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王朝前期,帝師并不怎么受重視,因為皇子有權力,可以組建自己的班底,身邊有文武大臣輔佐,對于師傅依賴性并不強,所以等到皇子勝出,成為皇帝以后,帝師的待遇也并不高。
等到雍正帝有鑒于九子奪嫡的前車之鑒,開始限制皇子,使得皇子干政空間大為減少,并且實施秘密立儲制度,使得大臣不知道儲君是誰,沒辦法提前下注,儲君也沒辦法提前培養自己的勢力,因此皇子對于師傅的依賴性大為增加。等到乾隆帝繼位以后,他這個人在治國方面,用不太恰當的話來形容就是一板一眼,甚至可以說是小心眼,為了保證皇權不受威脅,對于大臣自是不用說,可謂是防備有加,只重用滿臣和外戚等自己人。
對于生母孝圣憲皇后也是防備有加,不準服侍的太監和宮女對其提及宮外的消息。對于皇子更是視為皇權的威脅,是進一步限制皇子權力,使得皇子幾乎沒有參政空間,也不能與大臣結交,即使禮節性贈送禮物都不可以,這時期皇子對于師傅的依賴性大為增加,等到勝出皇子繼位以后,因為沒有參政經驗,而皇子師傅往往并非專職,還多會外放為地方大員,擁有豐富的從政經驗,所以新皇帝往往會更加倚重師傅,與其商議軍國大事,并且以此組建班底,因此帝師自然開始水漲船高。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乾隆帝之后的嘉慶帝,自然是特別依賴自己的師傅朱珪。
朱珪對于嘉慶帝來說可謂是亦師亦友,甚至可以彌補他在親情上的空白,嘉慶帝的父親乾隆帝太過嚴厲,嘉慶帝只能是小心翼翼,尤其是之后乾隆帝雖然禪位于嘉慶帝,卻依舊掌握大權,是將嘉慶帝架空了三年多,使得嘉慶帝成為真正的“兒皇帝”,父子之間的感情可想而知,以至于嘉慶帝在乾隆帝死后,親政不到半個月,乾隆帝尸骨未寒之際,便是將他的第一號寵臣和珅處死。
朱珪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上書房行走,開始教嘉慶帝讀書。當時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剛剛于上一年去世,嘉慶帝只有15歲,對于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朱珪,年少的嘉慶帝,自然是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乾隆帝可能是出于防范嘉慶帝這位密定的儲君之舉,所以之后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朱珪督福建學政開始,大多數時間一直在地方為官,使得師徒二人并不能同在京城,嘉慶帝也無法通過師傅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不過朱珪雖然被外放,但乾隆帝可能是考慮到他是未來的帝師,仕途也算一帆風順,后來官至兩廣總督。在此期間,年輕的嘉慶帝“曾致書朱珪達139件”,并且與師傅朱珪亦有多首贈別唱和之作。
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帝準備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學士,和珅感到朱珪回京,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對乾隆帝進讒言說道嘉慶帝寫詩向老師朱珪表示祝賀是在籠絡人心,使得乾隆帝大怒,認為嘉慶帝不甘心當兒皇帝,要培養自己的班底,因此之后找借口將朱珪進京之事作廢,并且將其降調為安徽巡撫。
嘉慶四年(1799年)初,太上皇乾隆帝死后,嘉慶帝始一親政,便急匆匆召師傅朱珪入京,開始對其委以重任,是直南書房,管戶部三庫,并加太子少保,之后歷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當然更重要的是,嘉慶帝經常召他咨詢國家大事,雖然自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以后,明清不設丞相,但就實際作用來說,朱珪在嘉慶帝在位前期,是實際上起到丞相作用,對于軍國大事的決策起到關鍵作用,在朱珪的建議之下,嘉慶帝也一改乾隆帝時期重用滿臣的情況,地方督撫大員之中漢臣的比例也開始逐步增加。
