呼吸就可以觀察到。
看了上面的時間順序可以知道,瞳孔散大不是判定心跳驟停的標準,也不是不能搶救的標準。瞳孔的變化會受很多疾病、藥物的影響。影視劇里常常看到醫生翻翻患者的眼皮、說瞳孔散大了,不行了,那是戲說,不能當真的。
注意,如果患者所處的位置還有受到繼續傷害的風險,就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實施搶救。
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41.8 例,相當于每年約有54萬人死于心臟驟停,而這當中80%發生在醫院以外。對于心跳驟停,最有效的搶救方法是心肺復蘇術,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 min。所以,在院外發現心跳驟停的患者,無論是否專業人員,都應當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搶救。
時間就是生命!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