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天,一位兩鬢斑白的游客走進了北京紫禁城里。他穿梭于各大宮殿之間,走到養心殿時,看到幾個工人正在布置養心殿,希望將其恢復到光緒皇帝時代的原狀。
他凝視著養心殿后殿寢宮床頭的一張照片,良久后,對工作人員說到「這張照片放錯了,照片里的人不是光緒,而是醇親王載灃。」
工作人員看著眼前這個戴著眼鏡、身形瘦弱的老者,不屑地說道「同志你是誰呀,你不要不懂裝懂」。
老者說道「我不是歷史專家,但一個是我親爹,一個是我名義上的父親,他們我還是認識的。」
此話一出,在場的工作人員才意識到,眼前的老者竟然就是被特赦后生活在北京的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的身上有很多的標簽:皇帝、廢帝、寓公、傀儡、俘虜、囚犯、普通公民,同時也有很多的謎團。
他一生娶過5任妻子,為何到頭來沒留下一兒半女?不止溥儀,清朝的最后三任皇帝都是絕后的,背后的原因真的是所謂的「天亡大清」嗎?
溥儀到底是不是「不走水路,專走旱路的」?都說溥儀為了避免回國后被清算,在東京審判中隱瞞了自己與日本人之間的骯臟交易。
那么作為中國唯一一個接受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皇帝,溥儀究竟有沒有在東京審判中撒謊呢?今天我們來揭開溥儀身上的4大謎團。
謎團一:慈禧為何選中了溥儀?
中國古代封建皇位的傳承,一般都是「子承父位」,可溥儀的的父親、爺爺都不是皇帝,溥儀這一脈得往上追溯到太爺爺道光皇帝了,可見他從血統上來說,離這皇位著實是有點遠的,但架不住命運弄人。
大清皇帝從同治開始子孫不興,同治皇帝19歲暴斃時,沒有留下任何子女,大清第一次在皇位繼承人上出現斷檔。
同治帝叫「載淳」,是「載」字輩的,按理說應當在下面的「溥」字輩中選擇一位宗室子弟繼承皇位。
但如此一來,慈禧太后就會升級為太皇太后,沒有了實權,嗜權如命的慈禧自然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于是慈禧就在「載」字輩中選擇了年僅四歲、好控制的載湉,過繼給了死去的老公咸豐帝。載湉登基后,是為「光緒帝」。
1908年11月14日,37歲的光緒皇帝拖著久病的身軀在孤寂之中離開人世,也是沒能留下子嗣。
此時,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74歲的慈禧突然降下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過繼于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并命令醇親王載灃出任監國攝政王。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宗室子弟中,慈禧為何偏偏選中了溥儀呢?溥儀的弟弟溥杰所寫的《父親醇親王載灃》一文道出了其中的玄機。
溥杰在文中說「我父親是個老實人,也和我祖父一樣,都是把權力看得較淡。」
年幼的溥儀登基后,父親醇親王載灃將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也許正是因為載灃將權力看得較淡,才使妄想著繼續執掌天下的慈禧選中了溥儀。
有人可能會問了,那慈禧為何不直接讓老實巴交的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入承大統呢?
