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沈從文夫婦與王亞蓉(右)于杭州合影。
宿白先生(右)觀看贛州慈云寺塔文物修復情況。
新疆尼雅東漢墓清理現場。
沈從文先生是著名的文學家,而少有人知,他還是紡織考古學的奠基人、古服飾研究專家。王亞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紡織考古學家,她曾得到沈從文先生在此方面的多年指導。她還師從紡織品修復專家王?先生參加眾多考古紡織品墓葬發掘。在中國考古界,他們三人被列為中國紡織考古研究的第一團隊。
王亞蓉從事紡織考古將近半個世紀,先后參與了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湖北荊州馬山楚墓、法門寺唐塔地宮、北京老山漢墓等多處絲織品的現場發掘、清理、保護、修復工作,探索出實驗考古學研究絲織品文物的方法。她從未忘記過沈從文先生的愿望,中國人要穿中國衣。她說,回首過往,終不負先生的苦心。如今她已屆耄耋之年,每天依然和年輕人一起為再現中華傳統服飾保護、研究而忙碌著。
■ 口述:王亞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紡織考古學家
■ 記錄:王慧瑩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因為執拗,做了沈從文先生的助理
我不是考古的專業生,我是學美術的,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沈從文先生。有一次去圖書館找資料,和一位老先生交談很久后,老先生說,我要介紹一個人給你認識,他那里有很多資料。那個人,便是沈從文先生。
20世紀70年代,我第一次見沈從文先生,是在一個胡同里,一間十二三平方米的小屋中,房間里書架上、桌上、地上都是書。四壁凡伸手能夠到的地方全貼滿圖片和字條。和先生認識之后,我多次求教于他,交談多了,得知他當時正在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
那時,沈從文先生缺助理,我對先生說雖然我的業務不行,但我或許能幫他畫插畫。先生聽完很高興,鼓勵我說:那你試試吧。當時,他讓我摹繪河北三盤山出土西漢錯金銀銅車馬器上的六只狗熊。畫完以后沈從文先生說可以,因為我領會了他的意思。從此,我就開始追隨先生學習。后來我調進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除了協助沈從文先生繪圖以外,從1975年8月起,我開始從事針對紡織品、服飾的考古發掘、保護修復與研究工作。
人一出生就需要穿衣服,一直到最后過世,紡織品伴隨人的一生。衣食住行,衣文化排在第一,它跟人的行為生活關系最密切。紡織文物的發掘和研究,對于國家歷史、文化、工藝、禮儀等各方面的探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紡織技藝在世界上失去領先地位。在抗戰時期,紡織業遭到了進一步的破壞。1949年后,我國亟須整理和恢復古代的紡織文化。那時,周總理經常出訪國外,到國外人家都給總理看他們國家的歷史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或蠟像館。總理說中國這么豐厚的服飾文化,能不能做一本禮品書出來當禮物送人?總理找到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問誰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正好沈從文先生曾經打過報告給齊部長,說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總理說那就交給他。
所以我就和王?先生一起輔助沈從文先生完成了因故中斷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工作,我主要是為這本書配插圖。《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問世后,外交部將這本的錦緞華麗書作國禮贈予多國領導人。
因為執拗,探索出紡織實驗考古方法
1982年湖北荊州馬山楚墓的挖掘,是我第一次參與大型墓葬發掘。馬山楚墓發掘出土了大量2000多年前的戰國紡織品,有衣服、被子、棺罩以及其他精美的有機質文物。這也是沈從文先生唯一去過的一次考古現場,他和大家一樣,跪在地上觀賞研究剛剛出土的楚國絲織文物。
文物修復的過程即是文物研究的經歷,馬山楚墓的文物修復完成之后,出土衣物中特例的衣式樣貌讓我始終放不下。這件衣服有一個奇特的設計,一般中式的服裝是平面剪裁,縫起來就是衣服,但是為什么這件衣服腋下都夾著一個方片?我就想能不能試著復原一件衣服出來。
我奔赴各地,尋找刺繡大師來繡,但是繡完后的作品都達不到古代的刺繡水平。后來我們在王?先生的家鄉找了80個心靈手巧的女孩,我就教她們學習鎖繡技法,隔一段時間過去看一下,最后只有20幾個女生堅持下來,花了6年時間完成了這件衣服。
不同的紡織品都有經線緯線,不同的穿邊組合。即不同綾羅綢緞,實際上都是不同的經緯穿編織造方式。綾是怎么回事,綾的花紋是怎么產生的?它就是根據織物結構經緯轉變不同的變化,綾羅綢緞雖然是一個名詞,但如果真正懂得的人,腦子里立刻就有它的組織結構圖。這些東西只有認真研究之后,才能了解那時候的工藝技法,這些工藝,在咱們現在的服飾文化中,很多都已經消失了。
完成之后,我們就知道了馬山楚墓衣式那兩個方片就是文獻上稱之為“小腰”的東西在衣式上的功用。這件衣服展出后,國外的專家來看說,中國2000多年前就有立體剪裁了。這樣的衣服上身后,腰部會自然收斂,胸部前聳,“下裳”部分變成筒裙狀,“上衣”呈現自然立體。
