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人最無法釋懷的,是郵票曾經明明已經走向了輝煌,卻又眼睜睜看著不斷走向衰落,每一篇郵票類文章的回帖中,最常見的就是“一堆廢紙”“騙人”“花紙頭”這樣的回復。
郵票本身和集郵是兩個概念,一個是郵政工具,一個則是收藏愛好,說郵票是“廢紙”的人,一定沒用過郵票寄信寄包裹;說郵票是“騙人”的人,也一定經歷過自己或是周圍人被“珍藏郵票”騙錢的事。
九十年代隨著收集郵票人數的增多,大量資金涌入到了郵票投資市場,隨著一個一個天價珍郵故事的出現,集郵也開始快速走向虛假繁榮。
那時不知道有多少真正的集郵者,不過參與郵票資本博弈的倒是比比皆是,整包甚至整箱的郵票、小型張在市場大量成交,一個品種一天甚至出現了十多次價格變動,儼然一副如今股市的樣子。
但資本博弈從來不在乎這個物品是什么,炒作可以是郵票、也可以是藏獒、甚至是一盆君子蘭,但只要有龐大的用戶群接盤,自然就會有資本的進駐。
而真正的收藏愛好者,只會考慮怎么得到自己喜歡的收藏品,得到后賞玩時是多么的身心愉悅。可在資本進駐之后,大部分收集者的心態就會隨之改變:一套不行還要四方聯、四方聯不夠還要大版、大版不夠還要特殊版,既想擁有的更多,又想次次不虧錢。反而對于收藏的意義、愛好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凈。
圍繞郵票的本質,其實核心問題還是在郵票的使用上,愛好收藏的人數是有限的,只有使用消耗才是無限的,如今大量打折郵票的存在,就是郵票使用不掉所引發的死循環。
郵局賣不掉才會大量打折傾銷給大客戶,如果郵局使用郵票和使用現金是一樣的收入,那么依托如今大量快遞業務的加持,消耗掉區區幾百萬套的郵票也算不上多大的問題。
這也是很多集郵者為了挽救郵票所想出的最好對策:強制快遞使用郵票,就能解決如今集郵所遇到的一切問題。
郵政發行的郵票,自然不可能用于民營快遞公司,郵政如今所擁有的寄遞業務包括“快遞包裹”“普通包裹”和“標準特快”,其中僅有“普通包裹”支持使用客戶貼郵票支付郵資費用。
除了郵政自身對于現金和郵票支付的結算問題,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郵票就展現出了很多劣勢。
首先現金支付可以通過手機快速完成,而郵票則需要先計算需要的金額和數量,還要將郵票涂抹膠水或者蘸水后粘貼在指定位置上,并進行蓋戳銷票。
其次支付金額需要根據包裹重量計算得出,不同省份支付金額也不盡相同,用戶很難快速算出所寄包裹對應的郵費,自然無法提前貼用。
如今絕大多數快遞已經支持上門取件,對于這類業務面對面現金支付遠比現場粘貼郵票快速便捷,何況不是每一名快遞員都有能力分辨郵票的真假。
最后一點,則是郵政自貼郵票包裹只能在綜合業務柜臺的電腦上點選進行,也就是說用戶必須將物品包裝好后帶到郵局才能使用郵票,相比于打折郵票幾元錢的節省,花費的時間和路費都是用戶不能忽視的支出。
在如此多的劣勢面前,相信不少人已經放棄使用郵票,即使郵局自己,在需要貼郵票的信件上也有了郵資戳和郵資機戳進行替代,與其費時費力計算貼多少郵票可以符資,不如直接打印金額來得快速便捷,這也是郵局自己都不使用郵票的一個重要原因。
強制快遞使用郵票,這是集郵者能夠想到最好拯救集郵的辦法,在當前郵政業務范圍內,除了寄信和寄包裹已經沒有第三個使用郵票的途徑。
可哪一件工具的發明不是為了提高效率,如此“條框”下存在的郵票,讓使用成了桎梏,相信如果是同樣的資費,不會有消費者選擇郵票,集郵者的實寄需求能有多少,這可是一套五百多萬枚真真實實存在的量。
消費者不愿使用,基層郵局也不愿消費者使用,這樣的郵政工具才是最尷尬的存在,而消耗,是郵票能夠活下去的唯一途徑,如果不出現新的消耗方式,單靠印些畫就想次次換錢,似乎太簡單了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