這是因為載灃的輩分放在那里,不可能把載灃過繼給同治帝,如果讓載灃入承大統,慈禧死后,咸豐---同治這一脈就要絕后了,慈禧是咸豐帝的妃子,她還是想要為咸豐延續香火的。
只可惜慈禧機關算盡也逃不過命數,光緒死后不到24小時,慈禧也撒手人寰。就這樣,年僅3歲的溥儀被推上了皇位,是為「宣統帝」。
1908年12月2日,文武百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參加了溥儀的登基大典。典禮過程繁瑣,一個3歲的孩子哪能坐得住,溥儀不停地哭鬧著要回家。
溥儀的父親載灃則在旁邊半跪著,扶著溥儀說,「快完了,就快完了。」這句話把周圍的王公大臣們都聽愣了,說道「王爺,登基大典上,怎么能說快完了呢!」
事實證明,載灃的這句「快完了」又何嘗不是大清命運的真實寫照呢。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一年后的1912年2月12日,溥儀名義上的母親隆裕皇太后,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全權代替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意味著入主中原近300年的清王朝的滅亡。
此后,民國政府頒布《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內,由太監宮女伺候,保留皇帝的尊號,但不能出城,民國政府會每年要向其撥發四百萬兩作為生活費。
對于年幼的溥儀來說,生活似乎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時間來到了1917年7月1日,北洋政府定武上將軍、同時也是前清王朝大臣的張勛,發動政變,宣布大清帝國復辟,12歲的溥儀再次坐上龍椅。
但僅僅12天后,張勛的行動便宣告失敗,溥儀第二次退位。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等人發動「甲子兵變」,推翻了民國大總統曹錕。11月5日,馮玉祥帶領軍隊占領了紫禁城,溥儀被趕出了他生活了16年的皇宮。
眾所周知,后來溥儀投靠了日本人,1934年3月1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溥儀成了東北「偽滿洲國」的皇帝,第三次登基。
一生中三次登基三次退位,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但即使是這樣,溥儀也始終沒能擺脫傀儡的命運。
謎團二:同治、光緒、溥儀為何都絕了后?
溥儀一生娶過5個妻妾: 16歲時,在紫禁城內迎娶了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繡;31歲作偽滿洲國皇帝時,娶了祥貴人譚玉齡。
6年后,年僅15歲的李玉琴又被選入了偽滿洲國的「皇宮」中,成為了溥儀的福貴人。1962年,被特赦后56歲的溥儀又娶了37歲的李淑賢為妻。
雖然1931年,淑妃文繡登報與溥儀離婚;婉容不久后也因為與侍衛私通,被溥儀冷落;祥貴人譚玉玲于1942年,嫁給溥儀5年后,離奇暴斃。
1957年,福貴人李玉琴又在溥儀被勞改期間與其離婚,是溥儀的第五任妻子李淑賢陪伴溥儀直到其去世的,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溥儀的一生是不缺女人的,也是享了齊人之福的。
可為什么5任妻妾都沒能為溥儀生下一兒半女呢?不僅是溥儀,溥儀的前任皇帝光緒,前前任同治,都是一生無兒無女,清王庭是如何陷入「無后」的怪圈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跟滿人的婚俗:「近親結婚」有很大的關系。
不同于中原地區對女子的貞操極為看重,滿族人,父親死后,將妻子留給兒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后,就將他的第三任大福晉阿巴亥交給了兒子代善照顧,而這種傳統后來在滿清皇室中依舊很普遍。
