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澎湃,奔騰向東;江聲浩蕩,滋養文明。澎湃新聞《文化中國行|文脈長江》,從上海出發,溯江而上,行走長江沿岸,巡禮長江文脈。
本期走進的是安徽巢湖,尋訪中國藝術史的名作——石濤《巢湖圖》的創作地,感受三百多年間畫作內外的變與不變。
十多年前初遇石濤《巢湖圖》,愛其滿紙煙波與那句“且喜無家杖笠輕",不知天高地厚臨過一通,然而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真正走入這樣的畫中,而且,據說雖歷經三百多年,石濤筆下的巢湖與現實中的巢湖,居然并無太多變化,在一個倏忽之變的時代,幾乎讓人不敢相信。
(一)
《巢湖圖》是石濤晚年山水畫代表作,也是現存最早描繪巢湖風光的傳世名作,因其舟行巢湖遇風滯留,感田家贈蓮之誼而作,集詩、書、畫三絕于一紙,現藏于天津博物館。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夏,53歲的石濤應合肥太守張見陽之邀赴廬州,居數月,以水路返回揚州時,原擬自南淝河登舟,借道巢湖,經長江順流而下。然而船行不遠即遇風雨,所謂”東風阻我巢湖邊,十里五里一泊船“,不得已,歸舟只好泊于巢湖中廟附近一個叫“金家河”的湖灣,霪雨霏霏,一住就是數日。
石濤滯留巢湖期間,登閣望湖,當地田家農人涉水采未綻白蓮相贈,拒收酬金而索詩留念。石濤感其高潔,以詩記事:“主人愛客高且賢,下水采荷意頗堅。謂客有花以詩贈,吾只愛詩不受錢”及“一枝菡萏最堪憐”,盡顯對當地民風的贊嘆。此間風雅,竟成畫魂伏脈——農人贈蓮易詩,畫僧寫湖報誼,欲贈張見陽,以酬知遇,兼寄湖山壯闊與人間暖意,不想流傳至今,竟成就了中國美術史的一幅經典名作。
石濤晚年山水畫代表作《巢湖圖》
今天的巢湖
石濤突破傳統全景式山水,采用“截斷式”構圖,取湖灣一隅分層展開。
近景農田阡陌、瓦舍草屋,是其所在的白衣庵,松干以枯筆焦墨勾斫,如黃山奇松之虬勁,柳樹雜樹等則以濕墨破暈,其間有岸邊船埠,桅檣排列,以示船只因受風阻,停于港內,泊舟三人中,盤坐一頭陀,或為自喻。
中景寫浩渺湖面,以“漁網皴”線條勾浪,濃淡線條疊壓間,如浪涌翻騰,密如篆隸交疊,疏似飛白透光,浪隨岸勢起伏,近舟處則激蕩如爭。遠景則是巍峨的古剎中廟,似與波浪一起沉浮,三層鳳閣盡顯全貌,基座淡墨漬染,隱于氤氳水霧,形成“廟基若有若無”之幻境。再遠處的湖中姥山島則舍形取意,以題詩代實景。
尤可一記的,還在于石濤《巢湖圖》題畫詩共三組,分別以隸書、行書書之。
第一組以隸書題跋,記寫船至中廟阻風而登閣,其中有:
“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輕游。
無邊山色排青影,一派濤聲卷白頭。”
“巢湖地陷赤烏事,四邑水滿至今災。
幾日東風泊沙渚,途窮對客強徘徊。”
第二組同樣是隸書,不過相比第一組題跋更見出放逸處,開頭是:
“東風阻我巢湖邊,十里五里一泊舟。
湖頭人家白鵝岸,晚風香送荷花田?!?/p>
詩后跋文復記晚泊金沙河,田家以白菡萏一枝相送之舟中,數日不謝,與錢不受,索以詩贈之。
第三組記寫歸程,風停船行,以行草書就,見出快意處:
“且喜無家杖笠輕,別君回首片湖明。
從來學道都非住,住處天然未可成。”
《巢湖圖》畫末長跋
畫末長跋復補充創作緣起。此一構圖與題跋渾然天成,打通近、中、遠景,以水波貫連,動靜相生,波闊遼遠。畫面題詩內容與書風皆隨境而轉。《巢湖圖》的價值其實也在于更重于寫生,且融紀實與寫意于一爐,以畫語錄與“不似之似”理論的實踐,包括“從來學道都非住”句,暗合其“不執于形”的禪畫理念,見出石濤在清初摹古風中“筆墨當隨時代”的巨大意義。
(二)
十多年前因為喜愛《巢湖圖》,曾通臨一過,心向往之,但幾乎從未想過會到巢湖邊一訪《巢湖圖》。