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朱珪入宮與嘉慶帝商議政事之時,突然感到眩暈,被攙扶歸家,不久便是病逝,嘉慶帝得知以后大為悲痛,是親臨其家祭奠,朱珪是一位清官,雖然為官五十余年,但是從不謀取私財,因此住所很是寒酸,御轎竟然進不去,嘉慶帝看著如此寒磣的住所,是慟哭不已,賜朱珪陀羅經被,晉贈太傅。
嘉慶帝還下諭旨,是如此說道:“大學士朱珪持躬正直,砥節清廉,經術淹通,器宇醇厚……啟沃至多,揆諸謚法,足當“正”字而無愧,特謚文正。”文正為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對人臣來說可謂是最佳的謚號,清朝得“文正”謚號者僅有8人而已,而朱珪為清代帝師之中第一位得“文正”謚號者,由此可見嘉慶帝對于自己師傅朱珪的敬重。
朱珪在四十多歲時即喪妻,他并沒有續娶妻妾,而是一人獨居而終老,后來嘉慶帝回憶起自己師傅時,是這般評價“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朱珪死后被葬于北京近郊西山,之后嘉慶帝兩次親臨墓前祭奠自己的師傅,對于自己的師傅可謂是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嘉慶帝對于師傅朱珪的待遇之高,可謂是罕見,也是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師徒情深并且善始善終的典范,但朱珪身為帝師的待遇,在清朝只能排行第二,后面還有一對師徒更為情深的典范,那便是咸豐帝與師傅杜受田。
杜受田有一大獨特之處,他不同于清朝其他帝師,他是直接介入奪嫡之爭中,并且助力年少的咸豐帝,擊敗具有明顯優勢的六弟恭親王,這可謂是天大的功勞。
當然皇位競爭不會公開進行,更不會留下相關的史料,只能綜合當時的各方信息,來還原出一個大概輪廓。在道光帝晚年,咸豐帝身為皇四子,因為之前皇子先后過世,所以他是實際上的皇長子,而且生母還是道光帝第三任皇后之孝全皇后,雖然是在為貴妃時生下他,不能說是嫡子,但亦是一大加分項。
雖然清朝在康熙年間實施嫡長子繼承制度失敗,但隨著漢化已深,歷代皇帝還是深受嫡長子繼承制度影響,或多或少想要以嫡長子繼位,像道光帝便是嘉慶帝嫡長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所以咸豐帝身為在世皇子中的長子,優勢并不小,而且他成熟穩重,展現出一派老成持重之感,不過缺點也明顯,那便是資質平平。
而皇五子奕誴不好讀書,性格粗獷,不受道光帝喜愛,被過繼于三叔惇親王。皇六子恭親王聰慧不凡,能文能武,是相當受道光帝喜歡,非要說缺點的話,那便是他不是那么成熟穩重,并非中規中矩之人。余下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則是年歲太小,因此被年老的道光帝排除在繼承人選之外。
所以道光帝晚年,實際上是皇四子咸豐帝和皇六子恭親王爭奪皇位,這可謂是九子奪嫡以后的又一個奪嫡高潮。像雍正帝之后,乾隆帝實際上并沒有強勁對手,唯一算是對手的是三哥弘時,不過弘時與雍正帝政治理念不合,父子之間矛盾很大,因此被雍正帝過繼給八弟廉親王允禩,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更是被削除宗籍,是抑郁而終,年僅二十四歲。
到了嘉慶帝更是不用說,他的優勢就是表現的中規中矩,并且沒有早夭,是平平安安的活過了三十歲。在他之前,乾隆帝曾想立發妻孝賢皇后的兩位嫡子為繼承人,不過奈何兩位嫡子先后夭折。后來想立能文能武的皇五子永琪,但永琪雖然活到成年,但命祚不長只活到二十五歲便是病逝。根據統計,乾隆帝共17子活過30歲的僅僅6人,所以可供乾隆帝選擇的皇子其實并不多,因此最后是選擇了相對不錯的皇十五子嘉慶帝。到了道光帝,身為嘉慶帝的嫡長子,他從小便被嘉慶帝另眼相看,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天理教起義之中,面對闖進皇宮中的教徒,年少的道光帝是沉著指揮,還拿著鳥槍親自擊斃二人,使得嘉慶帝大為高興,被進封為親王,他在皇子時期并沒有對手,雖然沒有公開儲君身份,但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他就是密定的儲君。
所以咸豐帝與恭親王的皇位爭奪戰,可謂是九子奪嫡之后的又一個高潮,在這個過程之中,杜受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清史稿》之中留下這樣意味深長的記載:
“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馀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這則記載其實邏輯性并不強,打獵就是打獵,整出這般悲天憫人的話語,演得太明顯太過了。而且比《清史稿》成書要更早一些的《清朝野史大觀》之卷七,是更加詳細記載了這則故事,因此《清史稿》應該是引用了這一說法。當然雖然邏輯性不強,但背后也透露出杜受田的確對咸豐帝爭奪皇位有大功,不過由于史料不詳細,又間隔了幾十年,所以《清史稿》的作者趙爾巽找不到合適的史料,干脆引用《清朝野史大觀》里面的資料,以顯示咸豐帝之仁厚。
從人性判斷來說,杜受田應該知道資質平平的咸豐帝難敵天資聰穎的六弟恭親王,所以想出了一招,那便是讓咸豐帝處處表現自己的仁孝,畢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像漢朝皇帝,除卻開國皇帝,一般皇帝死后謚號只有二字,其中一字必是“孝”,以示對孝道的重視。而且要表現的成熟穩重,使得道光帝更加認可咸豐帝。平心而論,道光帝是一位平庸皇帝,咸豐帝登基以后,面對內憂外患全面爆發的局勢,雖然沒有成為下一個崇禎帝,但也絕非英明神武的皇帝,父子二人可以說本質上是同一類人。
而天資聰穎,并非中規中矩之人的恭親王,與道光帝和咸豐帝則不是同一類人,他善于學習,并非迂腐守舊之人,親身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倡導開展洋務運動,是為晚清開明派代表人物之一,而正因為他與道光帝并不是同一類人,所以道光帝權衡利弊之下,認為咸豐帝與他為同一類人,并且表現的可圈可點,雖然資質一般,但只要恪守祖宗成法,大清便可以傳承萬世。而恭親王雖然資質不凡,可能會使大清更好,但不是那么穩重,也可能會使大清變得更差,充滿了不確定性,意味著有較大風險。而實際上大清在當時已經很糟糕,不然也不會在咸豐帝登基當年便爆發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還不如讓恭親王繼位折騰折騰,說不定局勢會更好。
但晚年的道光帝只想聽到好消息,不想聽到差消息,久而久之,接受到的多是好消息,他認為大清雖不是康乾盛世,但也是蒸蒸日上的治世,這種情況下,選擇繼承人要的是守成(咸豐帝),而非不安分者(恭親王)。
正因為杜受田勘破道光帝的心理,才使得咸豐帝被道光帝認可,最終順利繼位,可以說杜受田是咸豐帝登上皇位的隱性第一功臣。
咸豐帝登基以后,沒有從政經驗,沒有自己的班底,面對清朝內憂外患的全面爆發,面對的危機可比祖父嘉慶帝面對的危機要大多了,這時候他只能依賴他的師傅杜受田,杜受田也可以說是咸豐帝在位初期實際上的丞相,這君臣二人是一心想要力挽狂瀾,不過杜受田雖然可以摸透道光帝的心理,雖然他比咸豐帝的從政經驗豐富,但他并沒有擔任過地方大員,在京官生涯之中,也沒有擔任過操辦具體事務的一線官員,處理政務的經驗遠不如嘉慶帝的師傅朱珪,雖然他學富五車,可稱大儒,但終究只是書上理論,處理事務,尤其是糜爛局勢下的各項事務,需要的是擁有豐富的基層經驗,可以看懂事情的本質,很明顯杜受田做不到,那么咸豐帝自然也做不到,因此君臣二人明明很努力,但局勢并沒有變好,反而是越來越糟糕,太平天國運動聲勢越來越大,最終占據東南半壁江山。
在這種焦頭爛額的情況下,咸豐二年(1852年),黃河決口,咸豐帝對于地方官員處理不當很是不滿意,尤其是太平天國在南方如火如荼之際,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引發一場新的農民起義,因此實在無人可用的咸豐帝派自己的師傅杜受田前往賑災,杜受田到了江蘇清河以后,便開始盡心盡力的賑災,因為氣候炎熱加之操勞過度,導致他的舊病復發,最終于七月九日病逝于江蘇清江浦驛臺,終年六十六歲。在病重期間,杜受田上奏折子只談公事,不提及自身病情,他病逝的消息被咸豐帝得知以后,感到很震驚和悲傷,是如此說道“披覽遺章,不覺聲淚俱下,悲痛實深”。并且說道“詎料相睽兩月,晤對無期耶。”
對比嘉慶帝的師傅朱珪是年老病逝而亡,咸豐帝的師傅杜受田則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助力咸豐帝登上帝位,有著天大功勞,在咸豐帝登基以后,又苦心積慮的幫他收拾爛攤子,最后因此舊病復發死于外出賑災地方,有一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之感,咸豐帝自然是又感恩又愧疚,因此咸豐帝對恩師的身后待遇是高的嚇人,杜受田也成為清代帝師第一人。
