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陳列所寶物無數
紫禁城里藏有很多無價之寶,溥儀不但未嘗見過,并且不知藏在何處。奇怪的是,民國政府一向認為這些寶物屬于清室,而不是屬于中國政府。我以往曾提到,中國的報紙時時攻擊紫禁城出賣寶物,理由是這些寶物是中國政府的,小朝廷私自出賣,就是犯了盜賣國寶之罪。
溥儀大婚時的乾清宮
民國十一年(1922年),我曾寫信給一位懂得英文的前清官員(李經邁),提到“皇家那班辦事官員多年來的種種作弊和蒙混,到今已12年了,在目前,我們很不容易知道皇室共有多少財產”。此后不久,我發現民國政府竟未承認故宮寶物屬于國家。清室內務府因開銷龐大,無法平衡收支,不斷將宮里寶物出賣或抵押給人家,而中國政府竟未出面阻止。徐世昌總統及其繼任人似乎不愿干涉這些事,他們好像內心有愧,認為民國政府既然不能按時支付清室的優待歲費,清室因財政困難,出賣一些寶物以維持生活是可以原諒的。
紫禁城里仍由內務府保管著大批寶物,這些寶物時時刻刻在被變賣、抵押,甚至被盜竊。另外,還有很多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等,系民國成立后從奉天的故宮及熱河行宮運來北京收藏的。
紫禁城
民國五年(1916年),民國政府將運京的部分寶物分貯在三大殿,但大部分藏于文華、武英兩殿,并成立古物陳列所,供游客觀覽。觀者可從東華門或西華門入內,但不能從北部的神武門進入,因為那兒的部分地方仍由溥儀居住,并未開放。
1916年后,古物陳列所展覽的中國藝術品吸引了世界無數觀眾,他們大多以為這些寶物系中國政府沒收清王朝的,或系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移交民國政府的。但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授受經過是有條件的。
1923年,我向清室調查此事。他們抄給我一些中國政府文件,我才對此事了然。
奉天、熱河皇宮有無價之寶
我把其中一份文件抄錄于此。此項文件在中國從未公開,讀者一定會覺得很驚異。
紫禁城的黃昏御制序文
抄本的日期是1916年9月11日。其中所說的1914年1月民國政府和清室內務府共同派人往奉天、熱河兩處皇宮運送該兩處的寶物入京。這批70余萬件寶物,被認為是清室財產之一部分,其中有些是無價之寶。民國政府和清室雙方協議,除部分為清室保留,其余由民國政府依照估價單所開價錢收買。但因民國政府當時財政情形極度困難,無法支付購買費,這些寶物被當作由清室借給民國政府陳列,待民國政府財政好轉后再支付全部價錢。
運京的這批寶物,大部分藏于武英殿并辟為古物陳列所開放,由內務府名叫治格的官員任所長,他向民國政府及清室負責。
下為該份文件的抄錄:
國務總理段祺瑞為呈請事:竊據鑲紅旗蒙古都統兼護軍都護使治格咨陳,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同清皇室人員前往奉天、熱河兩處檢取清宮歷存陳設物品及珠寶書籍等件,運送來京,分置太和、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各殿,統計兩處古物共七十余萬件,均經分別品類,登記冊簿。旋由清皇室派員約同古玩商家逐件審定,折中估價,約五百余萬元之譜。尚有物極罕貴無從擬價之件,不在此數。當經內務總長商明清皇室,就武英殿地址,建設古物陳列所,并呈經前大總統責成經理古物陳列所所長事宜。
三年十月,該所開幕,環寶雜陳,奇珍備具,中外瞻仰,侈為巨觀。此該所成立之實在情形也。惟此項古物系屬清皇室私產。本擬由政府備價收歸國有,徒以財政支絀,迄未實行。現值大局稍寧,清皇室待款甚亟,治格對于民國及清皇室均負有保存之責,朝夕維護,常用兢兢。竊以國粹重要,為中外觀瞻所系,自未便由清皇室收回;而未經付價以前,究未能屬諸國有,常此懸置,殊非永久辦法,亟應從速解決,俾得有所歸宿,等情。查此項價款,為數甚巨,必俟財政稍裕,始能籌議措還,當未付價之先,該都統既以清室護軍都護使兼充該所所長,受有雙方委托之責,自應飭就原有地址,照舊妥慎保存,以重國粹。
對于清皇室方面,即由國務院確實擔保,用昭大信。所有酌擬緩付古物陳列所價款,照舊保存辦法,除俟分行內務、財政兩部,及清廷內務府查照外,理合呈明大總統鑒核訓示祗遵。謹呈大總統。中華民國五年九月十一日