比如順治皇帝所娶的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就是自己的表妹。再比如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其實是舅舅佟國維的女兒,換句話說,也是康熙的表妹。
還有光緒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弟的女兒,而光緒帝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也就是說光緒和皇后也是表親的關系。
由此可見,從清朝創立開始,近親結婚一直就是埋在愛新覺羅家族基因中的一個雷,有專家認為是近親結婚所導致的基因缺陷使清皇族的生育力不斷下降的。
另外,同治、光緒、溥儀都之所以都絕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過于年幼時就登基,小皇帝過早接觸男女生活,會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巨大傷害。
同治六歲就登基了,光緒是四歲,溥儀則是三歲。
溥儀的朋友、被稱為「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在1981年發表的《末代皇帝特赦以后》一文中說到:溥儀十多歲時,服侍他的幾個太監晚上想休息,又怕溥儀偷跑出去,就經常把宮女推到溥儀床上。
宮女們想著懷上龍種就能改變命運,于是爭相「開導」小皇帝。
溥儀當時還是個孩子,什么都不懂,自然任由宮女們擺弄,太監們又經常拿壯陽藥給溥儀吃,導致溥儀身體過早地被掏空了,成年后也失去了男性應有的功能。
沈醉說法流傳甚廣,不過也還是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反對者認為,大清雖然是亡了,但是溥儀生活在紫禁城期間,宮內還是凡事俱照《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行事的,宮女若敢引誘年少的皇帝上床,那是死罪,一經發現,會被杖斃。
然而,即使沈醉的說法存疑,溥儀不舉卻幾乎是不爭的事實。溥儀16歲時,同時迎娶了17歲的皇后婉容和14歲的淑妃文繡。可大婚之夜,溥儀把皇后的蓋頭掀開之后,坐了一會兒就走了。
婉容起初以為溥儀是去淑妃文繡那兒了,但其實溥儀是回養心殿自己臥室去了。1931年,文繡要跟溥儀離婚時,發出的律師函里明確寫道「侍帝九年,未蒙一幸」。
婉容也在日記中多次表達過對「不正常夫妻生活」的苦惱,她說「吾不義,亦不敢逼迫吾愛必與妾同床共枕,此亦非妾所要求」,意思是她不高興,但也不能逼溥儀跟自己睡覺。
最離譜的是,溥儀還曾對婉容說,要實在不行的話,你就跟別人那個吧。可后來婉容真的跟侍衛私通生下女兒后,溥儀卻將孩子丟進了鍋爐。
1945年,蘇聯紅軍進入東北,日本人投降,溥儀倉皇出逃的路上丟下了婉容,婉容最終死在了延吉監獄里。
1962年4月底,溥儀娶了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賢。同樣地,據李淑賢回憶,新婚之夜,溥儀借口要看書,一看就看到兩三點,接連好幾個星期都是這樣。
別人新婚時期都是蜜里調油,溥儀可好,天天躲著新婚妻子。李淑賢在嫁給溥儀之前有過2段婚姻,對夫妻的生活并不陌生,她很快就意識到了溥儀的不對勁,而且她還發現溥儀經常去醫院。
身為護士的李淑賢有一次偷偷跟著溥儀到了醫院,結果發現溥儀在注射男性荷爾蒙。無奈之下,溥儀這才承認了身體上的缺陷。
溥儀回憶錄《我的前半生》1962年6月的未定稿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我剛剛進入少年時期,由于太監們的奉承討賞,他們教會了我斫喪身體的行為,在毫無正當教育而又無人管束的情形下,我一染上這個不知后果的惡習,就一發而不可收拾,結果造成生理上病態現象。在新婚的這天,我感覺不到這是一種需要。婚后,我和婉容的生活也不正常,至于文繡和在偽滿時另外兩個妻子,更純粹是我的擺設,這四個妻子全過的守活寡的生活。」
溥儀之所以說4個妻子,那是因為在寫《我的前半生》時,他還沒有娶李淑賢。
除此之外,關于溥儀無后的原因還有一種猜測,那就是溥儀其實是個「深柜」,這引出了溥儀身上的第三個謎團:他到底是不是同性戀?
謎團三:溥儀到底是不是同性戀?
