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路,東往西走向,東起解放路,與太陽殿路相連,原普迪小學處折南再折西,西至永明路。解放路至民主路一段,《慈溪縣志·街巷》稱永寧巷,舊名沙家巷,元至元間,易名永寧。清雍正年間,平政橋西抵玉皇閣(即解放路至民主路),俗呼關圣殿西巷。原為石板路面,路南側有街河,20世紀70年代填埋。與解放路接合處,舊時有平政橋。
1932年以孫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中的“民族”命名。民族路北側有:省文保單位姚鏌故居、桂花廳、劉家祠堂和文保點慈城普迪小學舊址、寧波市歷史建筑羅家大院等。
姚鏌故居,位于慈城鎮民族路16號,是明嘉靖時期兵部尚書姚鏌的住宅,省級文保單位。姚鏌(1465-1538)字英之,慈城人,于弘治六年(1493)科舉進士及第。明代名臣,著名軍事家,官居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為明嘉靖年間二品高官。其長子姚淶,為嘉靖二年(1523)狀元。
姚鏌故居
方形木質柱子和方形石質柱礎
姚鏌故居電瓶車專用充電樁
普迪小學,始建于民國五年(1916年),由上海金融巨子秦潤卿出資興建,占地約4800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原學校大門(西洋式門樓)已毀,現存主要建筑有教務樓(教師辦公室和二間教室組成)、兩排教學樓、教師宿舍、大禮堂、廚房及儲藏室等,為中西合璧風格。普迪小學舊址是寧波現存較完整的花園式中西合璧公共建筑,在寧波的建筑史、教育史、文化史、慈善史、慈城古城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2011年4月被公布為江北區級文物保護點。
1952年,普迪小學改名為慈城第四小學,1985年9月恢復“普迪”校名。普迪小學自并入慈城中心小學后,這里好像給了寧波外事學校,后來辦了一所民工子弟學校--覺民學校,覺民學校搬到覺民路的原慈城中學舊址后,改名為“普迪學校”。普迪小學舊址從此與教育無關了,現已荒廢多年,原來的操場、天井、倒塌的教室等都已種上了各種蔬菜,看上去完全像是一個“農莊”。
在秦潤卿孫子秦允宗先生以及眾多普迪校友的共同努力下,百年名校--普迪小學已于2023年啟動修繕工作,總投資約800萬元。經過一年的建設,修繕工程即將完工,遺憾的是秦允宗先生再也看不到修繕后的普迪小學了。
普迪小學修繕工程即將完工,但原來的食堂和東邊的小屋拆除后沒有重建,不知會不會建?
修繕中的普迪小學
修繕前后
修繕前后
修繕前后
可惜修繕后的地面被鋪上了石板,原本是下沉近一米的花園,種有花草。
修繕前后
修繕前后,原來這里是個很漂亮的小花園,現也全部鋪上石板。小花園中原來有老藤樹,我們經常把藤條當秋千玩,還有芭蕉樹,現只剩一棵古樹了。
后排教室
修繕前已倒塌的教室。
民族路西段(民主路以西)
民族路羅宅--寧波市歷史建筑,清時期建筑,該建筑群落分東西兩個大院,曾經是“光榮院”。
東院,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大門朝南。
前廳檐廊和小天井
由前廳、正房(已毀)和東西廂房組成的四合院。
前廳
廂房
院中的古井
慈城城西街道頒發的“五好墻門”獎狀。
“光榮院”原大門
西院大門
這是里面的院落,與外面的大門之間有一塊較大的空地,不知原來中間有沒有建筑?
這是里面的院落大門
整體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后兩進和廂房組成。
前后兩進和廂房
民族路古民居
門樓
民族路董宅,清代建筑,寧波市歷史建筑。坐北朝南,由頭門、二門、正房和廂房組成。
民族路董宅,頭門朝北。
頭門和二門,二門朝東。
東廂房南端為門廳
民族路董宅,由正房和廂房組成的三合院。
民族路上的寧波表帶一廠
寧波表帶一廠由凌近仁題寫,凌近仁,晚號橋南老人、半僧,慈溪孝中鎮(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曾受吳昌碩、諸聞韻、陸鐵夫、錢罕諸人傳授,善畫山水、花卉。曾任寧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書畫院院長等。
民族路古民居,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門、正房和東西廂房組成的三合院。
民族路上的磚瓦墻
民族路在普迪小學前折南,原來在普迪小學西側還有一座樂善庵,不知是不是前面進去?
位于普迪小學南面的四合院古民居
四合院古民居
民族路古民居
民族路西端
位于民族路上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桂花廳和劉家祠堂,放到劉家弄里再介紹。
參考資料:《寧波市江北區地名志》、《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江北遺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