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可避免,如果我們能將錯誤當成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好的父母不袒護、不指責,而是接納與指引,才會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薩姐
作者:暖心
前幾天帶著兒子去外婆家。
兒子和侄兒玩耍時,居然被打得哇哇大哭,兒子當時氣得立馬要還手。
侄兒的媽媽卻在一旁阻攔說:“就輕輕敲了一下,嬌氣什么,弟弟比你小,就不能讓著他。”
說完還護犢子似得將侄兒護在懷里,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
當時,我心疼兒子被打就責備了侄兒幾句,并要求他道歉。
沒想到,侄兒卻發起了脾氣,他的媽媽還在一旁指責我:“又沒有受傷,有必要小題大做嗎?”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侄兒第一次打人了。
有時候,長輩不給他買東西,他都會又打又罵,而他的媽媽站在一旁一句話也不說……
莫言說:
人不怕犯錯,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可是,很多父母從來不懂得用錯誤來教育孩子。
孩子犯了錯,不是袒護縱容,就是毫無底線的打罵和吼叫,很少有父母會靜下心來教育孩子。
孩子犯錯,不同的處理方式養出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層次父母的反應決定孩子的一生。
01
低層的父母,縱容孩子犯錯
養出驕縱恣意的孩子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
一名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在火鍋店的廁所里偷窺女性。
被發現后,他卻撒謊稱在找東西,直到被人拿著視頻求證,他才承認。
本以為一句道歉就解決了問題。
沒想到,小男孩的母親不僅沒有歉意,反而態度蠻橫地說:“我孩子又沒摸著碰著你,看看你怎么了?”
母親一副“孩子沒錯”的模樣讓在場的人都開始指責她。
后來,被逼無奈之下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想搪塞過去,惹得眾人直搖頭。
一位心理學家說:
給孩子的自由就是,只要這個行為,不傷害別人,也不會傷害自己,便可以自由地去做。如果會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這樣的行為必須禁止。
孩子犯錯,本該好好教育。
有些父母卻從不把孩子的錯誤當回事,還用錯誤的言行給孩子傳遞一種“我沒錯”的價值觀。
就這樣,被“誤導”的孩子就會像滾雪球一樣,把自己的小錯誤越滾越大,最后釀成大禍。
嬌慣溺愛、袒護縱容,最終都會養出一個“逆子”。
《延禧攻略》里的裕太妃,一直都非常縱容自己的兒子。
劇中有一幕是:瓔珞姐姐被弘晝醉酒侮辱了,裕太妃發現后,沒有管教和懲戒兒子,反而替兒子掩飾,還通過一些威脅的手段逼迫受害者的家屬屈服。
有了母親的庇護,她的兒子越來越得寸進尺了,只要看上了一個女孩就會試圖去凌辱,最終變成一個囂張跋扈,人見人怕的惡魔。
《家庭教育》一書中說:
家長不負責任的托詞,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
沒有是非觀念的父母,其實就是在教會孩子藐視規則和責任,讓他分不清“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最終讓孩子不懂得分寸、教養、尊重和擔當。
曾看過一位教育專家總結出來的規律:
喜歡打架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喜歡動手的家長;
習慣推卸責任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遇事逃避的家長;
野蠻粗俗,滿嘴臟話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口無遮攔的家長。
孩子的“惡行”,早就在父母的袒護里種了惡果。
02
中層父母,批評孩子
養出自卑、懦弱的孩子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
帶著孩子一起去哥哥家做客,看見懂事的侄兒拿飲料時,不小心摔碎了玻璃杯。
嫂子當場就罵侄兒:
“你干什么啊,拿個東西都不會拿嗎?怎么這么笨?”