溥儀是同性戀的說法最早來自一本書《末代太監秘聞》,書的作者賈英華是著名的晚清傳記作家,他與伺候溥儀和婉容的「中國最后一位太監」孫耀庭算是「忘年交」。
書中,賈英華借孫耀庭之口說,溥儀「不走水路,專走旱路」,意思就是溥儀不喜歡女的,只喜歡男的。
還說溥儀有個同性伙伴,名叫王鳳池,綽號「小王三兒」,是一個長相俊俏、唇紅齒白的御前太監。
三兒比溥儀大幾歲,脾氣也不錯,有一段時間,漸漸變得與溥儀形影不離,而成了宮內的一對畸形人物。
溥儀的另一位同性伙伴則被認為是他的老師英國蘇格蘭人莊士敦,賈英華在《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書說,溥儀錯誤的性啟蒙就是莊老師一手調教出來的。
莊士敦早年對女性興趣不大,且終身未婚。如果賈英華的說法屬實,那么莊士敦與溥儀就不僅是同性戀的關系,還是師生戀、忘年戀、跨國戀,這簡直太炸裂了。
另外,溥儀的弟媳,也就是溥杰的妻子日本人嵯峨浩在回憶錄中也說過「無論如何,現在我了解到皇帝對一個男仆有了一種不應有的情愛,他被劃入為男妃一類,我懷疑可不可能正是這種性欲倒錯的癖癮,驅使他的皇后吸食鴉片?」
就這樣,溥儀是同性戀的流言被越傳越廣,可細細推敲后不難發現,此流言可能也就僅僅只是一個流言而已。
首先,被傳與溥儀要好的太監王鳳池,根本就是查無此人,敬事房檔案中完全沒有此人的資料。
而溥儀的老師莊士敦,雖然終身未娶不假,但資料顯示莊士敦感情生活極其豐富,可以說女朋友就沒斷過。來北京之前,在北京期間,以及晚年回國后,莊士敦都曾與女性同居。
其次,溥儀的侄女毓嶦曾表示「我可以肯定地說,溥儀不是同性戀。婚姻悲劇的根源在于他身體上的原因,其實寫兩個英文字母:ED,就明白了。」
ED委婉點說,就是有心無力,溥儀雖然無法行夫妻之事,但大量資料顯示,他一生對女人都是興致盎然的。
1925年,被趕出紫禁城后的溥儀、婉容等一行人入住了天津張園,在那里過了7年快樂的「平民」生活。
那時的溥儀常會買一些如留聲機之類的舶來品來哄婉容開心。最浪漫的一次是溥儀送了婉容一塊鉆石手表,手表后面還刻上了「I Love You」一行字。婉容還特意戴上手表在文繡面前炫耀。
在東北期間,溥儀納了祥貴人譚玉齡,外界一度盛傳,譚玉齡是溥儀最愛的女人。
婚后第5年,譚玉齡突然因病去世,之后溥儀一直隨身帶著她的照片,照片背面寫著:「我的最親愛的玉齡」,從通化帶到蘇聯,又從蘇聯帶到撫順,最后帶回了北京,足以表明,溥儀對譚玉齡的深愛。
譚玉齡死后,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溥儀又娶了福貴人李玉琴。
1950年到1959年,溥儀被關在撫順戰犯看守所期間,李玉琴曾多次探監,還曾爆料稱,領導照顧他們夫妻,專門給他們安排了一間夫妻房。
李玉琴說之前溥儀從沒有碰過她,但探監期間,他們有了夫妻之實。不過此爆料的真假可能也就只有天知、地知、溥儀和李玉琴夫妻倆知了。
1956年時,李玉琴還是因為不知溥儀何時能出獄,忍痛提出了離婚。
再來說說,溥儀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賢。在李淑賢得知溥儀不舉后,一度傷心痛哭想要離婚,但溥儀當初在介紹人的引薦下見到李淑賢的第一面就喜歡上了她,溥儀甚至給李淑賢下跪說,「你要是和我離婚,我就不活了」。
此后的日子里,在外界看來,溥儀對李淑賢呵護備至,可以說是用「愛的超能力」彌補了身體上的「無能」。
溥儀還曾對李淑賢真情告白道「以前我在宮中時,根本不懂夫妻之間該如何相處,妻子只是我的玩物和擺設,高興了就去玩一會兒,不高興就幾天不理。我是從來不知愛情為何物的,只是遇見你,才曉得人世間還有這樣甜蜜的東西存在。」
好家伙,一生五個妻妾,見一個愛一個,所以,溥儀是深柜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
謎團四:溥儀在東京審判中有沒有撒謊?
