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的研究發現,歐美和大洋洲國家,約有20%左右人口患有乳糖不耐受癥;非洲則有70-90%的人乳糖不耐受;而這一比例,到了中亞地區高達80%;東亞地區更是幾乎達到90-100%。
《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顯示,在我國約有1.9億人有乳糖不耐受的癥狀。
乳糖不耐受指飲用或食用乳制品后,人體因不能直接吸收其中所含的乳糖而出現脹氣、腹鳴、腹痛、腹瀉的現象。乳制品中所含的乳糖,在人體中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經過乳糖酶的分解和加工。而有些人的小腸中乳糖酶活性不足,因此會在攝入乳糖后難以消化,而刺激大腸加快蠕動,出現不適反應。
盡管牛奶有人體“白色血液”的美譽,但對于乳糖不耐受的人來說,真的無福消受?
不一定。
乳糖不耐受雖然較為常見,但是隨著人體狀態的變化、免疫力增強,不少不耐受的人群,也有可能逐漸變成耐受。
還有人認為,乳糖不耐受可引起腹瀉,就算喝了牛奶,鈣質也無法完全吸收。
但其實根據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群相比,乳糖不耐受者通過飲奶獲取的鈣質并不會更低,所以并不存在牛奶“白喝”。
國人乳糖不耐受是與生俱來的?
近期,中國營養學會專家工作組發布《乳糖不耐受與科學飲奶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共識》指出,由于我國人群對乳及乳制品的健康作用認識尚不充足,人均消費量遠低于歐美及日本、韓國等國家。
《2015~2017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報告》顯示,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僅攝入乳制品25.9克,不到推薦量(300克/天)的1/10。
由于國人食用乳制品較少,久而久之機體更易出現乳糖不耐受。此外,大部分人乳糖不耐受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母體妊娠8周時,嬰兒體內的乳糖酶活性會逐漸增加,在出生時達到峰值;1~2歲前,食物主要是奶及奶制品,此時體內乳糖酶的數量和活性都很強;3~5歲后,隨著奶類攝入減少,乳糖酶的數量和活性逐漸下降,這之后吃奶或奶制品時就容易出現腹痛、腹脹等癥狀。
年齡越大,出現乳糖不耐受的幾率越高。
乳糖不耐受,就得遠離乳制品?
乳制品是健康飲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和鈣等關鍵營養素,對于維持骨骼健康和促進整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乳制品攝入不足可能導致這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入不足,增加骨折風險、影響兒童骨量峰值,并可能與代謝綜合征、高血壓等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因此,即使出現乳糖不耐受,也無需盲目回避乳制品和乳糖。根據《共識》建議,有乳糖不耐受問題的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適量攝入,逐漸適應。
1.吃點酸奶或奶酪
乳糖不耐受人群初始階段可選用小份量或低乳糖乳制品,隨后根據自身耐受程度逐漸增加含乳糖食物的攝入量。
酸奶、奶酪等經過發酵等特定處理的乳制品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選擇。酸奶中的乳酸菌含有β半乳糖苷酶,能分解乳糖,降低酸奶的乳糖含量,并有助減輕腸道癥狀。硬質奶酪中乳糖含量相對較低,可以作為小份量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此外,也可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乳制品,該類產品在加工時通過乳糖酶或其他手段將乳糖降解或去除,乳糖含量非常低,能避免乳糖不耐受。
2.逐漸增加攝入量
研究發現,乳糖不耐受人群或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在逐步增加乳制品攝入量后,腸道癥狀有所改善。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從每日飲用牛奶30~60毫升開始,與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緩慢增加到每天250毫升。需要注意,在逐漸增加的過程中,應避免空腹飲用牛奶或食用奶油,以及控制添加了乳糖的其他食品攝入量。
3.與其他食物共同食用
食用乳制品時,可與谷物、蔬菜、水果等日常食物一同攝入。這種混合食用的方式可有效減緩乳糖在腸道內的吸收速度,降低不耐受癥狀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
本文綜合自:
①2024.09.11生命時報《乳糖不耐受怎么喝奶?最新“共識”給出答案》
②2022.09.01澎湃新聞《那么多人乳糖不耐受,為什么還是建議你喝牛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