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人,一看標題和封面就知道我說的是大民家了。
這部電視劇在2000年播出的,當時每個衛視幾乎都在播出,有一段時間,胖乎乎的大民和大波浪發型的云芳幾乎霸占了黃金時間的電視屏幕。?????????????????????
總想寫寫這部經典電視劇,卻總不敢提筆,因為我知道文筆有限,心里的感觸特別多,落在紙上,就變成了發言費勁的大民,雖然長著一張貧嘴,一到正經事兒上就不行了。
為什么這么喜歡這部電視劇呢? ???????
首先,他太貼近生活了,劇本是原著作者劉恒老師親自改編的,無論是劇情還是對白,都特別的貼近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以至于在這部劇首播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和朋友還會時不時地用里面的臺詞互相調侃,像是某種熟人之間的“黑話”。比如,
“大民,給媽拿塊兒冰。”
“我的水也開了,我也要灌暖壺。”
“就縫了十八針!”
“你哪廟的?”
“吃不吃燒茄子?”
“赤條條,赤裸裸。”
當然總也躲不開的是關于那“幾個億”的調侃。
我還記得我在廣告公司的時候,領導讓我給兩性健康品牌寫文案,有科普方面的內容,我不知道該怎么寫,領導突然說,嗨,這還不容易,李木勺那幾個億的事兒就可以寫寫啊,現在年輕人壓力大,生活不規律,有六千萬就不錯了。
周圍年紀小的同事完全不知道領導在說什么,年紀大的同事都在偷著樂。
我一下子就明白這是哪段兒了,這不就是張大民帶妹夫李木勺去看不孕不育嘛。李木勺在等候就診時扭扭捏捏的,聽鄰座病友在討論吃藥丸子的問題。病友坐著侃侃而談,說您要是有一個億,就用不著吃藥,您要是有六千萬,吃一點就管事兒,您要是有一千萬,那您這輩子就算歇了......
這個橋段我每次看的時候都會忍俊不禁,不僅佩服編劇的幽默感,也佩服演員的表現力,連群眾演員都表現得那么棒,代入感極強,絲毫沒有表演痕跡。
劇中的每一句臺詞都經得起推敲和回味。
大民媽為了給老五買茄子走丟的那場戲,大民發脾氣埋怨老五張大國,大國是那種假清高,說話咬文嚼字的,他覺得這事兒不應該賴在他身上,于是說道,“誰也別賴,我相信命運。”大民聽了立刻反駁,“你不回來,媽命運挺好的,你一回來,媽就不走運了。”
這一段乍一看沒什么,后來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深深佩服劉恒老師的文字功力,他那種幽默不是強行咯吱你,而是越品越覺得逗樂兒。
后來我想埋怨別人添亂的時候,也會這么說,你不出現,我命運挺好的,你一出現,我倒開始倒霉了。
除了強大的編劇,這部劇在創作過程中,演員的演繹還有整個創作氛圍也是成就經典必不可少的條件。
眾所周知,這部劇云集了很多人藝的好演員。劇中飾演大民媽的徐秀林老師還有飾演劉大爺的修宗迪老師都是人藝資深的老戲骨,此外,飾演張大民的梁冠華,飾演張大軍的鮑大志,飾演莎莎的岳秀清都是人藝的著名演員。
在幾次主創人員的訪談里都提到了當年拍攝時創作氛圍特別好,大家的關系超級融洽,是演員們無比懷念的一個劇組。
當時因為都是臺詞功力深厚的演員,大家在業務上有一種較量的感覺,誰也不想落后,所以都暗地里去背詞兒,到現場,大家互相一對詞兒,這個戲就有了。
這部戲很多鏡頭都是一鏡到底的,正因為演員之間配合非常默契,所以拍攝得異常順利。
我們大忘路采訪了這部劇16-20集小樹的扮演者陳肇群老師,他也證實了這一點,說從他進劇組的第一天起,就被要求按劇中的人物關系稱呼其他人,不拍攝的時候也是叫爸爸媽媽奶奶小姑,所以小樹一度有些恍惚,覺得這不是拍戲,就是日常生活,小姑去世的時候,小樹的哭是真的哭,殺青的時候,他自己都緩不過神兒來。
喜歡的理由三,當時看的時候是傻笑,后來再看是含淚帶笑,一部張大民,拍出了二十年后我才看懂的人生真諦。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電視劇結尾時,大民云芳和小樹坐在房頂上談生死。二十集本來就是淚點集中的一集,結尾一家人的對話,算作是對全劇主旨的一個升華。
這段對白我在很多場合都安利過別人,在我看來這是對抗人生虛無主義的最優價值觀。
就像我的朋友焦沖說過,“活著是最大的宗教。”
無論怎樣,活下去最要緊。很多嘴上要死要活的人并未曾體會過真正的苦難和殘酷,沒有受過委屈和欺負。而真的被命運狠狠欺負的人,往往是沉默不語的,麻木的,只有他們清楚,唯一對抗命運的方式,就是忍受著,然后活下去。
