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央廣網報道:八月初,記者連續幾天登陸國家博物館的微信小程序,再點擊參觀預約頁面后發現,七天內全部都顯示約滿,根本就沒辦法進館參觀。
每天排隊進國家博物館里去的游客,他們又是怎么預約上的呢?記者在國家博物館外隨機采訪了三十位游客,發現只有兩人是通過正規渠道預約進去的。而其他28人都是通過找黃牛加價進的博物館。
破壞公信力的博物館
1、對于記者的采訪,有網友質疑:另外兩位聲稱自己是正規渠道預約進去的游客,可能只是是膽小,擔心遇到查票,為了避免麻煩說是自己預約的。這鏡頭還是偷拍的,記者要是扛著攝像機,怕是人人都說自己是正常預約到的。
2、不單是國博,知名的省博物館,在這個暑假普通人也都很難預約到,一放票瞬間就沒有,或者app卡主,反正最后你基本上預約不到。但你找某些旅行社或者黃牛,人家就有辦法幫你買到。在抖音上有網友留言,免費的國博自己最終花了百元才進。
6月底的某天國博館的大廳
3、評論區網友質疑:
“大家猜猜黃牛是怎么預約上的”
“黃牛會不會與館內工作人員約好時間放票?”
“博物館都很難約,然后黃牛手里就一直有號,咱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只有一個答案,內外勾結”
這些評論獲得不少點贊,其實之前有報道說黃牛是利用了刷票軟件,但網友似乎并不認可這個說法,退一步說,但是技術上難道就沒有辦法?
線上可以驗證碼、人臉識別、通過大數據限制不正常賬號預約次數,線下可以打擊黃牛,還可以發布放票數量,預約成功人員的年齡段、地域大數據統計消除公眾疑慮。但相關方做了哪些?
免費的是最貴的
1、即便是免費進去了,難道就幸福感爆棚了?很顯然進去后面對的將是擁擠的人群,參觀體驗暴降,參觀者的人文素養熏陶想在這種環境下提升難度挺高:人聲鼎沸的參觀環境,以打卡為目的的參觀者,打擾了真正對文物遺產文化內涵有興趣的參觀者。
2、另一方面,過多的參觀者增加了文物展覽的隱患,過多的參觀者,導致展覽放人力難以應對:比如2022年陜西考古博物館開放第一天就被涌進來的游客破壞了11處,彩繪漆箱和千年地裂噴砂遺跡被游客觸摸甚至劃刻; 雖然文物盡可能用玻璃保護,但在人員過多時,一些基礎設施仍然難以避免被破壞,2023年1月三星堆博物館中,游客打架甚至導致玻璃展柜中的文物翻倒。
3、免費導致非參觀者 無意中占用真正參觀者的資源。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相對不熱門博物館,有的人把這里當做納涼地,有的人把這里當做一個休息的地方,他們其實對文物并無興趣,只是百無聊賴,找一個能舒服待一會兒的地方。
免費的往往最容易不被珍惜,真正的參觀者無形中也在內心降低了對這些文物的重視。
設置一個心理門檻
博物館免費是有政策文件的,2010年四部門下文,要求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
免費開放有利于完善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發揮博物館和紀念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有利于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推廣。
時至今日,需要黃牛預約的免費博物館,已經偏離了這些功能。
你帶孩子去參觀,需要通過地下灰色交易的方式購票,入門前這個消費已經消磨了你對接受優秀文化和國民教育的期望,你進去后,又跟隨著堪比小吃街的人流茫然的蠕動。
事后,當你回憶參觀博物館這個歷程,你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神圣感,還能留存多少?
作為一項公共設施,熱門的 博物館不妨試一試: 采用適當的價格而不是免費, 有效 調節 資源,避免被無效浪費;后臺 一票一人對賬,避免可能存在的微腐敗;門票收入 還能一定程度補貼博物館的基礎設施,這其實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民的文化交流。
免費的大鍋飯,結局一定是所有人都吃不上滿意的飯。
不盲從、看世界,從現在開始
珍愛老桃,順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