當然杜受田死于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也算是一種幸運,因為他雖有心助弟子咸豐帝成為一代賢明之君,但咸豐帝并沒有那樣的資質,而且局勢越往后越糟糕,杜受田活著之時,便有些束手無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只會越來越束手無策,起不到太大的輔佐皇帝作用,咸豐帝雖然不至于因此冷落自己師傅,肯定依舊是重用,但他的身后待遇應該是不如悲涼落幕以后那般。
咸豐帝給予了恩師杜受田超高的規格待遇,是“著賞給陀羅經被,由驛發往。加恩晉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即照大學士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并賞給廣儲司銀五千兩,經理喪事,靈柩回京,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護送,準其入城治喪。”
對于杜受田的家人,咸豐帝也是考慮到,杜受田的父親杜堮為前任禮部侍郎,當時已是年屆九旬,咸豐帝害怕他悲傷過度,因此派恩華前往看視,并賞給人薓十兩,以資調養。杜受田之子杜翰加恩以庶子補用。杜受田的三個孫子,均著加恩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在清代舉人便可以外放為官,在小地方可謂是天花板的存在,舉人再進一步則是可以考取進士,進士的仕途前景更為廣闊。這是為杜受田的孫子鋪下可進可退之路,如果有本事成為進士,那么前途無量。沒本事也沒關系,舉人也可以步入仕途,雖然前景不如進士,但有著皇恩浩蕩的加持,以后成為大員也是有著很大可能,足以看出咸豐帝照顧之全面和周到。
在看到杜受田的遺疏以后,咸豐帝更是深情的說道“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鳴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他在為師傅的不幸命運鳴不平,更是為自己的不幸命運鳴不平,從此以后再無人與他同舟共濟,他不只是失去了恩師,更是失去“救命稻草”,自此只能自己一人面對復雜的局面。
咸豐帝還打破慣例,不待內閣票擬,便將謚之極美的“文正”謚號賜予杜受田。在前有嘉慶帝師傅朱珪被賜予“文正”謚號,又有著咸豐帝師傅被賜予“文正”謚號以后,清朝開始形成帝師可上“文正”謚號的慣例,因此之后同治帝師傅李鴻藻,光緒帝師傅孫家鼐亦是被上為“文正”謚號,不過這兩位皇帝都為傀儡皇帝,并沒有實權,他們的師傅被上這個謚之極美的謚號,只不過是按照慣例選出的帝師代表罷了,并沒有起到真正輔佐皇帝的作用。
杜受田的靈柩到京以后,咸豐帝親自到杜府奠醊,撫棺灑淚,悲悼實深,他是在為杜受田而哭,更是在為自己而哭!愧疚和思念恩師的咸豐帝開始頻繁的加恩于杜受田家人,杜受田的父親杜堮身為前任禮部侍郎,咸豐帝是賞他禮部尚書銜。
隨著時間推移,局勢的一步步惡化,咸豐帝并沒有淡忘師傅杜受田,反而是越發懷念,認為他若是在身邊,局勢不至于那般一發不可收拾,自己不至于到了近乎山窮水盡的局面,因此在杜受田病逝幾個月以后,在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咸豐帝在臨雍講學時,說道師傅杜受田“儻能久在左右,于時事艱虞,尚冀多所補救。”感嘆之下,咸豐帝又對杜受田的父親杜堮加恩賞食禮部尚書全俸,并派五弟惇郡王奕誴去祭奠杜受田。咸豐八年(1858年)杜堮病逝,咸豐帝更是親自前往祭奠,并贈大學士,謚文端,入祀賢良祠。
杜受田的長子杜翰,當時以翰林檢討外放湖北學政,在咸豐帝的大力提拔之下,是火箭式上升,僅僅用了一年三個月的時間,便是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并且進入清朝的權力中樞之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杜受田的次子杜?,之后亦是被提拔為正二品的侍郎。
咸豐十一年(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逃到熱河避暑行宮的咸豐帝在駕崩之際,因為繼承者同治帝年幼,并無親政能力,所以任命顧命八大臣輔佐幼帝,而顧命八大臣之中便有杜翰。按照這樣的歷史軌跡發展下去,杜氏一族應該會長盛不衰,會屢出大員,杜翰會升為內閣大學士,以后成為軍機處領班大臣也不是不可能。他的弟弟杜?當時以欽差身份任督辦山東團練大臣,如果能力可以,不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創建湘軍起家的曾國藩,也可以進入朝堂歷練幾年,然后外放為一方巡撫或者總督,最后官至大學士,使得杜氏一門兩大學士。
