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是醫院所有公共平臺中投入最大、調度最復雜、涉及人員最多和業務不確定性最高的部門之一,其高效運行的潛力挖掘,一直是醫院管理的焦點。
其中,首臺準時開臺率不僅是評價手術室運行效率的常用指標,也常被醫院用作提升手術室運行效率的重要抓手。
不可否認,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首臺手術未能準時開臺,會導致手術延時、手術室人力資源成本增加、病人滿意度下降等一系列影響;反之,首臺手術準時開始,有利于激發團隊工作熱情、營造正向工作氛圍,從而影響后面接臺手術效率,加快手術周轉。
因此,早在2019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浙大邵逸夫醫院」)通過一系列精細化管理措施,使得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穩定維持在92%以上,并由此帶動手術室高效、有序運作。
近年來,隨著浙大邵逸夫醫院形成多院區協同發展新格局,為手術中心的同質化管理帶來很多挑戰。
浙大邵逸夫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兼手術室、內鏡中心科護士長祁海鷗告訴健康界,以醫院其中的四大院區為例,共有147個手術間,每天投入運營的基本維持在90~103個,覆蓋門診手術、日間手術和住院手術,平均每天手術總量保持500例左右。
然而,浙大邵逸夫醫院通過信息化支撐、科學化管理,得益于垂直護理管理體系等先進的管理模式,使得手術室在提升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同時,保障了運營效益以及醫務人員績效,并使得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維持在90%以上。該院是如何做到的?
手術醫生、護士、麻醉醫生
嚴格按照時間點工作
提升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首先是明確目標。
祁海鷗告訴健康界,浙大邵逸夫醫院規定首臺手術9:00前開臺,準時開臺率不低于90%,各團隊在做好協同的同時,嚴格按照各自時間點開展工作。
根據規定,手術室護士需盡早接患者入手術室,并提前做好物資與設備評估,8:15開始電話督促外科醫生及時到達手術室。
醫療團隊第一位成員需要在8:30前準時到達手術室,參與手術安全核查和手術患者體位安置等;主刀醫生務必8:50前到手術室,保證9:00前準時開臺。對于機器人手術,要求有資質的醫生8:00前需參與手術安全核查,8:30前需準時開臺。
對于麻醉團隊,要求麻醉一喚加強穿刺訓練,提早評估與確認麻醉設備處于正常狀態;如遇一喚穿刺困難,及時呼叫麻醉二喚處理或尋求其他人員幫助。
如果在相應的時間節點,各團隊有人員沒有準時到達,由手術室護士在電子化護理記錄單上進行記錄,并一鍵勾選原因。
祁海鷗告訴健康界,浙大邵逸夫醫院手術室用的是電子更衣柜,因此,醫務人員入更衣室、刷柜時間都能被采集到信息系統中,管理員可通過電腦查看,提高管理與溝通效率。
質管辦、手術室負責數據采集,每個月進行一次數據分析,對于9:00以后劃刀的手術,從電子手術護理記錄單中找出各團隊人員到達手術室、三方核查、麻醉、劃皮等各時間節點。
然后,由醫務科、質管辦和手術室、麻醉科等多方聯合,進行數據的分析和公布,以及適度獎勵或者懲罰。
護理團隊異常率「零容忍」
獎懲公開透明
浙大邵逸夫醫院對于首臺手術準時開臺,醫院還是遵循人性化管理,允許一部分醫生因查房、處理病房應急事務、首臺病人穿刺困難、困難氣管插管等原因存在10%的異常率,其中允許醫療團隊出現2%異常,麻醉團隊出現8%異常,護理團隊則是「零容忍」。
祁海鷗告訴健康界,之所以對手術室護士要求嚴苛,因為她們相當于是手術室的主人,要引領和貫徹整個手術流程的高效運行,因此不允許出現異常。
而對于麻醉團隊,基于數據驗證,大概存在8%概率的穿刺或氣道插管困難,使得手術時間延誤。「因此,由于麻醉團隊原因使得首臺手術未能準時開臺,概率低于8%不予處罰,但是要根據呈現出來的問題,進行效率改進。」她表示。
針對麻醉8%比例和護理團隊0%比例,超比率未落實到位的,按例次以經濟處罰的形式處罰到科室。
對于未準時劃刀的醫療組,由手術室護理團隊記錄原因,質管辦整合分析電子化信息,醫務科及時通知各專科。
若當月有醫生連續遲到兩次,使得手術遲于09:00劃皮,取消其所在醫療組下月首臺資格一次,該首臺資格獎勵給首臺準時劃刀率高的醫療組,由手術室再統一調配首臺資源。對于首臺準時開臺率高的醫療組,在同等條件下跳臺時優先考慮。
祁海鷗強調,獎勵和懲罰都要公開透明。如此,首臺手術開臺率、手術室運行效率才得以保障。
以垂直的護理管理體系為基礎
保障首臺手術準時開臺率的制度之所以能順暢實施,離不開浙大邵逸夫醫院的整體部署和頂層設計,特別有賴于醫院垂直的護理管理體系和先進的人員培養體系。
祁海鷗介紹,浙大邵逸夫醫院的護理副院長,直接向院長垂直匯報。護理副院長或護理管理者中的黨委委員參與醫院的「三重一大」干部任命和其它一些重要決策,參與黨委會和院長辦公會等,讓護理團隊擁有更多自主決策權利。
醫院護理人員分為直接照顧患者的臨床一線護士,比如病房、手術室、ICU護士;臨床輔助人員,比如每個單元的秘書崗位,輔助護士長做日常行政管理;此外,還有研究型護士、教育型護士、全科型護士、專科護士、護理管理人員等,得以讓邵醫的護士多樣化發展。
除此之外,浙大邵逸夫醫院也做好護理人員的分級、培養、培訓和使用,構建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清晰的評價體系,為多院區手術中心奠定了很好的人才基礎。
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護理部主任下設8~10名科護士長,再下設單元護士長。在護理部垂直架構基礎上,手術中心300多位護士,在手術室專業出身的護理部副主任引領的架構基礎上,實現門診、住院和日間手術全在手術中心一體化管理。
以指標和數字引領手術中心管理
在祁海鷗看來,手術中心是平臺化的團隊運作,一定要有過程和結局的監管和質量改進體系,以指標和數字引領手術中心管理。
據她介紹,浙大邵逸夫醫院手術患者分為住院患者和門診患者。日間手術基本按照住院流程走,假如當天門診手術任務完成、停止作業后,可以將其作為其它手術的跳臺,對質量進行同質化管控。
如此,形成了術前、術中、術后三個位置一體化的高效率運行體系。
每個分院區由一名護理部副主任分管質量跟安全,推進同質化護理管理落實在多個院區,定期開展多院區的質量檢查、過程觀摩和結局指標的采集,采集的指標包括患者和護士滿意度、核心制度的執行以及設備的維護情況等,有專人負責在護士長會議或者質量委員會上做季度回顧和分析,由此進行進一步改進。
通過信息化支持,醫院管理者在主院區能夠看到多院區手術室日常動態、運行情況,也可以通過對一些醫療質量、運行效率相關數據采集、加工和分析,實現提升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的同時,保障手術室運行效率、經濟效益以及醫務人員績效。
總之,通過手術室護理人員培訓、教育、任用、薪酬、績效分配科學化,質量監控與反饋一體化,多中心信息化支撐與運行一體化,浙大邵逸夫醫院實現了手術室的高利用率、高效率,以及手術開展的高質量,為多院區良好運轉提供了重要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