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在7月下旬,一般是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處于一年中最熱的時期,許多地區的氣溫超過3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這時的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宋代詩人戴復古《大熱》詩云:“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萬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
民間習俗
大暑時節,浙江臺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動。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
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在海上點燃,隨水而去,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祥和。
當地人還有在這天吃姜汁調蛋的風俗,講究為老年人煮點雞粥,滋補陽氣。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節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作為互贈的禮品。
廣東人講究在這一時節“吃仙草”。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另外,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
大暑還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在茶余飯后,人們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健康度夏
宜避暑,不貪涼
夏日應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一般來說,晴日里,上午九點以后就不宜外出。夏季也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盛夏防暑,長夏防濕
長夏多濕,濕熱交匯,這是氣候規律。尤其在南方,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夏天人們消化不良的現象;還要注意衛生和除濕,以防暑濕之邪浸淫皮膚和體內。由于氣溫超過34攝氏度,人體內熱外泄就會受阻,所以,當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發麻、惡心口干、皮膚干燥等癥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須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如仍不能減輕癥狀,甚至還出現高燒、嘔吐等癥,則要立刻送醫院急救。
調節飲食,科學飲水
夏季炎熱出汗,使胃腸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常常會出現營養失調、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現象。所以夏季飲食尤其要以清淡松軟為宜,且不宜太飽:食物搭配方面,除了要注意色澤鮮艷,味道爽口外,也要保證一定的熱量和營養。要補充維生素,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谷類、豆類和瘦肉的攝人。夏季里,還要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積極休息,科學午睡
夏季提倡積極休息,在保證身體不疲倦的前提下,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當的鍛煉。午睡要科學合理,盡量避免在走廊里樹蔭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隨遇而睡”也不要在穿堂風或風口處“頂風午睡”,更不宜趴在桌沿或靠在椅子上“直立午睡”這些不正常的午睡對人體健康常常“弊”大于“益”。
責任編輯|趙青云 葛悅涵(實習)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李雅欣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最熱大暑盛三伏》《因天制宜,健康度夏》,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