那天在合肥,安徽詩書畫院副院長陳明哲說:“到合肥如果只推薦一處文化景觀的話,那就是到巢湖尋訪《巢湖圖》,而且風貌與畫中基本相符?!?/p>
這真是讓人喜出望外。其后由其向導,與劉春杰、王犁同行,終于一訪石濤居巢湖時筆下的白衣庵與中廟寺。
從合肥南行,感覺這座城市可以“天翻地覆”四字形容,現在的城市大概是廬州舊城的數十倍,沿途高樓大廈,參差而起,玻璃幕墻,目不暇接,且一直延展至巢湖岸邊。
石濤繪寫《巢湖圖》的地點在巢湖,距合肥市中心約有百里之遙,要到中廟時,車窗外的田野終于翻涌起新麥的綠浪,提醒這里已是遠郊。近湖邊,湖畔蘆葦招搖一片,遠遠望見湖面,天光云影,一片遼闊。
先至中廟寺,停車時忽聞得一段吚吚呀呀的唱腔,凄涼而悲苦,抬頭朝湖面看去,一座紅墻青瓦的閣樓矗在水際,一如《巢湖圖》中的遠景,幾乎并無多少區別——這座千余年的廟宇,歷經多次修繕,如今仍保留著明清建筑的樣式。
中廟寺寺門
中廟寺邊有一片廣場,搭著戲臺,走過前去,原來有劇團在表演戲曲,停車時的凄苦之聲即來源于此——陳明哲告知是廬劇。
這樣的鄉村聽戲圖景,久已不見了。
廬劇俗名叫“道子戲”,沉郁,多悲切之音,或謂之“以悲為美,以樂寫哀”,似與悲愴蒼涼的淮劇有相通處。一位著青衣的女演員正在臺上如泣如訴,水袖拂過臺沿,那一聲 "嘆十里" 的悲愴唱腔,讓人動容。
廬劇演出現場
臺上人唱得真切,因為那苦楚本在臺下人心里腌著。湖民打漁、種地、抗水患,,人生如巢湖波濤,起落無常。戲中悲歡,或吁人倫救濟,或冤情昭雪、生活申訴,必然多共鳴。
臺下多為老人,烈日下或戴草帽、太陽帽,或披毛巾,密密層層圍著戲臺,有老太太張著掉牙的嘴,一臉投入,有須眉皆白的老漢,托腮靜聽,也有附近走路的、騎摩托的、拉貨的、吃零食的,就那么隨意將車停著,或坐或站,更多的是自帶條凳馬扎的村民,早已搶了位置,安心坐著;湖邊柳蔭下,也散落著一些聽戲者——因為離戲臺遠,那純粹就是聽戲了。
(三)
入中廟寺。
三面環水的這一古寺被稱為巢湖“湖天第一勝境” ,踞于湖北岸鳳凰臺之赭巖,因 “居巢州、廬州中間” 得名,如鳳首昂然探入八百里煙波。此寺起于東吳赤烏二年,算來已是一千七百余歲了。
紅砂礫巖的磯石經千年浪咬,多有洞穴,潮水撞入,聲作鐘鳴——大概風大,巢湖的水一浪接著一浪,一如石濤筆下的激蕩。
三面環水的中廟寺被稱為巢湖 “湖天第一勝境”
廟是光緒十五年合肥李鴻章募資重修,三進院落,大概十余間,映著湖光,灰磚白墻、木梁斗拱間透著一股堅毅與倔強。入門有一井,名“天湖井”,井口幽深,俯窺可見波光,據說此井直通湖心,湖悲則鳴,未知真假。
殿閣重重,匾額高懸,“人間蓬島”、“別有湖天”……又有一匾曰“尋聲救苦”,隸字,墨跡沉凝,金漆已黯。
中廟寺“尋聲救苦”匾額
緣木梯盤旋而上,登藏經閣,閣并不大,但視野極其開闊:湖面浩渺,煙波接天,舟楫如芥子,點點浮沉。
極目處,湖心的姥山島如青螺浮盞,塔影綽約,遠處堤岸蜿蜒如線,村落田疇,盡成淡墨暈染。另一面,戲臺已成小盒,臺下聽戲人如墨點,簇聚一處。
(四)
石濤《巢湖圖》中,中廟寺是遠景,從畫作視野看,他寫生當在不遠處的白衣庵——即畫作左下的瓦屋、古樹。
臨《巢湖圖》局部。顧村言,2012年
沿湖西行,可見一曲港,與《巢湖圖》中相契,或是石濤系舟處,湖岸沙磧硌腳,蘆荻蕭蕭,偶有水鳥掠波而起。
旁邊即白衣庵,同樣三面臨湖,門前一片竹林。推門進去,才知道庵已久廢,唯余石礎三五,當地新建有兩三間寺房,已易名為觀音禪寺。
幾個人行走一過,不知是用荒蕪,還是用新意形容。
白衣庵湖邊
行至水邊焦姥井,此時望向中廟方向,近岸處的水濱老柳,中間的蒼茫湖水,遠處的中廟朱閣,純然一幅石濤《巢湖圖》,就在眼前,三百多年,竟然真的是相差不大。
風聲過耳,裹挾著水浪聲、鷗鳴聲,還有一絲絲廬劇悲腔,若隱若現地傳來,堅韌而不絕——這才發現,廬劇的悲苦之聲,原來一直如影隨行。
2025年7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