被罵的侄兒當時站在原地一聲都不敢吭,把頭抬得很低。
后來在吃飯的間隙,侄兒一句話都沒敢說。
孩子犯錯不是天大的事。
然而,有些父母就喜歡把孩子的錯誤放大,一點小事就隨意打罵孩子。
殊不知,打罵式教育,就是一種權威的制服,除了讓孩子心生恐懼,沒有任何好處。
教育家海姆·吉諾特說過: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后更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被父母的“恐懼感”制服的孩子,最終會產生三種性格:
1.讓孩子在恐懼中屈服于父母,然后選擇隱瞞錯誤;
2.經常承受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此養出蠻橫霸道的性格;
3.用“恐懼感”驅動孩子改變自己,可能出現兩個極端:
一是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也就是叛逆;
二是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也就是自卑和敏感。
前段時間,看了電影《普通男女》,里面有一個媽媽經常對自己的兒子使用“武力教育”。
孩子考差了打一頓、不聽話打一頓、犯錯了打一頓......就算孩子沒有做錯任何事,媽媽也常常將“挨打”兩個字掛在嘴邊。
漸漸地,孩子跟同伴相處時,也習慣了用暴力解決事情。
也因此性格變得非常蠻橫霸道,在家里又十分叛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
在家里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漠”,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總被父母指責的孩子,內心會筑起一堵高墻,將所有人都隔離在外。
父母無心地斥責,可能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隱痛。
03
高層父母,只說這7句話
養出有責任又有主見的孩子
白巖松說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起碼控股51%,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但是我們要把錯誤變成孩子的課堂,才能教出有擔當的好孩子。
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擔當又有主見,那就在犯錯后說這7句話:
1)發生什么事了
有些孩子犯錯后會撒謊,那是因為父母總是“冤枉”他們的行為。
一上來就打罵,讓孩子感覺不到愛和尊重。
問一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
它有三層含義:
讓孩子有機會說話,讓他學會表達;
無論對錯,都讓孩子感覺你在尊重他、信任他;
在情感上回應他,讓他知道父母在愛著他。
當父母發自內心地相信、認同孩子,孩子才會在這種正向反饋中,真正意識到錯誤。
2)你現在有什么感覺?
這句話在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腦科學研究表明:
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
我們需要先給孩子一個情緒的發泄口:讓他把不好的情緒說出來。
這樣做的目的是:傾聽孩子,也是給予孩子同理心。
讓他覺得:父母看到了我的不開心。
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
3)接下來,你有什么想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反復強調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許多錯誤行為,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歸屬感、安全感、價值感。
我們要通過詢問孩子的想法去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比如:
孩子故意調皮搗蛋,是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用犯錯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是想要追求自己的權利,想自己做主……
我們只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才能給孩子最有效的引導。
4)你覺得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這一步,是在引導孩子意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在向孩子強調責任感。
如果孩子一天天地老是出錯犯事,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不知道他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是錯誤的;
二是沒有認識到這個結果的嚴重性。
這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有主觀意識: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了,而不是我們告訴他“你錯了”。
問一問孩子“你覺得這樣做的后果”,是引發孩子去思考、自我察覺,有助于他對責任感的建立。
5)你決定怎么做?
這一步是對孩子的“責任意識”的建立,給予孩子自主權,讓他明白“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些什么”。
這時候,當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時,父母不要去否決,盡量去鼓勵。
比如:
孩子弄壞了同學的文具盒,他說“我要向他道歉”。
這時候,我們先認可他的想法,然后再引導他:你是不是還要把他的文具盒修好,才更好呢?
把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到孩子,去認同和相信,才能讓孩子對錯誤有覺悟力,同時培養他的主見。
6)你希望我怎么做?
這一步,其實表達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支持。
在孩子能力還不強的時候,他們無法獨立處理錯誤,父母就要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
這句話主要是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鼓勵、行動上的幫助。
我們要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么,爸爸媽媽是你最堅強的后盾,讓孩子有一種被父母愛的安全感。”
做好孩子的后盾,他會更有力量去做正確的事。
7)結果怎么樣?是不是你想的那樣?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
父母一定要學會讓孩子去處理自己的問題,當孩子的問題處理完了之后,再問一問他:
對結果滿意嗎?
下次遇到這種錯誤,會解決了嗎?
當他學會檢視自己的問題與能力,再用結果去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培養孩子的規則感。
04
孩子犯錯不可避免,如果我們能將錯誤當成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犯錯:
袒護和縱容就是在鼓勵孩子犯錯;
批評和指責,是在逼孩子逃避問題。
好的父母,只會用正確的話語為孩子指引通往世界的路。
孩子犯錯,父母要做到:
尊重、信任、傾聽、理解、接納、引導、支持,孩子才會走上正規道路。
有人說過一句話:犯錯是成長的烙印,智慧的火花在過失中閃爍。
好的父母不袒護、不指責,而是接納與指引,才會讓孩子走向成熟的堅實階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