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濰”新農人 | 梁其安:碼農向菜農的華麗轉身
編者按:
“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作為傳統農業大市、現代農業強市的濰坊,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奮力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一批“青”字輩新農人懷揣深情與憧憬,憑借創新思維、先進技術和堅定信念,書寫濰坊農業發展新篇章。這些新農人中,有放棄城市繁華和高薪的博士碩士,有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企業家,還有學成歸來的海歸學子……他們在腳踏實地的耕耘中,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為濰坊農業注入變革新活力與創新因子。
濰坊為什么涌現出眾多“青”字輩的新農人?即日起,山東商報聯合濰坊市農業農村局推出《有“濰”新農人》系列主題報道與主題活動,深入濰坊各縣市區,探尋這些“青”字輩新農人的創業歷程及其背后故事。一同見證,這些優秀的濰坊新農人,用青春力量讓夢想照進現實,以“新質生產力”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 王緒松 胡偉 王越
在石板桌上,堆放著紅彤彤、水靈靈的西紅柿,陣陣清香散發開來。咬上一口,那金燦燦的籽便從紅色的表皮下顯露出來。“這茬西紅柿酸甜可口,籽粒飽滿,汁水也極為充沛,而且還很脆。我們可以繼續提升它的品質。” 此時,梁其安正與同事一道驗證著西紅柿的品質,同時總結經驗,以便為下一步的調整做好準備。
梁其安,濰坊市昌樂縣喬官鎮梁家莊村人,現任濰坊自然邦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憑借互聯網思維,為農業的產、供、銷賦予新能量,成功培育出黃金籽西紅柿品種,是實打實的 “新農人”。
然而,在9年前,他卻擁有著另一個身份 —— 互聯網平臺的 “碼農”。在當時,這份工作被稱為前景光明、薪水高、有保障的金飯碗。究竟是何種緣由,讓梁其安放棄了這份令人羨慕的“數碼建筑師”的身份,回到家鄉,轉而投身到充滿挑戰的農業領域呢?
從程序代碼到西紅柿的創業路
“我在做互聯網程序員時,收入比較可觀,也憑此在城里安家落戶。”梁其安對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說。
“投身農業,緣于一個銷售西紅柿的機會。”2015年,隔壁鎮蓋起大棚種西紅柿,但銷路難找,有人想到了梁其安。他便受人之托利用互聯網做推廣,以5元一斤的價格賣光了6000斤西紅柿,遠高于當時8毛一斤的收購價,為村民們贏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看到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梁其安滿是成就感。自此,他也就看到了農產品中隱藏的廣闊市場。
“我看到了機遇,并且我有種情懷,想用先進技術讓家鄉變得更好。”梁其安經過認真思考后做了改變職業的打算,“就賣西紅柿!”
在對市場進行深入了解的過程里,梁其安發現市面上的大多數西紅柿因為種種原因,都不再有“童年記憶中純正的味道”,偶爾在市面上出現的純正口味的西紅柿則供不應求。深思熟慮后,梁其安毅然決然地做出決定,一定要把自己的純正味道的西紅柿種植出來。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何況梁其安此前一天地都沒有種過。“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梁其安當時的狀態。
為了把先進技術運用到農作物生產當中,他租下了100畝地,一方面馬不停蹄地搭建大棚,另一方面爭分奪秒地突習種菜知識,廣泛涉獵各種農學論文以及古代典籍。而當第一茬西紅柿成熟時,出現了一種狀況 —— 梁其安的大棚欠產。當時,西紅柿的正常產量是畝產1萬斤左右,而梁其安的棚卻只有每畝2000斤左右的產量。這在村民的意料之中,卻在梁其安的意料之外。
這一局面,對梁其安來說,無疑是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在面臨資金困境時,為了獲取貸款,我把全家人僅有的房產都進行了抵押。” 梁其安回憶,在第一次大棚欠產之際,家中連暖氣費都無力支付。
但他身上有著一股子的韌勁,“向老農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土地學習,不做愣頭青。”他吸取教訓,更為扎實地去鉆研村民的種植方法,汲取種植經驗,而非僅僅依賴書本。
當初曾勸他 “農業不好干” 的夫人始終陪伴在他身旁,非但沒有埋怨,反而給予了全力支持。她將其在山東農業大學念研究生時的導師推薦給了梁其安,他們三人一同分析、試驗、重新來過,歷經了數不清的失敗磨礪,最終收獲了 “小時候的味道”的西紅柿。
記者詢問梁其安為何在遭遇挫折時沒有選擇改行,他目光明亮有神:“別人能夠種出來,我同樣也可以。而且我堅信只要能種出來,就必定會受到市場的青睞。”
梁其安的西紅柿一經推向市場,因其鮮美、清甜微酸、多汁飽滿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元素,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諸多好評傳到了梁其安的耳中,“這又給予了我研發更好品種的信心,唯有如此才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菜農的碼農思維讓知識遷移“破圈”