1948年11月12日,耗時2年多的東京審判結束,長達1231頁的判決書用了9天才宣讀完,而這僅僅是對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宣判。
在東京審判中,最轟動的一幕出現在1946年8月16日,這天,因為一個特殊證人的出場,被稱作「劃時代的日子」。這個證人,就是中國末代皇帝。
東京審判是從1946年5月3日開始的,審判遵循了英美法系和現代法制的兩個基本原則:無罪推定和證據規則。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最終宣判之前,被告席上的甲級戰犯們是不被認為有罪的,而如果他們在控辯雙方的交鋒中占據了優勢,甚至有可能會被判無罪。
審判的第一階段,涉及的是中國受侵略的問題,但中國方面沒有料到審判戰犯會如此復雜,滿以為是戰勝者懲罰戰敗者,審判不過是個形式而已。
國民政府軍政部次長秦德純出庭作證時,說日軍曾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但被斥為空無實據,幾乎被轟下證人臺。事后,秦德純氣憤地說:「這哪里是我們審判戰犯,還不如說是戰犯審判我們。」
「九一八事變」主謀、被稱為「關東軍之膽」的板垣征四郎,還宣稱自己無罪,甚至叫囂「要與檢察方大戰三百回合」。
直到1946年8月16日溥儀被帶入法庭,板垣一下變了臉色。溥儀在證人席上用標準的北京口音做了自我介紹:名字叫溥儀,本來是滿洲姓,愛新覺羅·溥儀。
1945年8月,日本在二戰中投降,偽滿洲國隨之覆滅,溥儀帶著親屬們從長春的皇宮中倉皇出逃。
8月19日,一行人降落沈陽準備換機時,被忽然出現的蘇聯士兵俘獲。做了蘇軍俘虜的溥儀反倒松了一口氣,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做什么對不起蘇聯的事,蘇聯人應該不會把他怎么樣。
此后,溥儀被關在蘇聯赤塔的莫洛科夫卡療養所,蘇聯方面給了溥儀與蘇聯軍官同等的優待。期間溥儀曾申請永遠留在蘇聯,但被斯大林駁回了。
東京審判上,自我介紹后,溥儀緊接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繼位之后的第三年,國內發生了革命,一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推翻了腐敗的清政府,這是一次非常進步的運動……」
這話從溥儀嘴里說出著實有些滑稽,用 「腐敗」一詞形容自家王朝,還稱推翻自家王超的人「偉大」,這成了當年報紙上的奇談,顯然溥儀是擔心日后遭到祖國的清算。
審判中,溥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偽滿洲國是如何成立的」。
在溥儀口中,他與日本人的合作都是在被脅迫的狀況下發生的,在天津時,日本人曾給他寄來一筐水果,打開一看,原來里面裝的是炸彈。
但實際上,溥儀投靠日本人一定有自愿的成分。1928年6月,孫殿英打著「軍事演習」的旗號,對清東陵中的乾隆墓和慈禧墓進行了大規模盜掘,這可是掘了溥儀的祖墳啊。
溥儀得知此消息后,氣得青筋暴起,發毒誓說「不報此仇,便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本來蔣介石是答應溥儀會徹查此事的,但被孫殿英用盜取的寶物賄賂一番后,此案就不了了之了,該事件史稱「東陵事件」,此事件是導致溥儀與國民政府完全決裂,轉向日本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審判庭上溥儀表示,雖然板垣征四郎說「滿洲國」是獨立的,溥儀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布敕令,但實際上他就是個擺設。
每天來他辦公室的大臣不少,但沒一個人是和他商量國家大事的,不是過來請安,就是放下一些禮物,掉頭就走。
