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的普及,有關電動車的安全事故也頻繁發生,其中,電動車因碰撞而起火的問題最為嚴峻,數量也最多。
為什么?因為電動汽車的整車布局架構不同于傳統燃油車。首先,前艙中的電動機、逆變器和減速器構成的電驅動總成取代傳統發動機總成,除此之外,前艙中還布置了PDM、OBC等高壓電氣部件,同時還布置了VCM、MCU、蓄電池等低壓電氣部件,整個前艙幾乎被占滿了,留給碰撞過程中的有效吸能空間是少之又少。其次,為保障電器部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這些部品通常選用剛性金屬外殼,從而導致碰撞時的變形量也是極少。最重要的是,車身底部的電池在撞擊后很容易發生熱失控,從而引起燃燒。
因此,針對電動汽車的碰撞失效特性,與之相對應的安全設計不容忽視。
前不久,中國汽研就對一汽-大眾的ID.7 VIZZION(參數丨圖片),以65km/h的速度,進行了柱碰+電池拖底的撞擊測試。這一碰撞測試,模擬的就是我們高速失控撞擊隔離帶,這也是生活中發生概率最高的電動車撞擊事故。從實驗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一汽-大眾ID.7 VIZZION在經過拖底與撞擊后,整車的A柱沒有發生形變,車門也可以正常打開,車內所有的氣囊氣簾正常彈出,座椅靠背沒有失效,座椅的固定件也保持完整。同時,前排雙假人也被安全的很好的固定在座椅上,假人也沒有收到撞擊,可以輕松的抱下車。此外,也是本次測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電池包在經過65km/h的磕碰后,沒有漏液和起火的現象發生,整車的電池包經過72小時靜置后也沒有起火的現象發生,撞擊發生后緊急呼叫系統也在正常工作。
所有項目,ID.7 VIZZION都以全優的成績通過。
在純電車領域,新勢力主打智能車機與智駕。在一切能夠直接用戶感知的地方做足功夫。但是,因內卷而被大幅度壓縮的研發周期,總令人對其安全產生了一些懷疑。而像一汽-大眾這樣的老牌合資車企,不僅在智能車機與智駕層面,能夠跟上目前主流形勢,更重要的是在用戶看不見的被動安全上下足功夫。
對于純電車來說,安全才是真正的核心產品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