這一時期的民國總統是黎元洪。
溥儀曾偷運古物出宮
清宮這些古物,有些是清朝入關后接收自前朝,有些是取諸民間,有些是官員及人民所貢獻,歷年三百,所積漸多。
莊士敦、婉容和婉容老師伊莎貝
清朝既亡,民國政府本應也照清政府之例,接管明宮文物,但以辛亥革命時,有優待條件這個諾言,其中第七款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彼郧鍖m寶物,仍歸小朝廷所有。
其實這些寶物,并非滿族人侵入中原時帶來的。朝代既易,新政府就應沒收其財產。就算當時革命軍俯念清帝愿意退位,讓出政權之功,為了報酬,制定優待條件,也應在“原有之私產”方面劃分清楚,哪些應歸國有,哪些仍歸清室,如此始見公允。今一概不理,盡歸清室,未免太過寬大,太過慷國家之慨了。
所以,1924年馮玉祥等驅逐溥儀出宮,修改優待條件,實符中國人民之望,否則故宮文物不知還有多少損失。例如溥儀未出宮前,即以“賞溥杰”名義,偷運出宮的宋版書200余種、歷代名畫千余件。后來這些文物有一部分被溥儀帶往偽滿洲國。至偽滿洲國垮臺,又有一部分流出市面,張大千買得的董源《瀟湘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就是30年前溥儀從故宮盜出的。
溥儀、浦杰與潤鱗
溥儀《我的前半生》說:“我們行動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方法是把宮里值錢的字畫和古籍,以我賞溥杰為名,運出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這批東西移到天津,后來賣了幾十件。偽滿成立后,日本關東軍參謀吉岡安直又把這些珍品全部運到了東北,日本投降后,就不知下文了?!?/p>
在那些抄件中,有一份關于奉天、熱河故宮古物的估價清單,抄錄如下:
總估計
奉天故宮 一百九十八萬四千三百一十五元熱河故宮 二百零八萬一千七百三十二元合計:四百零六萬六千零四十七元不擬售與民國的古物奉天故宮 五十二萬零一百七十一元熱河故宮 三萬四千四百元合計:五十五萬四千五百七十一元
從上表可看出,由奉天、熱河運京的古物,除了清皇室所保留部分不計外,民國政府應付給清皇室的價款是3511476元,以當時的英鎊來計算,每一銀元值二先令,其總值約為351147英鎊。
清室的權威方面對我說,上述的古物估價單中,民國政府從未付過半文。他們在公文上承認這批古物為清室的財產,愿意不改變其現狀,等到將來財政好轉時,才照估價的數目,向清室收購。但民國政府后來竟然不顧寫在公文上的詞句,把全部古物沒收為國有了。他們手訂的“優待條件”,從未履行,現在對這批古物的處理又食言而肥,視公文如廢紙。
譯注
清室這樣責備民國政府,未嘗無理由。當民國初成立時,那些人急于成功,和清帝訂下了所謂“優待條件”。但所謂“條約”者,不能永遠是有效的,時勢不同,就有修改的必要,不能“一部通書睇到老”也。
以前有些“列強”強迫中國訂下一些條約,意欲中國永遠受其約束,每逢一個新政客上臺,恐怕失去“列強”的歡心與支持,必鄭重聲明“尊重國際條約”。例如1924年段祺瑞執政,就作此宣言,其時中山先生正北上,欲廢除不平等條約,聽老段這樣表示,氣個半死,病勢加重,其死也與此不無關系。
中國人受各種“條約”所束,近15年始全部破除之。一個愚昧的政府和清室訂下了這些對己不利的條約,到了一個精明的政府出現,推翻前約,訂個合理的條約,這才是合理的事情。試問清室曾在“優待條件”之下循規蹈矩嗎?溥儀不移居頤和園、復辟、行使“宣統”年號、賜謚賜爵等行為,簡直是破壞民國,將他置之極刑,還是罪有余辜,他現在才肯認錯,已算是造化了。
莊士敦之流也是希望中國永久尊重國際條約的,對清室當然大表同情,故不得不于此斥之也。更有,莊士敦在本章中說到1925年中國的知識分子發生反英劇烈行動,乃是直接或間接受到蘇聯大使館的鼓動云云。這是含血噴人之詞。1925年中國人反英行動,乃系五卅慘案及六二三沙基慘案引起的,當時全國人民完全是基于愛國行動和正義感,起而反對,是乃良知,無須受什么人鼓動的。譯者注此之時,恰為1965年5月30日,五卅之四十周年紀念也。
來源:文匯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