滿洲國的大臣們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實際料理國事的是日本次長,每次溥儀向大臣們詢問公事,得到的回答都是「次長正在辦」。
溥儀唯一的權限是在日本人擬定好的文件上簽上『裁可』的簽字,文件則一個字都不能改。
出庭作證的第二天,溥儀決定放出更大的猛料。他說,他深愛的祥貴人譚玉齡是被日本中將吉岡安直殺害了,這突如其來的殺人指控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溥儀稱,最初譚玉齡病了之后,他們請了一位中國醫生來診病,后來吉岡安直介紹了日本醫師,日本醫師診察之后,吉岡找醫師密談達3小時之久。
那夜只有日本醫師守護治療,譚玉齡本來需每小時注射一次葡萄糖的,可是一夜中,日本醫師僅給她注射了兩三次,次日清晨譚玉齡就走了。
溥儀認為譚玉齡的死是日本人的陰謀,因為日本人一直想給溥儀塞個日本姑娘,好生出一個中日混血的「滿洲國繼承人」。
按照日本的侵略計劃,占領東北的最后一步就是把「偽滿洲國」劃歸日本,將東北地區「改祖換宗」。但溥儀強烈反對娶日本姑娘,最終選了中國姑娘譚玉齡。
溥儀稱,兩人親密的感情讓日本人的算盤落了空,所以日本方面授意吉岡暗害了譚玉齡。
譚玉齡的病確實蹊蹺,短短幾天,連起床的力氣都沒了,因為當時沒有驗尸,所以她的去世就成了一樁疑案。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譚玉齡患有膀胱炎,當時日本醫生要求為譚玉齡導尿,溥儀激烈地拒絕了,理由是皇妃的下體,怎能讓外人看到,這太損皇家顏面了。
這才導致了譚玉齡離世的。而且后來溥儀也承認,在東京法庭上提到譚玉齡一案也有他的私心,他更愿意讓人們把他看做一個被迫害者。
溥儀二次出庭后,直訊階段宣告結束,他滿懷自信的走下證人席,猶如決斗場上走下來的騎士。但直訊階段只是溥儀單方面在講述,他還沒有見識過質詢階段的控辯雙方的激烈交鋒。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是這樣描述此后六天的質詢的「我由于不肯把某些歷史真相赤裸裸地泄露出來,在律師的一系列逼問下,陷入了幾乎不可自拔的困境。我在法庭上的其余六天真像俗語說的是過了六天的‘熱堂’。」
最讓溥儀心驚肉跳的一幕是,日方的一位律師布萊克尼向法庭呈交了一件物證,這是一封寫在皇家御用黃絹上的信。
上面印有溥儀的御璽印章和偽滿洲國國務院總理鄭孝胥的簽名,信上所署日期為「1931年10月11日」,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的不到一個月,溥儀尚在天津。
信的內容是「此次東省事變,民國政府處措失當,開釁友鄰,涂炭生靈……今者欲謀東亞之強國,有賴于中日兩國提攜,否則無以完成。」顯然,這封信的內容是在請求日本協助復辟。
黃絹信被傳到溥儀手上后,溥儀看著手中的信,沉默了幾分鐘,然后猛地站起來說,「這信是偽造的!」
布萊克尼問「上面的御璽也是偽造的嗎?筆跡難道不是鄭孝胥的嗎?皇家御用黃絹紙總偽造不了吧!」
溥儀斬釘截鐵地說「都是偽造的!我一直用小印鑒,而蓋在這封信上的是大印鑒,再說,我一向只用國產的普通信紙,在天津期間從來沒用用過黃絹紙。」
溥儀說得有理有據,最終,法庭鑒定認為黃絹信是偽造的。當時的媒體紛紛報道稱,布萊克尼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但多年后,「溥儀生平研究專家」王慶祥告訴記者,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勞改期間,承認了他曾在黃絹信這個證據上撒了謊。
也就是說那封信是真的。在偽滿洲國成立的過程中,他并不是完全被迫的。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曾寫道「我仍然感到很大的遺憾。由于那時我害怕將來會受到祖國的懲罰,心中顧慮重重,雖然我確實說出了侵略者一部分的罪惡事實,但是為了掩蓋自己,我又掩蓋了一部分與自己罪行有關的歷史真相。」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蘇聯學者H.斯米爾諾夫和E.B.扎伊采夫在其著作《東京審判》一書中,寫道「不管黃絹信是真是假,溥儀成了投敵分子是自愿還是被迫,這個問題只有在決定溥儀個人命運的那一天,即當他作為被告人而不是證人,應對中國法庭時才有意義。」