1993年,我對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介紹了這件衣服,張先生問這叫什么工作,我說叫復原復制。他說不對,這叫應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研究絲織品文物。
很多出土的紡織品在博物館沒辦法展出,尤其是有機質文物,對于展覽的環境溫度、濕度,要求很高。很多紡織品原件可能一輩子都只能在文物庫中放著。所以,復原后的紡織品可以作為原件文物的替代品展出。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物,尤其對紡織品來說,原件可能很快就沒有了,那這一件就是文物了。張先生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紡織實驗考古最好的呈現形式,希望我一件一件做下去。
因為執拗,保存了一段歷史
紡織品屬性是有機質,有機質文物是最難保存和清理的。特別在中原地區,由于氣候條件半年干、半年濕,一濕一干的情況下,基本難得出土紡織品。所以北京老山漢墓出土的紡織品就尤為可貴。
老山漢墓是第一個電視直播的考古現場。當時考古所徐蘋芳所長通知我,讓我別離開北京,怕老山墓出絲織品。直播了幾天以后,發現墓是塌的,我心想不可能出絲織品了。但就在這時候,有人打電話給我,說快來,出東西了。
出的是棺罩。它是整噸垂的內棺和外棺兩層棺板中間夾了的刺繡棺罩。棺木外邊鬃黑漆,里邊髹的是紅漆,因為墓室坍塌且成密閉,都把棺木上的紅漆壓印在繡紋上了。這件棺罩我們修了幾年的時間,現在已經修復完成,在首都博物館展覽。
和青銅器、瓷器等不同,紡織品,中原地區很難出土,一般一千個墓不見得有一個出紡織品的。通過發現修復這些古代的紡織品,才得以讓那個時期的文化保留下來,這就是以物來證明我們中國文化的歷史。
這一輩子我就做了這么一件事,紡織考古。從現場提取文物回來修復,修復研究好后,又從另一現場提取回來,不斷地修復。其實修復工作不簡單,有些人認為修復即就是把這些物品弄干凈就好,實際上修復是研究保護文物所帶來各種文化信息的過程。
2004年,對江西贛州慈云寺舍利塔中發現的文物修復,于我是一個大挑戰。這些文物是在慈云寺舍利塔中的一個暗龕中發現的,發現時就像碎垃圾一樣,損毀嚴重。當時包括當地的領導還有群眾看完以后都說,不能動,不要修了。博物館也打電話對我說不用修復了,但是我堅持要試一試,結果得到了一大批北宋初的重要文物。
繪畫、書法作品出土的概率一直是非常稀有的,贛州是有名的宋城。這些文物如果能修復好對宋朝真實的歷史文化研究非常有幫助。我對當時負責的領導說:這些北宋早期繪畫作品如果修復好,展覽出來,是其他任何博物館都拿不出來的。他們同意修復后,我們立刻就把這些東西打包帶回了北京,回京后我找了很多專家組成了聯合隊,含故宮、社科院考古所和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同樣顏色的分一起,不斷地一分為二,一分為二,像高級拼圖一樣,前后花了5年時間,才把這批文物修復完。
這次贛州慈云寺塔修復出土的北宋早期繪畫30余幅,是我國出土數量最多的書畫文物類發現。后來,我們把北大的宿白教授請來看,他是我國研究宗教文化的著名專家,當時他一邊看一邊說看不懂。因為這些東西他也沒見過,衣服、器具、畫中人的裝扮·······很多都是我們沒有見過的。
所以宿白先生就提了一個建議,說這批文物太重要了,除了按照順序編號,不要定名,不要讓任何專家先附上文。就這樣公布材料,讓各個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綜合研究。這本書如今已經出版,是我們第一次以這樣的研究界公布原始資料形式出版的書籍,出版得到文物局領導的表揚。
因為執拗, 要將紡織考古傳承下去
很多人知道考古,但不知道有紡織考古學科。別說公眾了,就是專門干考古的人中,也有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紡織品從出土發掘到后期修復的過程。
長期以來,紡織考古這個學科在考古學界一直很邊緣化,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才正式以絕學名義建立紡織考古學科,我作為學科帶頭人。
為什么紡織考古到現在還算絕學,因為在全國范圍之內,只有我們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紡織考古作為考古系列里邊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北大考古那是最好的,但是從入學一直到讀博士出來,都沒有一節課是專門講絲織文化研究保護和修復的。
這么多年來,我們隊伍雖然不大,但是面對特別難以修復的文物,我們也沒有放棄。在沈從文和王?兩位先生去世后,我受聘于首都博物館,帶領學生完成了放了半個世紀的元代出土紡織品,同時也開始培養紡織考古現場保護修復與研究的年輕力量。現在我們還和北京服裝學院合作設立了紡織品傳承與保護的博士項目,目前有10個在讀博士。
從東周墓中的朱染雙色織錦,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襌衣,到唐代法門寺地宮里的四經絞羅,乃至宋錦明緞……這些都是我修復的作品,而最讓我覺得有意義的是,2019年在我的建議和指導下,北京服裝學院一位運動服裝設計師將馬山楚墓N10領緣田獵絳帶的設計元素應用于運動制服設計之中,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了中國傳統服飾紋樣的文化經典。
我一直執拗,曾經做完心臟支架還不到半個月,任務來了,該出發就出發。如今我雖已步入耄耋之年,我覺得還能陪這些年輕人多走幾年,和他們一起把紡織考古認真努力地傳承發展下去。
本文選自:中國婦女報2021年2月25日第七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