梁其安的農場推行合作模式:一方提供設施,一方輸出生產力,老百姓可免費種植,待產品售出后再進行合理分成。這種模式,實現了各展其長、雙方得利的成效。而這,便是他一直掛在嘴邊的 “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層面,二是思維層面。我們不僅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線上店鋪、服務系統去銷售,我們還運用平臺思維,提供種植平臺,代替老舊的租賃用地的方式,互惠互利。”梁其安深諳知識遷移之道,在他這里,知識是靈動的。從碼農到菜農的行業轉身背后,是他對碼農與菜農生存之道的“破圈”升級應用。
在與山東農業大學的史慶華教授和張顏博士歷經多次試驗后,他們自主研發出了火山灰營養土,以此收獲了口感上佳且豐產的西紅柿。
“農業里有一句話,叫做‘豐產不豐收’,可能今年產量很好,但‘年景’不太好,也就是市場行情不好。我們首先做到的就是‘豐產就豐收’。”梁其安介紹,為了讓農民的收入更穩定,種植基地通過訂單的形式來確保種植戶 “只要種下去就一定有好收入”。同時他還鼓勵村民參與到直播間銷售環節,賣的多就賺得多,讓新時代的農民也能享受到數字化福利。
從西紅柿種植到走進千家萬戶的菜籃子,梁其安的銷售模式直接面對客戶,省去了“中間商”環節,從而保障了更高的利潤空間,農民也從中受益。
目前,梁其安的“黃金籽”西紅柿已在全網各平臺構建起了12家旗艦店,涵蓋天貓、京東、淘寶、抖音、快手、小紅書、拼多多等。借助這些旗艦店的運營,在線上獲取用戶,接著轉化到公司的客戶服務系統,使線上的用戶能夠享受到線下服務,并且通過微信群和小程序來實現裂變。
喬官鎮唐家店子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增評價說,梁其安的西紅柿能夠全國暢銷,靠的是口感品質,也要靠電商給西紅柿銷售插上騰飛的翅膀。
驚險創業路 堅韌赤子心
從碼農到菜農的華麗轉身,并非一帆風順。
一路走來歷經諸多風雨,梁其安感到幸運的,就是身邊助力眾多。其中他最為感激的是給予他無條件支持的家庭、配合默契的團隊以及提供幫助的當地農業部門。
梁其安說,創業伊始,在土地租賃申請環節,相關部門努力協調資源,手續也辦理得很順利,讓這件事從0到1成為了可能。與此同時,夫人給予的全力支持讓他內心格外踏實,也使得他 “干就要干好” 的熱情始終不減。團隊也為他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助力他實現了迅速突破并產生質變。
采訪中,記者從濰坊昌樂縣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為了幫助新農人做大做強,濰坊昌樂縣農業農村局推出眾多舉措為新農人切實謀利益、干實事。不斷推薦新農人申報各種人才計劃;搭建高等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平臺培育研發新的品種;進行高素質農民培訓,涵蓋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電商等內容等。政府助力,一路護航,對新農人出臺的激勵政策,激發了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志氣,也給梁其安的創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穩步向前。
2023年,濰坊自然邦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西紅柿產量達到4000噸,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
有籽番茄,青年耕耘希望
如今,梁其安的公司在全國各地已設有8個生產基地,種植面積共約3000余畝。主要培育銷售“黃金籽”西紅柿,每個棚一年兩茬,保證全年供應。談到這個品牌的由來,梁其安說,“有籽”將這種西紅柿和普通西紅柿區分開來,“黃金”既指顏色金燦燦,又讓人聯想珍貴性;“有籽”亦稱“有種”,寓意著“一群有種的年輕人干有種的農業事業”,將情懷和追求融入到品牌理念中來,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品牌理念。
番茄王國田園綜合體是喬官鎮唐家店子村與濰坊自然邦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西紅柿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了許多在這里工作的年輕人。
梁其安向記者介紹道,這些年輕人分為生產端和銷售端的員工。生產端的員工主要負責園區西紅柿的種植工作,其中一部分是在外地打工,后來回到農村的人員。還有一部分是來自科研院校的人員,比如山東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
在科研基地,每年都會有幾個研究生在此工作。而銷售端的年輕人,其工作內容各有不同,有的從事直播銷售,有的負責短視頻運營,還有的擔任客服工作,他們都是基地周邊的年輕人,經過培訓后走上了工作崗位。通過這一產業,聚合了眾多年輕人,大家聚在一起,在農村這片土地上努力實現著自己的鄉村振興夢想。
“用科技發展新興農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家鄉,建設更好濰坊。年輕人的腦筋活躍,也能更好地發展建設農業,形成了良性循環。”梁其安說。
來源:山東商報·速豹新聞客戶端
欄目策劃:胡偉
主稿:王越、胡偉
采訪:王越、胡偉
提問大綱:胡偉、王越
審\改:王緒松
校準:宋英美、胡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