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小年、除夕等等,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傳承積淀而成,每個節日都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精髓和作為禮儀之邦的重要特征。
在所有節日里面,如果要說影響重大的節日,只有三個,那就是春節、寒食節(清明節)、中秋節。這三個節日是全家團聚、祭祀祖先、追本溯源的隆重日子,也是劃分一年時令的重要分界線,俗話說“年過中秋月過半”就是這個意思。每到這三個節日,炎黃子孫就像被無形的線牽著,從四面八方返回故鄉,貼近親人,即便是因故不能返,也會默默祝念、音信傳情,與親人分享離別之情。
而中秋節,即便是遠距萬里,相隔海峽,人們都會望著一輪明月,澤惠世人。想著親人們會同時矚目,思鄉之情得以少解,無不感慨良多。也激發了才思敏捷的文人墨客,競相吟詩賦詞,不少名句得以千古流傳。
比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無一不是訴說思鄉思親之情,字字珠璣,樸素凝練,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中秋節之隆重。
中秋節各地習俗不盡相同,各種慶祝活動五花八門。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缺少月餅,月餅是中秋節的必備祭品和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月餅的來歷很久遠,據說殷商時代的“太師餅”就是月餅的雛形。后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胡桃(核桃),用核桃餡做餅非常美味。因此,月餅開始在宮廷里作為皇家食品,一直到唐朝,還沒怎么流傳到民間。這從唐朝詩人的詩作和史書的記載來看,即便是中秋節吃月餅也是少數。
月餅在唐朝并未流行,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日本。日本的文化祖先是中國那是毋庸置疑的。隋唐時期,隨著日本的遣唐使的頻繁往來。以圣德太子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采中國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
因此日本文化在此基礎上得以引申發展。而中秋節應該是那時候隨著其他優秀文化一起輸入的。現在的日本人也過中秋節,但是不吃月餅,這應該是證明唐朝時期我們中秋節月餅并未流行的證據之一。
月餅進入民間并且成為中秋節必備食品,應該是宋朝。北宋之時,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南宋詞人周密,在記敘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從月餅的發展歷史來看,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亮神的祭品。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對著月亮祭拜,獻上供品。祝賀秋收以及祈愿月亮神賜福,保佑來年五谷豐登、人丁興旺、闔家幸福。因此制作成圓形,剛開始并沒有餡兒,后來逐漸有了核桃做餡,然后發展成各種口味的月餅。并且把中秋賞月、祭月和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作為家人團聚的象征,這樣月餅就成了中秋節必備食品。
中秋節是秋收的節日,中秋節是團聚的日子。中秋節是炎黃子孫優秀禮儀文化的傳承,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凝聚。中秋節的精髓就是團圓,中秋節的核心就是相聚。
中秋佳節,桂花怒放;闔家團圓,賞月品香;月餅供祭,水果琳瑯;清風徐來,笑語盈堂。這是多么一個溫馨和睦的畫面,在傳統節日時,把煩惱憂愁丟之腦后,把功績成就擠出心頭,珍惜親情,把握現在,和親人一起,盡情歡樂吧。
丁酉年中秋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