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對工程人來說只是日歷上的標注,節日回家團圓對大數工程人說就是奢望。中秋節到了,為搶抓工程進度,在包銀高鐵9標工地上,中鐵十局烏海黃河特大橋的建設者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仍奮戰在工地第一線。
“雖然對不起家人,也值了”“我學的是土木工程,參加工作16年了,到過新疆,去過四川修建鐵路,總是跑到偏遠的項目,包銀高鐵一開工,我就毅然選擇來到了內蒙古”來自山東肥城的項目部副經理崔新振介紹說。
已在蒙古烏海2年多的他,每年只在春節的時候回家一次,前兩天,他父母 給他打來電話,想讓他中秋回家團圓,“工地的情況和工程的進度我是知道的,請假回家對工程的影響太大了。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心里都充滿了愧疚,父母的年紀也大了,但是能在大橋合龍的緊要關頭出把力,雖然對不起家人,也值了!”
“中秋沒有假期,不能回家,前幾天已經把工地發的月餅寄回家里,可是家里人也給我寄了一盒月餅”崔新政說,都擔心對方吃不到月餅,其實月餅在那都能買到,只是寄個思念罷了。
沒有父母妻兒在身邊,建設者們發出了“這個節沒啥意思”的感慨。“中秋不能回家,也就是往家里打打電話,知道他們過得好,我也心滿意足了”一位員工這樣說道。
“就我是內蒙人,也是不能常回家”中秋前夕在特大橋建設現場,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頭戴白色安全帽,身背黃挎包,來回不停地在工地巡撿,并不時停下腳步排查一處處安全隱患,及時下達指令,讓現場負責人立即整改。 他就是項目部唯一一個內蒙古人,安質部安全員道如那。
道如那是個幸運者,2022年參加工作第一個項目就來到自己的家鄉內蒙古。還是太忙了,不能經常回家。家中兩個老人甚為牽掛。
他說“我們加班加點工作太正常了,像我們搞鐵路建設的,好多同事一年回不了幾趟家,相比之下,我回家比他們方便得多,我應該滿足了”所以道如那身上體現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尤為突出。起得早、回的晚就成了他工作的寫照。“這樣的犧牲,也是一種幸福”
在特大橋鋼箱梁拼裝現場,青年黨員、項目部技術部長張弛正在進行拼裝焊縫焊接前的質檢工作,認真研判拼接質量,雙手布滿了銹跡。張弛之前在濟南地鐵3號線項目工作,他放棄在家安逸工作的條件來到包銀高鐵項目毫無怨言,他說:“我是獨生子,今年才27歲,正在經歷成長,如果圖安逸那剩下就是抱怨了。”老家在山東濟寧的項目經理張池,育有一兒一女,父母、妻兒、工地三點成一線,他一心撲工地上,無暇顧及家人。這個壯實的山東漢子,在女兒5歲的時,就離開家鄉來到內蒙烏海,如今女兒已上小學,成天在電話那頭喊著要“爸爸”。對于這些鐵路建設者來說,在外度過一個沒有家人在身邊的節日,已是家常便飯。項目經理張池說:在工地吃塊月餅也算是過中秋了,畢竟有選擇就有犧牲。”他又說,“能參加黃河上這么大的高鐵特大橋建設,這樣的犧牲也是一種幸福!”
通訊員: 宋志凌 劉成碩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