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發展到了一個需要回歸初心的時刻。
中國畫的內核是寫意,以山水畫為例,其三大特征(文人性、詩性、書寫性)正逐步消失,因為主流觀點認為,傳統山水畫所依附的農耕文化土壤已經消失,所謂文人性只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個人的避世小情調,它是腐朽沒落的,與“時代精神”不相符的,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大格調、正能量等集體宏大敘事,于是場景代替了意境,寫實代替了寫意,畫面形式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大、密、滿、細”等制作性特征,制作性代替了書寫性。
另一方面,由于文人性被放逐,中國畫的文人特性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陣地迅速被“新文人畫”所占領,并主導了“文人畫”的話語權,成為“新水墨”“實驗水墨”的試驗場,各路江湖“高手”輪番上陣,生生把中國畫的文人性弄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怪胎和俗物,現在一談到國畫的文人性,立馬會讓人聯想到朱新建們的“新美人圖”以及劉二剛們的“雅集圖”,特別是進入21世紀,“新文人畫”大有成為國畫創新變革的主流。
你說悲哀不悲哀?
難道中國畫的文人性淪喪至此嗎?
正本溯源,中國畫的文人性到底是什么?
其實,從南北朝山水畫形成起,其文人屬性就已經定位,其審美高度已遠超同時代的歐美,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開明宗義指出,山水畫的本質就是“澄懷味像”“暢神而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繪畫就是個性的張揚,山水就是畫家與自然的精神對話,它不是集體敘事,不是場景再現,而是個人心性的表達,這就是國畫文人性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內核。
從文人性的本質審視,荊浩、范寬一脈的大山飛泉,董源、巨然一脈的江南煙雨,到徐渭的墨葡萄,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到近代的黑賓虹、吳昌碩、齊白石,到現當代的嶺南畫派、海派名家,以及張大千,李可染、吳冠中、賈又福~莫不具有典型的文人性。
文人性不等于文人畫!很多人把這二者混淆了。
文人畫這個概念,只是到了明代中后期才出現,由董其昌定義并大力提倡,由于他是當時的文霸,直接影響了清初四王及整個清代,所以后來我們說的文人畫,主要就是清代四王那一套程式化的繪畫體系,泥古不化,徹底失卻了人與自然的精神對話和個性的表達,放到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這當然是沒落的、腐朽的,因為他們恰恰丟棄了中國畫的文人性。
中國畫(以山水畫為例)的文人性,一是指畫家首先應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思想品格境界;二是指作品要有一定的審美高度和精神高度。
難道這不正是繪畫藝術題中的應有之義嗎?試想畫壇如果被一幫文化修養低、沒有思想、沒有個性、沒有審美高度的人所占領,把場景當意境,把低俗當高雅,把主題意識當個性表達,能產生出偉大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嗎?能引領中國特色文化藝術的繁榮與自信嗎?
如果一說中國畫的創新,除了“高大尚”“假大空”的主題宣傳,就是故作高深實則沒有多少文化靈魂的“新文人畫”,那中國畫真的玩完了,都散了吧。
只有回歸到文人性這一本源,國畫才能真正再次成為令民族自豪的藝術。
當然,每個時代的文人和文人精神是不一樣的,新時代的文人性,體現在藝術創作上,就是要有新語言、新形式、新氣象、新意境與新精神,這才是國畫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正途。
你說呢?
文/莊魯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