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份,廣島和長崎的兩聲巨響,徹底摧毀日本人的信念,走投無路的天皇政府不得已頒布《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不過卻有日本專家揭秘:投降并不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而是因為蘇聯發的一個公告,讓日本再無退路。
那么日本二戰投降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蘇聯發布的又是什么公告,能比原子彈震懾更大呢?
美國的原子彈計劃
自從日本發動珍珠港戰役,將美國這頭戰爭機器拉下水之后,就預示著其滅亡道路,自1943年11月份開始,美國就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發起反攻,無數的軍艦、飛機投入作戰。
信息源:《揭秘:美軍向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的72小時》新華網
僅僅一年時間,日本的海空軍主力就被消滅殆盡,而美國這邊也乘勝追擊,率先解放菲律賓,逼近日本本土,試圖搶先蘇聯一步,登陸日本本土,擴大其勝利果實。
從這里就不難看出,美蘇兩國雖然在二戰期間是盟友,但實際上在二戰后期,就已經各懷心思,為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確立做鋪墊。
1945年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法西斯僅剩一個日本在苦苦堅持,這時中國戰場也進入全面反攻階段,日本的滅亡道路越來越近。
可即便如此,日本天皇政府還死心不改,仍想負隅頑抗,試圖做最后的掙扎,保住日本本土和朝鮮,為最后的戰爭談判提供更多籌碼,為此不惜提出“一億玉碎”計劃,動員日本所有民眾。
這種情況下,中、英、美三國于7月26日聯合發布《波茨坦公告》,逼迫日本投降,但日本拒絕。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美國已經在刻意避開蘇聯,完成對日本的占領。
眼看日本遲遲不肯投降,杜魯門也不敢擅自讓美軍登陸日本本土,因為在太平洋戰役中,他已經領教到日本軍隊的戰斗力,雖然最終憑借強大的軍工依舊能獲勝,但付出的傷亡也是不計其數。
不過這也給了杜魯門一個機會,他要將美軍新研發出的武器拿來試驗,也就是原子彈,當時的美軍已經研制出兩枚,但并沒有投入戰場使用,無法驗證其威力。
日本戰場剛好是個機會,其次原子彈威力驚人,用這種武器打擊日本,不僅可以加速其投降,還能對蘇聯形成震懾,為將來美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增加更大的籌碼。
于是乎,杜魯門確定對日使用原子彈的方案,并召集一眾軍隊高層進行商議,當時杜魯門也就打算投放一顆原子彈,目的地是京都、廣島或者新潟這三個城市之一。
不過考慮到京都和新潟對日本人而言的精神支柱作用,杜魯門怕轟炸這兩個地方,引起日本人對美國的民族仇恨,不利于戰后美國對日本的軍事占領,考慮再三,選擇了廣島。
就這樣,隨著一聲巨響,廣島成為一座人間煉獄,7萬多人當場死亡,還有數萬受傷者,并且隨著輻射污染,對廣島的影響持續存在,很多人受到輻射的日本人,在20年間逐漸死亡。
因為當時的通信手段并不是很發達,日本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封鎖有關原子彈的消息,他們賭如此威力的炸彈,美軍沒有第二枚,然而真正的情況是,日本賭錯了。
三天后,眼看日本仍不肯投降,杜魯門沒了耐心,下令投放第二枚原子彈,長崎頃刻間遭受滅頂之災,徹底摧毀日本人的信念,不到一周時間,日本天皇就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蘇聯公告
毫無疑問,美國投放的原子彈,對日本的投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日本的投降很大原因都是因為美國,不過日本專家長谷川毅卻對此有著另外的見解。
信息源:《日本投降另有端倪 并非因美投擲原子彈?》中國新聞網
在他所著書籍《與敵人賽跑》中提到,最終促使日本投降的,并非美國投放的兩顆原子彈,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蘇聯的對日作戰宣言,讓日本再也沒有反攻的可能性,只能選擇無條件投降。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就異常濃厚,絕大多數日本軍人受這種思想影響,在戰場上都異常瘋狂,即便戰敗,也以向天皇盡忠為榮譽。
二戰中,日本的作戰計劃就是主攻東南亞地區,不去招惹北方的蘇聯,而蘇聯也面對著德國的巨大壓力,不希望雙線作戰,于是日蘇兩個國家,于1941年,二戰最慘烈時期,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這一紙條約,表明蘇聯不會幫著我國對日作戰,日本也不會幫著德國進攻蘇聯,一下子加劇了我國的抗戰壓力,日本得以毫無顧忌的,加大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兵力。
而到了1945年德國無條件投降,由于蘇聯一直都處于歐洲戰場,最終也是順利占領柏林,這就引起了美國的惶恐,日本一定不能再落入蘇聯之手,否則戰后世界秩序,將由蘇聯一手主導。
也是因此,美軍加大對日本的進攻,并使用原子彈,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日本主戰派還異常囂張,不愿意就此投降,還將希望放在蘇聯身上,希望其能出面干預美國的行為。
信息源:《真相︱日本投降不是因為美國原子彈,而是蘇聯對日宣戰》澎湃新聞
雖然最終日本還是無法避免走向戰敗,但可以在談判中爭取更多主動權,而不是無條件投降,于是日本利用各種方法聯系蘇聯,可面對的是蘇聯的無情拒絕,表示因日本對蘇聯的盟國英美交戰,條約已經沒有意義。
且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后,蘇聯就感覺到了美國的急迫,似乎要獨霸亞洲戰爭勝利果實,于是在8月8日發表對日宣戰公告,迅速在遠東地區調集百萬軍隊,多路朝著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地區進發。
當時的日本雖然戰敗不可避免,但依然保留有強大的軍隊,比如駐守在東北和朝鮮的精銳關東軍,數量就有70萬之眾,這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日本繼續戰爭的重要支柱。
可誰能想到,在蘇聯的鋼鐵洪流下,幾十萬關東軍迅速被消滅,這樣成為壓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再也沒有任何依靠,也沒有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不得以只能宣布無條件投降。
從這點也不難看出,當時的日本天皇,面對原子彈都不怕,主要還是因為其收割的只是日本平民的生命,對政權統治沒有太大威脅,沒有威脅到天皇的未來。
天皇依靠數量龐大的軍隊,依然可以在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而蘇聯對日作戰宣言的發布,以橫掃之勢解決70萬關東軍,才讓天皇真正緊張起來,顯然蘇聯的強大出乎其意料。
結語
不管怎樣,美蘇兩國在二戰末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滅亡,即便沒有原子彈,沒有蘇聯的對日宣戰,日本受限于資源因素,最終也必將敗亡。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夕,日本皇宮還有一批軍官不愿接受這樣結果,發動宮變,企圖負隅頑抗,但最終失敗被鎮壓。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