在最初看張大民的時候,我還是初中生,當時只是覺得大民過得不容易。因為我也住過胡同,雖然不至于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間房子里,但見過很多蝸居在胡同里的底層老百姓,知道什么是苦中作樂。
長大以后才更加理解張大民之輩的了不起,才明白不是一切都可以歸結于不上進,不能脫離時代去談論個體。一般人難以逃開宿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逆天改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靠努力改變人生軌跡。
只有你有過類似的底層生活,才會知道張大民他們有多努力在經營自己的人生。
我有個中學同學,她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她從小就住在大學校園里,有自己獨立的房間。作為八零后,她從小練習鋼琴和小提琴,家里的姑姑叔叔都在海外,總給她寄我們沒見過的巧克力。
她這樣的成長經歷就不太能共情大民,只是覺得這部劇有意思,像獵奇或者觀看經驗范圍外的人生,她會覺得張大民沒出息,窩囊又軟弱,不理解李云芳為什么會嫁給張大民。
在我看來,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家庭背景,會造成對這部劇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大冬天夜里跑胡同公共廁所還是旱坑的人和八十年代就用抽水馬桶的人對張大民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樣。
我喜歡到可以全文背誦臺詞,是因為我身上就有個大民的影子,有點自卑又有點自負,不喜歡這部劇的人,可能就是從來沒有過這樣市井的生活經歷。
特別是現在我也年過35,經歷過裁員,經歷過找工作的尷尬,被朋友告知我只能當“吉祥三保”:保安 保潔 保姆,這一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張大民。
我想這也是這部電視劇的魅力,太陽底下無新事,編劇把生活里這點兒事都參透了。當年去火車站假裝上夜班、在百盛商場里吃臭豆腐不敢和老婆孩子說實話的張大民和現在被裁員后逛商場蹭空調的我,又有什么不同。
根據吸引力法則也好,渴望什么全宇宙就來幫你也好,我總能在不經意間遇到相關的主創人員。
當《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主演小樹的扮演者陳肇群注冊了某紅薯以后,大數據又第一時間推薦給了我。
作為資深劇迷,我馬上私信了“小樹”,陳肇群老師特別局氣,熱情回復了我,并不嫌棄我們廟小,不嫌棄我們播客剛剛起步,很爽快地答應了采訪。
于是在大望路的錄音室里,我們和“小樹”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對談,發布在了我們小宇宙的播客上。整個錄制過程對我來說,特別激動和美好,像是重溫了住在胡同里的日子,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鄰居。
但是我也知道,張大民的題材是特定人群的專屬回憶,對于零零后來說,可能都沒聽過這部劇,但不管怎樣,我自己先從中得到了幸福。
錄這期播客對于我,就像大民媽吃冰,云芳吃雞腿,小樹吃奶一樣幸福。
今年是拍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第二十六年,如果可以,我想回到首播時父母年輕,自己年少的那段日子,我想回到對未來還充滿期待的那段時光。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懷念,對這部劇抱有美好的情感,歡迎聽聽我們這期對小樹的采訪,也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張大民的回憶,分享讓你覺得難忘的片段。
希望二十年后,還有人繼續熱愛這部劇,喜歡張大民一家的故事。
“無論多難,一定活下去看看。”
收聽小樹和我們的聊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