但歷史的發展就是這么戲劇性,杜翰是站隊于咸豐帝的頭號寵臣肅順一方,而咸豐帝對于身后的安排,雖然是以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牽制顧命八大臣,同時顧命八大臣中有遠支親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有宗室大臣肅順(端華之弟),有駙馬景壽(咸豐帝姐夫),有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也可以互相牽制,但看似如此,實則并非如此,肅順頭腦靈活,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以他馬首是瞻不說,其他四位軍機大臣也是以他為首,剩下一個景壽則是唯唯諾諾的好人,使得肅順開始一家獨大,有著獨攬權柄之勢,如此一來,其他人自然不愿意,別說慈禧太后,就是敦厚的慈安太后也是忍不了。
這時候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也是不甘心被排擠于權力核心之外,按照顧命大臣有親有賢來說,至親人選應該是恭親王當仁不讓。雖然咸豐帝和恭親王是同父異母,但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豐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病逝以后,道光帝便是令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咸豐帝,這兄弟二人朝夕相處,是如親昆弟,這是其他兄弟所比不了的。不過因為爭奪皇位,已經使得兄弟二人心中埋下芥蒂,咸豐帝登基以后,能力強的恭親王也是被打壓,直到咸豐帝逃離北京時,才重新起用恭親王留守北京來收拾爛攤子,所以咸豐帝害怕恭親王成為下一個攝政王多爾袞,因此以景壽取代了恭親王的位置,如此一來,一直收拾爛攤子的恭親王更是不樂意。
最終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一起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還沒有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沒多久,便是被逐一收拾。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被賜自盡。肅順被斬于菜市口。其他五位軍機大臣因為只是依附,并沒有太過飛揚跋扈,所以包括杜翰在內只是被罷免。
在這個過程之中,杜翰的帝師之子身份應該起到作用,畢竟兩位親王都賜死,也不差四位軍機大臣,尤其是早前有大臣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時,杜翰是堅決反對,使得這一提議沒有實施,這個罪過可比其他軍機大臣要大,只不過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綜合考慮,認為牽扯太大,像杜翰特殊身份這點,恭親王肯定要保護,不然會讓人以為他是記恨當年杜受田幫助咸豐帝登上皇位,搶了自己的“皇位”,所以非要殺杜翰不可,因此杜翰等軍機大臣最終得到保全,只不過都被罷官,從此仕途斷絕。杜翰還牽連到弟弟杜?,杜?也跟著被罷官,還沒有施展抱負,便是仕途到頭,是郁郁寡歡,最后于同治四年(1865年)病逝于家中,終年五十七歲。深受打擊的杜翰也在同治五年(1866年)郁郁而終,終年六十歲。
顧命八大臣成為短暫的歷史光影,本可以成為重臣,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杜翰和杜?兄弟二人,也是成為杜氏一門的雙響絕唱。
不過他們的父親杜受田,身為清代帝師第一人,卻是深刻影響了歷史,助力咸豐帝登上帝位,如果沒有他助力,也許是恭親王成為皇帝,那么晚清的歷史或許又是另一個走向,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沒有發生的事情,只能假設和令人唏噓一番罷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