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爭奪優質且有限的產業資源,城市間招商引資的正面競爭愈發激烈。招商引資的成功往往是一座城市挖掘新增長點最直接也最快速的路徑。
招商引資的結果反映在企業上,最直接的表達就是企業發生異地遷移。企業遷移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也是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綜合評價和戰略選擇。
北上廣作為一線城市,營商環境優越,每年遷入的企業排名前列。但由于北上廣每年孵化的企業眾多,加之運營成本相對其他城市較高,許多企業也會從北上廣遷出,遷出的這些企業去了哪里?哪些城市對于北上廣遷出的企業更有吸引力?
蘇州:上海企業遷出最大受益者
根據上奇產業通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跨市遷出企業12436家,主要是商貿服務類企業。從遷入地來看,蘇州市、北京市、杭州市是前三遷往城市,分別遷入1023家、919家、839家。
蘇州和杭州同為長三角主要城市,有承接上海產業外溢的便利。尤其是蘇州,近水樓臺先得月,其下轄昆山市跟上海直接接壤,在上海帶動下,昆山已是全國百強縣之首,一個縣級市的GDP比西部某些省會的GDP都高。
上海企業遷往的城市中除了蘇州和杭州,排名前五的城市還包括北京、深圳和廣州。這個也很好理解,因為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京、深圳和廣州與上海有著相同級別的城市基本面以及營商環境,這是許多企業所看重的。
上海企業遷往城市排名前十的還有成都、南京、合肥、武漢、寧波。南京和寧波都是長三角城市,與上海在產業鏈協同發展方面共通性較多。成都、合肥、武漢則代表了上海產業轉移在中西部重點城市中的優先承接選擇地。
雖然如此,從遷入企業的數量上看,合肥和武漢的遷入企業加起來都沒有蘇州一個城市的多,更加說明蘇州是上海企業遷入中的最大受益者。
河北:沒有承接住北京的產業轉移
我們再來看北京市的企業遷出情況。
近五年來,從企業遷出目的地城市來看,北京市企業遷出到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的次數較多。遷出目的地TOP10城市中,河北省占兩席,分別為保定市、石家莊市,位列第五、第七。
在北京企業遷往城市中,天津高居第二。近年來,天津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方面可圈可點。天津作為直轄市,跟河北相比,在教育等方面畢竟有許多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也是許多北京企業將遷往地選擇在天津的原因。
在近五年北京市企業遷出目的地TOP10中,入圍的河北城市只有保定和石家莊,并且排名比較靠后,甚至不如成都。可見河北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方面不太給力,也說明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中,河北尚需努力。
不過有個好的跡象是,北京市產業向河北外溢明顯。據上奇產業通統計,從京冀協同來看,近五年北京市企業向河北省遷移10509次,河北省企業向北京市遷移894次,北京遷入河北次數遠大于河北遷入北京次數。
從產業分布來看,近五年北京市向河北省遷移的企業中,涉及大健康、現代服務業、軟件與信息服務行業的企業數量較多。可見北京向河北產業轉移也在向高層次發展。
珠三角產業協同發展雛形初現
2024年上半年,廣州市企業外遷數量近萬家。從廣州企業遷往省外城市來看,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北京市、海口市是前三遷往城市,分別遷入327家、262家、231家。
跟上海和北京類似,因為同為一線城市,上海和北京也是廣州企業外遷的首選地之二。海口除了距離廣州近,還因為海南作為最年輕的自貿區,稅收優惠政策依然是其吸引企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廣州企業遷出地排名前十中,南寧和廈門也是沾了距離廣州近的光。成都、長沙、武漢、重慶則又是中西部城市承接一線城市產業轉移的主要選擇。
不過廣州的企業遷出地主要還是在珠三角本地。
從上圖來看,2024年上半年,佛山市、深圳市、東莞市是廣州市企業前三遷往城市,分別遷入1172家、1158家、524家。并且很明顯,廣州企業多遷往了珠三角城市群內。廣州遷入佛山的企業幾乎與遷入上海、北京、海口、杭州、成都五地的企業一樣多。可見廣州在珠三角城市群內部尋求遷入地的意愿更強。
據第一財經報道,2022年,從珠三角城市離開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有31.94%直接就近遷入了城市群內的其他城市。企業能在城市群內不同的城市間多向流動,并在不同城市布局相對應的業務分支,可以說是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一種理想形態,而這種形態在珠三角初見雛形。
“狼性”成都能保持多久?
這里要特別強調成都,作為中西部重點城市,成都無論是在上海、北京還是廣州的企業遷往地中,都居于中西部城市之首。應該說成都已經走在了中西部城市發展的最前頭。
這跟成都近些年來招商的直接和狼性有關。一位負責成都政府合作招商的相關人士就曾對媒體表示:“如果有一線城市企業愿意到成都發展的,企業主只要來考察就給兌付獎勵。”
曾經金錢和政策是影響企業遷移的重要因素,但現在這個邏輯變了。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明確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不得給與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上述條例的實施對中西部城市影響甚大。因為在招商競賽中,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能比拼的優勢就在于土地資源、稅費政策和勞動力成本等。如果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不允許,那就只能拼產業資源稟賦和營商環境。
在產業資源稟賦這塊,一座城市是否能在供應鏈條上擁有豐富的上下游企業集聚,從而為企業降低成本或帶來訂單,是招商時的一大重點加分項。
而營商環境的建設絕非一日之功,營商環境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綜合表現,是地方治理能力真正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