最終,東京審判上被起訴的28名甲級戰犯中,25人被定罪,其中7人被送上了絞刑架。
美國記者阿諾德.布萊克曼在《另一個紐倫堡,東京戰犯審判內幕》一書中這樣描述溥儀「他在以出色的表現,證明他是一個精明、狡猾和大有作為的偵察大師……如果溥儀是個自由人的話,他的表演一定更令人難忘。鑒于他所處的特殊環境,他能做到這一步已非一般人可比。」
溥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站在證人席上被審判了8天的皇帝,但有人說,這應該是溥儀一生中最硬氣的8天了。
東京審判結束后,溥儀又在蘇聯被關押了四年。直到1950年8月3日被引渡回中國。
他和偽滿洲國的數十位中日官員一起被送入了撫順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1959年12月4日,溥儀被時任主席劉少奇特赦。
尾聲
1964年11月,在與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賢結婚后沒多久,溥儀便出現了尿血的現象,經過醫生全面檢查后,診斷是溥儀左邊的腎上有兩個小瘤子,最后確認是腎癌。
雖然腎切除手術很成功,但不幸的是,沒多久另一個腎也出現了癌細胞,最終溥儀在1967年死于尿毒癥,享年61歲。
溥儀死后,骨灰本來是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后來一位張姓老板(海外華僑張世義)在河北易縣西陵附近買了塊地,建了「華龍皇家陵園」。
經人介紹,張老板認識了溥儀的遺孀李淑賢。李淑賢同意把溥儀的骨灰搬過去。
本來是蓋了三個墳頭的,因為溥儀生前曾對李淑賢說,我希望能和你葬在一起,如果能再加一個人話,我希望是譚玉齡。
1995年1月26日這天,溥儀的骨灰下葬到了「華龍皇家陵園」。
但 1997,李淑賢臨終前卻表示,不愿意和溥儀埋在一起,希望直接被葬入八寶山,理由是:溥儀生前給人當了半輩子傀儡,死后我不能做他的招牌。
作為皇帝,溥儀的身份無比特殊,但同時手中又沒有任何實權。3歲時,他被迫與生母蘇完瓜爾佳氏分開。
皇宮中雖然有前兩任皇帝給溥儀留下的五位名義上的母妃,沒有一個人曾給過溥儀一絲疼愛。
普通人家的孩子,若是鬧鬧小脾氣,還常有爹疼娘哄著,祖父母溺愛著,但少時的溥儀,若發脾氣,就會鎖進一間小屋里,大人們美其名曰「萬歲爺心里有火,讓他唱一唱吧」。
隨后,就任由他在里面哭鬧喊叫,踢門,摔物,甚至是苦苦央求,都沒有人理他。要直到哭啞了,沒力氣了,才會被放出來。
六歲那年,溥儀因為栗子吃太多撐著了。之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隆裕太后都只許他喝糊米粥,無論溥儀如何叫餓,太后都不肯給他別的吃。
最后,溥儀餓到什么程度了呢?有天溥儀和太后一起游中南海,太后叫人拿來干饅頭給溥儀喂魚玩,誰知溥儀看見這干饅頭,竟情不自禁地塞進自己嘴里了。
若是尋常母親,該是心疼死了,但隆裕太后卻把溥儀臭罵了一頓。
童年時,唯一給溥儀帶來過溫暖的人,就是乳母王焦氏了。但在溥儀9歲那年,太妃們瞞著溥儀將王焦氏逐出了宮。
溥儀曾回憶說「9歲之前,乳母是使我唯一保留了人性的人。乳母走后,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了。」
有人說,溥儀作為帝王伙同外邦殘害同胞;作為丈夫,不懂得共情,不會感知別人的痛苦,由此毀掉了幾個女孩的一生。
還有人說,溥儀只是被時代洪流裹挾著走向末路的可憐人。也有人精辟的總結溥儀是最孤獨的孩子,最自私的丈夫,最可憐的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